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國演義 第82回 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征吳賞六軍

首頁
    兵,渡江襲之,蜀攻其外,魏攻其内,吳國之亡,不出旬日。

    吳亡則蜀孤矣。

    陛下何不早圖之?”丕曰:“孫權既以禮服朕,朕若攻之,是沮天下欲降者之心;不若納之為是。

    ”劉晔又曰:“孫權雖有雄才,乃殘漢骠騎将軍南昌侯之職。

    官輕則勢微,尚有畏中原之心;若加以王位,則去陛下一階耳。

    今陛下信其詐降,崇其位号,以封殖之,是與虎添翼也。

    ”丕曰:“不然。

    朕不助吳,亦不助蜀。

    待看吳、蜀交兵,若滅一國,止存一國,那時除之,有何難哉?朕意已決,卿勿複言。

    ”遂命太常卿邢貞,同趙咨捧執冊錫,徑至東吳。

     卻說孫權聚集百官,商議禦蜀兵之策。

    忽報魏帝封主公為王,禮當遠接。

    顧雍谏曰:“主公宜自稱上将軍九州島伯之位,不當受魏帝封爵。

    ”權曰:“當日沛公受項羽之封,蓋因時也;何故卻之?”遂率百官出城迎接。

    邢貞自恃上國天使,入門不下車。

    張昭大怒,厲聲曰:“禮無不敬,法無不肅,而君敢自尊大,豈以江南無方寸之刃耶?”邢貞慌忙下車,與孫權相見,并車入城。

    忽車後一人放聲哭曰:“吾等不能奮身舍命,為主并魏吞蜀,乃令主公受人封爵,不亦辱乎!”衆視之,乃徐盛也。

    邢貞聞之,歎曰:“江東将相如此,終非久在人下者也!” 卻說孫權受了封爵,衆文武官僚,拜賀已畢,命收拾美玉明珠等物,遣人赍進謝恩。

    早有細作報說:“蜀主引本國大兵,及蠻王沙摩柯番兵數萬,又有洞溪漢将桂路、劉甯二枝兵,水陸并進,聲勢震天。

    水路軍已出巫口,旱路軍已到秭歸。

    ”時孫權雖登王位,奈魏主不肯接應,乃問文武曰:“蜀兵勢大,當複如何?”衆皆默然。

    權歎曰:“周郎之後有魯肅;魯肅之後有呂蒙;今呂蒙已死,無人與孤分憂也!”言未畢,忽班部中一少年将,奮然而出,伏地奏曰:“臣雖年幼,頗習兵書。

    願乞數萬之兵,以破蜀兵。

    ”權視之,乃孫桓也。

    桓字叔武,其父名河,本姓俞氏,孫策愛之,賜姓孫;因此亦系吳王宗族。

    河生四子。

    桓居其長,弓馬熟娴,常從吳王征讨,累立奇功,官授武衛都尉;時年二十五歲。

    權曰:“汝有何策勝之?”桓曰:“臣有大将二員:一名李異,一名謝旌,俱有萬夫不當之勇。

    乞數萬之衆,往擒劉備。

    ”權曰:“侄雖英勇,争奈年幼;必得一人相助,方可。

    ”虎威将軍朱然出曰:“臣願與小将軍同擒劉備。

    ”權許之,遂點水陸軍五萬,封孫桓為左都督,朱然為右都督,即日起兵。

    哨馬探得蜀兵已至宜都下寨,孫桓引二萬五千軍馬,屯于宜都界口,前後分作三營,以拒蜀兵。

     卻說蜀将吳班領先鋒之印,自出川以來,所到之處,望風而降;兵不血刃,直到宜都;探知孫桓在彼下寨,飛奏先主。

    時先主已到秭歸,聞奏怒曰:“量此小兒,安敢與朕抗耶!”關興奏曰:“既孫權令此子為将,不勞陛下遣大将,臣願往擒之。

    ”先主曰:“朕正欲觀汝壯氣。

    ”即命關興前往。

    興拜辭欲行,張苞出曰:“既關興前去讨賊,臣願同行。

    ”先主曰:“二侄同行甚妙;但須謹慎,不可造次。

    ” 二人拜辭先主,會合先鋒,一同進兵,列成陣勢。

    孫桓聽知蜀兵大至,合寨多起。

    兩陣對圓,桓領李異、謝旌立馬于門旗之下,見蜀營中,擁出二員大将,皆銀盔銀铠,白馬白旗;上首張苞挺丈八點鋼矛,下首關興橫着大砍刀。

    苞大罵曰:“孫桓豎子!死在臨時,尚敢抗拒天兵乎!”桓亦罵曰:“汝父作無頭之鬼,今汝又來讨死,好生不智!”張苞大怒,挺槍直取孫桓。

    桓背後謝旌,驟馬來迎。

    兩将戰有三十餘合,旌敗走,苞乘勝趕來。

    李異見謝旌敗了,慌忙拍馬掄蘸金斧接戰。

    張苞與戰二十餘合,不分勝負。

    吳軍中裨将譚雄,見張苞英勇,李異不能勝,卻放一冷箭,正射中張苞所騎之馬。

    那馬負痛奔回本陣,未到門旗邊,撲地便倒,将張苞掀在地上。

    李異急向前掄起大斧,望張苞腦袋便砍。

    忽一道紅光閃處,李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