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國演義 第85回 劉先主遺诏托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首頁
    兵十萬,取峽口入川;第四路,乃蠻王孟獲,起蠻兵十萬,犯益州四郡;第五路,乃番王轲比能,起羌兵十萬,犯西平關,此五路軍馬,甚是利害。

    已先報知丞相,丞相不知為何數日不出視事。

    ”後主聽罷大驚,即差近侍赍旨,宣召孔明入朝。

    使命去了半日,回報:“丞相府下人言,丞相染病不出。

    ”後主轉慌;次日,又命黃門侍郎董允、谏議大夫杜瓊,去丞相卧榻前,告此大事。

    董、杜二人,到丞相府前,皆不得入。

    杜瓊曰:“先帝托孤于丞相,今主上初登寶位,被曹丕五路兵犯境,軍情至急,丞相何故推病不出?”良久,門吏傳丞相令,言:“病體稍可,明早出都堂議事。

    ”董、杜二人歎息而回。

    次日,衆官又來丞相府前伺候。

    從早至晚,又不見出。

    多官惶惶,隻得散去。

    杜瓊入奏後主曰:“請陛下聖駕,親往丞相府問計。

    ”後主即引多官入宮,啟奏皇太後。

    太後大驚曰:“丞相何故如此?有負先帝委托之意也!我當自往。

    ”董允奏曰:“娘娘未可輕往。

    臣料丞相必有高明之見。

    且待主上先往。

    如果怠慢,請娘娘于太廟中,召丞相問之未遲。

    ”太後依奏。

     次日,後主車駕親至相府。

    門吏見駕到,慌忙拜伏于地而迎。

    後主問曰:“丞相在何處?”門吏曰:“不知在何處。

    隻有丞相鈞旨,教擋住百官,勿得辄入。

    ”後主乃下車步行,獨進第三重門,見孔明獨倚竹杖,在小池邊觀魚。

    後主在後立久,乃徐徐而言曰:“丞相安樂否?”孔明回顧,見是後主,慌忙棄杖,拜伏于地曰:“臣該萬死!”後主扶起,問曰:“今曹丕分兵五路,犯境甚急,相父緣何不肯出府視事?”孔明大笑,扶後主入内室坐定,奏曰:“五路兵至,臣安得不知?臣非觀魚,有所思也。

    ”後主曰:“如之奈何?”孔明曰:“羌王轲比能,蠻王孟獲,反将孟達,魏将曹真:此四路兵,臣已皆退去了也。

    止有孫權這一路兵,臣已有退之之計,但須一能言之人為使。

    因未得其人,故熟思之。

    陛下何必憂乎?” 後主聽罷,又驚又喜曰:“相父果有鬼神不測之機也!願聞退兵之策。

    ”孔明曰:“先帝以陛下付托與臣,臣安敢旦夕怠慢?成都衆官皆不曉兵法之妙,貴在使人不測,豈可洩漏于人?老臣先知西番國王轲比能,引兵犯西平關;臣料馬超積祖西川人氏,素得羌人之心,羌人以超為神威天将軍;臣已先遣一人,星夜馳檄,令馬超緊守西平關,伏四路奇兵,每日交換,以兵拒之:此一路不必憂矣。

    又南蠻孟獲,兵犯四郡,臣亦飛檄遣魏延領一軍左出右入,右出左入,為疑兵之計;蠻兵惟憑勇力,其心多疑,若見疑兵,必不敢進:此一路又不足憂矣。

    又知孟達引兵出漢中;達與李嚴曾結生死之交;臣回成都時,留李嚴守永安宮;臣已作一書,隻做李嚴親筆,令人送與孟達;達必然推病不出,以慢軍心:此一路又不足憂矣。

    又知曹真引兵犯陽平關;此地險峻,可以保守,臣已調趙雲引一軍守把關隘,并不出戰;曹真若見我軍不出,不久自退矣。

    此四路兵俱不足憂,臣尚恐不能全保,又密調關興、張苞二将,各引兵三萬,屯于緊要之處,為各路救應。

    此數處調遣之事,皆不曾經由成都,故無人知覺。

    隻有東吳這一路兵,未必便動:如見四路兵勝,川中危急,必來相攻;若四路不濟,安肯動乎?臣料孫權想曹丕三路侵吳之怨,必不肯從其言。

    雖然如此,須用一舌辯之士,徑往東吳,以利害說之,則先退東吳,其四路之兵,何足憂乎?但未得說吳之人,臣故躊躇。

    何勞陛下聖駕來臨?”後主曰:“太後亦欲來見相父。

    今朕聞相父之言,如夢初覺,複何憂哉!” 孔明與後主共飲數杯,送後主出府。

    衆官皆環立于門外,見後主面有喜色。

    後主别了孔明,上禦車回朝。

    衆皆疑惑不定。

    孔明見衆官中,一人仰天而笑,面亦有喜色。

    孔明視之,乃義陽新野人;姓鄧名芝,字伯苗;見為戶部尚書;漢司馬鄧禹之後。

    孔明暗令人留住鄧芝。

    多官皆散。

    孔明請芝到書院中,問芝曰:“今蜀、魏、吳鼎分三國,欲讨二國,一統中興,當先伐何國?”芝曰:“以愚意論之,魏雖漢賊,其勢甚大,急難搖動,當徐徐緩圖。

    今主上初登寶位,民心未安,當與東吳連合,結為唇齒,一洗先帝舊怨,此乃長久之計也。

    未審丞相鈞意若何?”孔明大笑曰:“吾思之久矣;奈未得其人,今日方得也!”芝曰:“丞相欲其人何為?”孔明曰:“吾欲使人往結東吳。

    公既能明此意,必能不辱君命。

    使吳之任,非公不可。

    ”芝曰:“愚才疏智淺,恐不堪當此重任。

    ”孔明曰:“吾來日奏知天子,便請伯苗一行,切勿推辭。

    ”芝應允而退。

    至次日,孔明奏準後主,差鄧芝往說東吳。

    芝拜辭,望東吳而來。

     正是: 吳人方見幹戈息,蜀使還将玉帛通。

    未知鄧芝此去若何,且看下文分解。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