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周瑜怒氣填胸,墜于馬下,左右急救歸船。
軍士傳說:“玄德、孔明在前山頂上飲酒取樂。
”瑜大怒,咬牙切齒曰:“你道我取不得西川,吾誓取之!”正恨間,人報吳侯遣弟孫瑜到。
周瑜接入,具言其事。
孫瑜曰:“吾奉兄命來助都督。
”遂令催軍前行。
行至巴丘,人報上流有劉封、關平二人領軍截住水路。
周瑜愈怒。
忽又報孔明遣人送書至。
周瑜拆封視之。
書曰:
漢軍師中郎将諸葛亮,緻書于東吳大都督公瑾先生麾下:自柴桑一别,至今戀戀不忘。
聞足下欲取西川,亮竊以為不可。
益州民強地險,劉璋雖暗,足以自守;勞師遠征,轉運萬裡,欲收全功,雖吳起不能定其規,孫武不能善其後也。
曹操失利于赤壁,志豈須臾忘報仇哉?今足下興兵遠征,倘操乘虛而至,江南虀矣。
亮不忍坐視,特此告知,幸垂照鑒。
周瑜覽畢,長歎一聲,喚左右取紙筆作書上吳侯,乃聚衆将曰:“吾非不欲盡忠報國,奈天命已絕矣。
汝等善事吳侯,共成大業。
”言訖,昏絕。
徐徐又醒,仰天長歎曰:“既生瑜,何生亮!”連叫數聲而亡。
壽三十六歲。
後人有詩歎曰:
赤壁遺雄烈、青年有駿聲。
弦歌知雅意、杯酒謝良朋。
青年近衛軍
曾谒三千斛、常驅十萬兵。
巴丘終命處,憑吊欲傷情。
周瑜停喪于巴丘,衆将将所遺書緘,遣人飛報孫權。
權聞瑜死,放聲大哭。
拆視其書,乃薦魯肅以自代也。
書略曰:
瑜以凡才,荷蒙殊遇,委任腹心,統禦兵馬,敢不竭股肱之力,以圖報效?奈死生不測,修短有命。
愚志未展,微軀已殒,遺恨何極!方今曹操在北,疆場未靜。
劉備寄寓,有似養虎。
天下之事,尚未可知。
此正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
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之任。
“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倘蒙垂鑒,瑜死不朽矣!
孫權覽畢,哭曰:“公瑾有王佐之才,今忽短命而死,孤何賴哉?既遺書特薦子敬,孤敢不從之?”即日便命魯肅為都督,總統兵馬,一面教發周瑜靈柩回葬。
卻說孔明在荊州,夜觀天文,見将星墜地,乃笑曰:“周瑜死矣。
”至曉,告于玄德。
玄德使人探之,果然死了。
玄德問孔明曰:“周瑜既死,還當如何?”孔明曰:“代瑜領兵者,必魯肅也。
亮觀天象,将星聚于東方。
亮當以吊喪為由,往江東走一遭,就尋賢士佐助主公。
”玄德曰:“隻恐吳中将士加害于先生。
”孔明曰:“瑜在之日,亮猶不懼;今瑜已死,又何患乎?”乃與趙雲引五百軍,具祭禮,下船赴巴丘吊喪。
于路探聽得孫權已令魯肅為都督,周瑜靈柩已回柴桑。
孔明徑到柴桑,魯肅以禮迎接。
周瑜部将皆欲殺孔明,因見趙雲帶劍相随,不敢下手。
孔明教設祭物于靈前,親自奠酒,跪于地下,讀祭文曰:
嗚呼公瑾,不幸夭亡!修短故天,人豈不傷?我心實痛,酹酒一觞。
君其有靈,享我烝嘗!吊君幼學,以交伯符;仗義疏财,讓舍以居。
吊君弱冠,萬裡鵬抟;定建霸業,割據江南。
吊君壯力,遠鎮巴丘;景升懷慮,讨逆無憂。
吊君豐度,佳配小喬;漢臣之婿,不愧當朝。
吊君氣概,谏阻納質;始不垂翅,終能奮翼。
吊君鄱陽,蔣幹來說;揮灑自如,雅量高志。
吊君弘才,文武籌略;火攻破敵,挽強為弱。
想君當年,雄姿英發。
哭君早逝,俯地流血。
忠義之心,英靈之氣。
命終三紀,名垂百世。
哀君情切,愁腸千結。
惟我肝膽,悲無斷絕。
昊天昏暗,三軍怆然。
主為哀泣,友為淚漣。
亮也不才,丐計求謀。
助吳拒曹,輔漢安劉。
犄角之援,首尾相俦。
若存若亡,何慮何憂?嗚呼公瑾!生死永别!樸守其貞,冥冥滅滅。
魂如有靈,以鑒我心。
從此天下,更無知音!嗚呼痛哉!伏惟尚飨。
孔明祭畢,伏地大哭,淚如湧泉,哀恸不已。
衆将相謂曰:“人盡道公瑾與孔明不睦,今觀其祭奠之情,人皆虛言也。
”魯肅見孔明如此悲切,亦為感傷,自思曰:“孔明自是多情,乃公瑾量窄,自取死耳。
”後人有詩歎曰:
卧龍南陽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
蒼天既已生公瑾,塵世何須出孔明?
魯肅設宴款待孔明。
宴罷,孔明辭回,方欲下船,隻見江邊一人道袍竹冠,皂縧素履,一手揪住孔明大笑曰:“汝氣死周郎,卻又來吊孝,明欺東吳無人耶?”孔明急視其人,乃鳳雛先生龐統也。
孔明亦大笑。
兩人攜手登舟,各訴心事。
孔明乃留書一封與統,囑曰:“吾料孫仲謀必不能重用足下。
稍有不如意,可來荊州共扶玄德。
此人寬仁厚德,必不負公平生之所學。
”統允諾而别。
孔明自回荊州。
卻說魯肅送周瑜靈柩至蕪湖,孫權接着,哭祭于前,命厚葬于本鄉。
瑜有兩男一女,長男循,次男胤,權厚恤之。
魯肅曰:“肅碌碌庸才,誤蒙公瑾重薦,其實不稱所職。
願舉一人以助主公。
此人上通天文,下曉地理;謀略不減于管、樂,樞機可并于孫、吳。
往日周公瑾多用其言,孔明亦深服其智。
見在江南,何不重用?”權聞言大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