械,多設旌旗,以為守護江岸之計。
忽一人挺身出曰:“今日大王以重任委托将軍,欲破魏兵以擒曹丕,将軍何不早發軍馬渡江,于淮南之地迎敵?直待曹丕兵至,恐無及矣。
”盛視之,乃吳王侄孫韶也。
韶字公禮,官授揚威将軍,曾在廣陵守禦;年幼負氣,極有膽勇。
盛曰:“曹丕勢大,更有名将為先鋒,不可渡江迎敵。
待彼船皆集于北岸,吾自有計破之。
”韶曰:“吾手下自有三千軍馬,更兼深知廣陵路勢,吾願自去江北,與曹丕決一死戰。
如不勝,甘當軍令。
”盛不從。
韶堅執要去。
盛隻是不肯,韶再三要行。
盛怒曰:“汝如此不聽号令,吾安能制諸将乎?”叱武士推出斬之。
刀斧手擁孫韶出轅門之外,立起皂旗。
韶部将飛報孫權。
權聽知,急上馬來救。
武士恰待行刑,孫權早到,喝散刀斧手,救了孫韶。
韶哭奏曰:“臣往年在廣陵,深知地理;不就那裡與曹丕厮殺,直待他下了長江,東吳指日休矣!”權徑入營來。
徐盛迎接入帳,奏曰:“大王命臣為都督,提兵拒魏;今揚威将軍孫韶,不遵軍法,違令當斬,大王何故赦之?”權曰:“韶倚血氣之壯,誤犯軍法,萬希寬恕。
”盛曰:“法非臣所立,亦非大王所立,乃國家之典刑也。
若以親而免之,何以令衆乎?”權曰:“韶犯法本應任将軍處治;奈此子雖本姓俞氏,然孤兄甚愛之,賜姓孫。
于孤頗有勞績,今若殺之,負兄義矣。
”盛曰:“且看大王之面,寄下死罪。
”權令孫韶拜謝。
韶不肯拜,厲聲而言曰:“據吾之見,隻是引軍去破曹丕!便死也不服你的見識!”徐盛變色。
權叱退孫韶,謂徐盛曰:“便無此子,何損于吳?今後勿再用之。
”言訖自回。
是夜,人報徐盛,說孫韶引本部三千精兵,潛地過江去了。
盛恐有失,于吳王面上不好看,乃喚丁奉授以密計,引三千兵渡江接應。
紅與黑
卻說魏主駕龍舟至廣陵,前部曹真已領兵列于大江之岸。
曹丕問曰:“江岸有多少兵?”真曰:“隔岸遠望,并不見一人,亦無旌旗營寨。
”丕曰:“此必詭計也。
朕自往觀其虛實。
”于是大開江道,放龍舟直至大江,泊于江岸。
船上建龍鳳日月五色旌旗,銮儀簇擁,光耀射目。
曹丕端坐舟中,遙望江南,不見一人,回顧劉晔、蔣濟曰:“可渡江否?”晔曰:“兵法實實虛虛。
彼見大軍至,如何不作準備?陛下未可造次。
且待三五日,看其動靜,然後發先鋒渡江以探之。
”丕曰:“卿言正合朕意。
”
是日天晚,宿于江中。
當夜月黑。
軍士皆執燈火,明耀天地,殆如白晝。
遙望江南,并不見半點兒火光。
丕問左右曰:“此何故也?”近臣奏曰:“想聞陛下天兵來到,故望風逃竄耳。
”丕暗笑。
及至天曉,大霧迷漫,對面不見。
須臾風起,霧散雲收,望見江南一帶皆是連城;城樓上槍刀耀日,遍城盡插旌旗号帶。
頃刻數次人來報:“南徐沿江一帶,直至石頭城;一連數百裡,城郭舟車,連綿不絕,一夜成就。
”曹丕大驚。
原來徐盛束縛蘆葦為人,盡穿青衣,執旌旗,立于假城疑樓之上。
魏兵見城上許多人馬,如何不膽寒?丕歎曰:“魏雖有武士千群,無所用之。
江南人物如此,未可圖也!”
正驚訝間,忽然狂風大作,白浪滔天,江水濺濕龍袍,大船将覆。
曹真慌令文聘撐小舟急來救駕。
龍舟上人立站不住。
文聘跳上龍舟,負丕下得小舟,奔入河港。
忽流星馬報道:“趙雲引兵出陽平關,徑取長安。
”丕聽得,大驚失色,便教回軍。
衆軍各自奔走。
背後吳兵追至。
丕傳旨教盡棄禦用之物而走。
龍舟将次入淮,忽然鼓角齊鳴,喊聲大振,刺斜裡一彪軍殺到;為首大将,乃孫韶也。
魏兵不能抵擋,折其大半,渰死者無數。
諸将奮力救出魏主。
魏主渡淮河,行不三十裡,淮河中一帶蘆葦,預灌魚油,盡皆火着;順風而下,風勢甚急;火焰漫空,截住龍舟。
丕大驚,急下小船。
傍岸時,龍舟上早已火着。
丕慌忙上馬,岸上一彪軍殺來,為首一将,乃丁奉也。
張遼拍馬來迎,被奉一箭射中其腰,卻得徐晃救了,同保魏主而走,折軍無數。
背後孫韶、丁奉奪得馬匹、車仗、船隻、器械,不計其數。
魏兵大敗而回。
吳将徐盛,全獲大功。
吳王重加賞賜。
張遼回到許昌,箭瘡迸裂而亡。
曹丕厚葬之。
不在話下。
卻說趙雲引兵殺出陽平關之次,忽報丞相有文書到,說益州耆帥雍闿結連蠻王孟獲,起十萬蠻兵,侵掠四郡;因此宣雲回軍,令馬超堅守陽平關,丞相欲自南征。
趙雲乃急收兵而回。
此時孔明在成都整饬軍馬,親自南征。
正是:
方見東吳敵北魏,又看西蜀戰南蠻。
未知勝負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