卻說周瑜見孔明襲了南郡,又聞他襲了荊、襄,如何不氣?氣傷箭瘡,半晌方蘇,衆将再三勸解。
瑜曰:“若不殺諸葛村夫,怎息我心中怨氣?程德謀可助我攻打南郡,定要奪還東吳。
”正說間,魯肅至。
瑜謂之曰:“吾欲起兵與劉備、諸葛亮共決雌雄,複奪城池。
子敬幸助我。
”魯肅曰:“不可!方今與曹操相持,尚未分成敗;主公見攻合淝不下;不争自家互相吞并,倘曹兵乘虛而來,其勢危矣。
況劉玄德舊曾與曹操相厚,若逼得緊急,獻了城池,一同攻打東吳,如之奈何?”瑜曰:“吾等用計策,損兵馬,費錢糧,他去圖見成,豈不可恨!”肅曰:“公瑾且耐。
容某親見玄德,将理來說他。
若說不通,那時動兵未遲。
”諸将曰:“子敬之言甚善。
”
于是魯肅引從者徑投南郡來,到城下叫門。
趙雲出問。
肅曰:“我要見劉玄德,有話說。
”雲答曰:“吾主與軍師在荊州城中。
”肅遂不入南郡,徑奔荊州。
見旌旗整列,軍容甚盛,肅暗羨曰:“孔明真非常人也!”軍士報入城中,說魯子敬要見。
孔明令大開城門,接肅入衙。
講禮畢,分賓主而坐。
茶罷,肅曰:“吾主吳侯,與都督公瑾,教某再三申意皇叔。
前者,操引百萬之衆,名下江南,實欲來圖皇叔;幸得東吳殺退曹兵,救了皇叔,所有荊州九郡,合當歸于東吳。
今皇叔用詭計,奪占荊、襄,使江東空費錢糧軍馬,而皇叔安受其利,恐于理未順。
”孔明曰:“子敬乃高明之士,何故亦出此言?常言道:‘物必歸主。
’荊、襄九郡,非東吳之地,乃劉景升之基業。
吾主固景升之弟也。
景升雖亡,其子尚在。
以叔輔侄,而取荊州,有何不可?”肅曰:“若果系公子劉琦占據,尚有可解;今公子在江夏,須不在這裡。
”孔明曰:“子敬欲見公子乎?”便命左右請公子出來。
隻見兩從者從屏風後扶出劉琦。
琦謂肅曰:“病軀不能施禮,子敬勿罪。
”魯肅吃了一驚,默然無語,良久言曰:“公子若不在,便如何?”孔明曰:“公子在一日,守一日;若不在,别有商議。
”肅曰:“若公子不在,須将城池還我東吳。
”孔明曰:“子敬之言是也。
”遂設宴相待。
宴罷,肅辭出城,連夜歸寨,具言前事。
瑜曰:“劉琦正青春年少,如何便得他死?這荊州何日得還?”肅曰:“都督放心。
隻在魯肅身上,務要讨荊、襄還東吳。
”瑜曰:“子敬有何高見?”肅曰:“吾今觀劉琦過于酒色,病入膏肓,現今面色羸瘦,氣喘嘔血;不過半年,其人必死。
那時往取荊州,劉備須無得推故。
”周瑜猶自忿氣未消,忽孫權遣使至。
瑜令請入。
使曰:“主公圍合淝累戰不捷。
特令都督收回大軍,且撥兵赴合淝相助。
”周瑜隻得班師回柴桑養病,令程普部領戰船士卒,來合淝聽孫權調用。
包法利夫人
卻說劉玄德自得荊州、南郡、襄陽,心中大喜,商議久遠之計。
忽見一人上廳獻策,視之,乃伊籍也。
玄德感其舊日之恩,十分相敬;坐而問之。
籍曰:“要知荊州久遠之計,何不求賢士以問之?”玄德曰:“賢士安在?”籍曰:“荊、襄馬氏兄弟五人,并有才名:幼者名谡,字幼常;其最賢者,眉間有白毛,名良,字季常。
鄉裡為之諺曰:‘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公何不求此人而與之謀?”玄德遂命請之。
馬良至,玄德優禮相待,請問保守荊、襄之策。
良曰:“荊、襄四面受敵之地,恐不可久守;可令公子劉琦于此養病,招谕舊人以守之,就表奏公子為荊州刺史,以安民心。
然後南征武陵、長沙、桂陽、零陵四郡,積收錢糧,以為根本。
此久遠之計也。
”玄德大喜,遂問:“四郡當先取何郡?”良曰:“湘江之西,零陵最近,可先取之。
次取武陵。
然後襄江之東取桂陽。
長沙為後。
”玄德遂用馬良為從事,伊籍副之。
請孔明商議送劉琦回襄陽,替雲長回荊州。
便調兵取零陵,差張飛為先鋒,趙雲合後,孔明、玄德為中軍,人馬一萬五千;留雲長守荊州;糜竺、劉封守江陵。
卻說零陵太守劉度,聞玄德軍馬到來,乃與其子劉賢商議。
賢曰:“父親放心。
他雖有張飛、趙雲之勇;我本州島上将邢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