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章武元年秋八月,先主起大軍至夔關,駕屯白帝城。
前隊軍馬已出川口。
近臣奏曰:“吳使諸葛瑾至。
”先主傳旨教休放入。
黃權奏曰:“瑾弟在蜀為相,必有事而來。
陛下何故絕之?當召入,看他言語。
可從則從;如不可,則就借彼口說與孫權,令知問罪有名也。
”先主從之,召瑾入城。
瑾拜伏于地。
先主問曰:“子瑜遠來,有何事故?”瑾曰:“臣弟久事陛下,臣故不避斧钺,特來奏荊州之事。
前者,關公在荊州時,吳侯數次求親,關公不允。
後關公取襄陽,曹操屢次緻書吳侯,使襲荊州;吳侯本不肯許,因呂蒙與關公不睦,故擅自興兵,誤成大事。
今吳侯悔之不及。
此乃呂蒙之罪,非吳侯之過也。
今呂蒙已死,冤仇已息。
孫夫人一向思歸。
今吳侯令臣為使,願送歸夫人,縛還降将,并将荊州仍舊交還,永結盟好,共滅曹丕,以正篡逆之罪。
”先主怒曰:“汝東吳害了朕弟,今日敢以巧言來說乎!”瑾曰:“臣請以輕重大小之事,與陛下論之。
陛下乃漢朝皇叔,今漢帝已被曹丕篡奪,不思剿除,卻為異姓之親,而屈萬乘之尊,是舍大義而就小義也。
中原乃海内之地,兩都皆大漢創業之方,陛下不取,而但争荊州,是棄重而取輕也。
天下皆知陛下即位,必興漢室,恢複山河;今陛下置魏不問,反欲伐吳,竊為陛下不取。
”先主大怒曰:“殺吾弟之仇,不共戴天!欲朕罷兵,除死方休!不看丞相之面,先斬汝首!今且放汝回去,說與孫權,洗頸就戮!”諸葛瑾見先主不聽,隻得自回江南。
卻說張昭見孫權曰:“諸葛子瑜知蜀兵勢大,故假以講和為辭,欲背吳入蜀。
此去必不回矣。
”權曰:“孤與子瑜,有生死不易之盟。
孤不負子瑜,子瑜亦不負孤。
昔子瑜在柴桑時,孔明來吳,孤欲使子瑜留之。
子瑜曰:‘弟已事玄德,義無二心;弟之不留,猶瑾之不往。
’其言足貫神明。
今日豈肯降蜀乎?孤與子瑜可謂神交,非外言所得間也。
”正言間,忽報諸葛瑾回。
權曰:“孤言若何?”張昭滿面羞慚而退。
瑾見孫權,言先主不肯通和之意。
權大驚曰:“若如此,則江南危矣!”階下一人進曰:“某有一計,可解此危。
”視之,乃中大夫趙咨也。
權曰:“德度有何良策?”咨曰:“主公可作一表,某願為使,往見魏帝曹丕,陳說利害,使襲漢中,則蜀兵自危矣。
”權曰:“此計最善。
但卿此去,休失了東吳氣象。
”咨曰:“若有些小差失,即投江而死,安有面目見江南人物乎?”
權大喜,即寫表稱臣,令趙咨為使。
星夜到了許都,先見太尉賈诩等,并大小官僚。
次日早朝,賈诩出班奏曰:“東吳遣中大夫趙咨上表。
”曹丕笑曰:“此欲退蜀兵故也。
”即令召入。
咨拜伏于丹墀。
丕覽表畢,遂問咨曰:“吳侯乃何如主也?”咨曰:“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也。
”丕笑曰:“卿褒獎毋乃太甚?”咨曰:“臣非過譽也。
吳侯納魯肅于凡品,是其聰也;拔呂蒙于行陣,是其明也;獲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荊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據三江虎視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是其略也:以此論之,豈不為聰明、仁智、雄略之主乎?”丕又問曰:“吳主頗知學乎?”咨曰:“吳主浮江萬艘,帶甲百萬,任賢使能,志存經略;少有餘閑,博覽書傳,曆觀史籍,采其大旨,不效書生尋章摘句而已。
”丕曰:“朕欲伐吳,可乎?”咨曰:“大國有征伐之兵,小國有禦備之策。
”丕曰:“吳畏魏乎?”咨曰:“帶甲百萬,江漢為池,何畏之有?”丕曰:“東吳如大夫者幾人?”咨曰:“聰明特達者八九十人;如臣之輩,車載鬥量,不可勝數。
”丕歎曰:“‘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卿可以當之矣。
”基督山伯爵
于是即降诏,命太常卿邢貞,赍冊封孫權為吳王,加九錫。
趙咨謝恩出城。
大夫劉晔谏曰:“今孫權懼蜀兵之勢,故來請降。
以臣愚見,蜀、吳交兵,乃天亡之也。
今若遣上将提數萬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