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孔明與許靖,引大小官僚上表,請漢中王即皇帝位。
漢中王覽表,大驚曰:“卿等欲陷孤為不忠不義之人耶?”孔明奏曰:“非也。
曹丕篡漢自立,主上乃漢室苗裔,理合繼統以延漢祀。
”漢中王勃然變色曰:“孤豈效逆賊所為!”拂袖而起,入于後宮。
衆官皆散。
三日後,孔明又引衆官入朝,請漢中王出。
衆皆拜伏于前。
許靖奏曰:“今漢天子已被曹丕所弑,主上不即帝位,興師讨逆,不得為忠義也。
今天下無不欲主上為君,為孝愍皇帝雪恨;若不從臣等所議,是失民望矣。
”漢中王曰:“孤雖是景帝之孫,并未有德澤以布于民;今一旦自立為帝,與篡竊何異?”孔明苦勸數次,漢中王堅執不從。
孔明乃設一計,謂衆官曰:“如此如此。
”于是孔明托病不出。
漢中王聞孔明病笃,親到府中,直入卧榻邊問曰:“軍師所感何疾?”孔明答曰:“憂心如焚,命不久矣。
”漢中王曰:“軍師所憂何事?”連問數次,孔明隻推病重,瞑目不答。
漢中王再三請問。
孔明喟然歎曰:“臣自出茅廬,得遇大王,相随至今,言聽計從;今幸大王有兩川之地,不負臣夙昔之言。
目今曹丕篡位,漢祀将斬,文武官僚,鹹欲奉大王為帝,滅魏興劉,共圖功名;不想大王堅執不肯,衆官皆有怨心,不久必盡散矣。
若文武皆散,吳魏來攻,兩川難保,臣安得不憂乎?”漢中王曰:“吾非推阻,恐天下人議論耳。
”孔明曰:“聖人雲:‘名不正,則言不順。
’今大王名正言順,有何可議?豈不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漢中王曰:“待軍師病可,行之未遲。
”孔明聽罷,從榻上躍然而起,将屏風一擊,外面文武衆官皆入,拜伏于地曰:“主上既允,便請擇日以行大禮。
”漢中王視之,乃是太傅許靖、安漢将軍糜竺、青衣侯尚舉、陽泉侯劉豹、别駕趙祚、治中楊洪、議曹杜瓊、從事張爽、太常卿賴忠、光祿卿黃權、祭酒何曾、學士尹默、司業谯周、大司馬殷純、偏将軍張裔、少府王謀、昭文博士伊籍、從事郎秦宓等衆也。
漢中王驚曰:“陷孤于不義,皆卿等也。
”孔明曰:“主上既允所請,便可築台擇吉,恭行大禮。
”實時送漢中王還宮,一面令博士許慈、谏議郎孟光掌禮,築台于成都武擔之南。
諸事齊備,多官整設銮駕,迎請漢中王登壇緻祭。
谯周在壇上,高聲朗讀祭文曰:
惟建安二十六年四月丙午朔,越十二日丁巳,皇帝備,敢昭告于皇天後土:漢有天下,曆數無疆。
曩者,王莽篡盜,光武皇帝震怒緻誅,社稷複存。
今曹操阻兵殘忍,戮殺主後,罪惡滔天;操子丕,載肆兇逆,竊據神器。
群下将士,以為漢祀堕廢,備宜延之,嗣武二祖,躬行天罰。
備懼無德忝帝位,詢于庶民,外及遐荒君長,佥曰:天命不可以不答,祖業不可以久替,四海不可以無主。
率土式望,在備一人。
備畏天明命,又懼高光之業,将墜于地,謹擇吉日,登壇祭告,受皇帝玺绶,撫臨四方。
惟神飨祚漢家,永綏曆服!
讀罷祭文,孔明率衆官恭上玉玺。
漢中王受了,捧于壇上,再三推讓曰:“備無才德,請擇有才德者受之。
”孔明奏曰:“主上平定四海,功德昭于天下,況是大漢宗派,宜即正位。
已祭告天神,複何讓焉?”文武各官,皆呼萬歲。
拜舞禮畢,改元章武元年。
立妃吳氏為皇後,長子劉禅為太子。
封次子劉永為魯王,劉理為梁王。
封諸葛亮為丞相,許靖為司徒。
大小官僚,一一升賞。
大赦天下。
兩川軍民,無不欣躍。
次日設朝,文武官僚拜畢,列為兩班。
玄德降诏曰:“朕自桃園與關、張結義,誓同生死;不幸二弟雲長,被東吳孫權所害。
若不報仇,是負盟也。
朕欲起傾國之兵,攻伐東吳,生擒逆賊,以雪此恨!”言未畢,班内一人,拜伏于階下,谏曰:“不可。
”先主視之,乃虎威将軍趙雲也。
正是:
君王未及行天讨,臣下曾聞進直言。
未知子龍所谏若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