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孔明聞魯肅到,與玄德出城迎接,接到公廨,相見畢。
肅曰:“主公聞令侄棄世,特具薄禮,遣某前來緻祭。
周都督再三緻意劉皇叔、諸葛先生。
”玄德、孔明起身稱謝,收了禮物,置酒相待。
肅曰:“前者皇叔有言:‘公子不在,即還荊州。
’今公子已去世,必然見還。
不識幾時可以交割?”玄德曰:“公且飲酒,有一個商議。
”肅強飲數杯,又開言相問。
玄德未及回答,孔明變色曰:“子敬好不通理!直須待人開口!自我高皇帝斬蛇起義,開基立業,傳至于今;不幸奸雄并起,各據一方;少不得天道好還,複歸正統。
我主乃中山靖王之後,孝景皇帝玄孫,今皇上之叔,豈不可分茅裂土?況劉景升乃我主之兄也。
弟承兄業,有何不順?汝主乃錢塘小吏之子,素無功德于朝廷;今倚勢力,占據六郡八十一州,尚自貪心不足,而欲并吞漢土。
劉氏天下,我主姓劉倒無分,汝主姓孫反要強争?且赤壁之戰,我主多負勤勞,衆将并皆用命,豈獨是汝東吳之力?若非我借東南風,周郎安能展半籌之功?江南一破,休說二喬置于銅雀宮,雖公等家小,亦不能保。
适來我主人不即答應者,以子敬乃高明之士,不待細說。
何公不察之甚也?”
一席話,說得魯子敬緘口無言;半晌乃曰:“孔明之言,怕不有理;争奈魯肅身上甚是不便。
”孔明曰:“有何不便處?”肅曰:“昔日皇叔當陽受難時,是肅引孔明渡江,見我主公;後來周公瑾欲興兵取荊州,又是肅擋住;至說待公子去世還荊州,又是肅擔承;今卻不應前言,教魯肅如何回複?我主與周公瑾必然見罪。
肅死不恨,隻恐惹惱東吳,興動幹戈,皇叔亦不能安坐荊州,空為天下恥笑耳。
”孔明曰:“曹操統百萬之衆,動以天子為名,吾亦不以為意,豈懼周郎一小兒乎!若恐先生面上不好看,我勸主人立紙文書,暫借荊州為本。
待我主别圖得城池之時,便交付還東吳。
此論如何?”肅曰:“孔明待奪得何處,還我荊州?”孔明曰:“中原急未可圖;西川劉璋暗弱,我主将圖之。
若圖得西川,那時便還。
”肅無奈,隻得聽從。
玄德親筆寫成文書一紙,押了字。
保人諸葛孔明也押了字。
孔明曰:“亮是皇叔這裡人,難道自家作保?煩子敬先生也押個字,回見吳侯也好看。
”肅曰:“某知皇叔乃仁義之人,必不相負。
”遂押了字,收了文書。
宴罷辭回。
玄德與孔明,送到船邊。
孔明囑曰:“子敬回見吳侯,善言伸意,休生妄想。
若不準我文書,我翻了面皮,連八十一州都奪了。
今隻要兩家和氣,休教曹賊笑話。
”
肅作别下船而回,先到柴桑郡見周瑜。
瑜問曰:“子敬讨荊州若何?”肅曰:“有文書在此。
”呈與周瑜。
瑜頓足曰:“子敬中諸葛之謀也。
名為借地,實是混賴。
他說取了西川便還,知他幾時取西川?假如十年不得西川,十年不還。
這等文書,如何中用,你卻與他作保!他若不還時,必須連累足下。
倘主公見罪,奈何?”肅聞言,呆了半晌曰:“然玄德不負我。
”瑜曰:“子敬乃誠實人也。
劉備枭雄之輩,諸葛亮奸猾之徒,恐不似先生心地。
”肅曰:“若此,如之奈何?”瑜曰:“子敬是我恩人,想昔日指囷相贈之情,如何不救你?你且寬心住數日,待江北探細的回,别有區處。
”魯肅局蹐不安。
過了數日,細作回報:“荊州城中揚起布幡做好事,城外别建新墳,軍士各挂孝。
”瑜驚問曰:“沒了甚人?”細作曰:“劉玄德沒了甘夫人,即日安排殡葬。
”瑜謂魯肅曰:“吾計成矣。
使劉備束手就縛,荊州反掌可得。
”肅曰:“計将安出?”瑜曰:“劉備喪妻,必将續娶。
主公有一妹,極其剛勇,侍婢數百,居常帶刀,房中軍器擺列遍滿,雖男子不及。
我今上書主公,教人去荊州為媒,說劉備來入贅。
賺到南徐,妻子不能勾得,幽囚在獄中,卻使人去讨荊州換劉備。
等他交割了城池,我别有主意。
于子敬身上,須無事也。
”魯肅拜謝。
周瑜寫了書呈,選快船送魯肅投南徐見孫權,先說借荊州一事,呈上文書。
權曰:“你卻如此胡塗!這樣文書,要他何用?”肅曰:“周都督有書呈在此,說用此計,可得荊州。
”權看畢,點頭暗喜,尋思:“誰人可去?”猛然省曰:“非呂範不可。
”遂召呂範至,謂曰:“近聞劉玄德喪婦。
吾有一妹,欲招贅玄德為婿,永結姻親,同心破曹,以扶漢室。
非子衡不可為媒,望即往荊州一言。
”範領命,即日收拾船隻,帶數個從人,望荊州來。
局外人
卻說玄德自沒甘夫人,晝夜煩惱。
一日,正與孔明閑叙,人報東吳差呂範到來。
孔明笑曰:“此乃周瑜之計,必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