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國演義 第91回 祭泸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

首頁
    陳群、司馬懿、曹休等,一面舉哀,一面擁立曹睿為大魏皇帝。

    谥父丕為文皇帝,谥母甄氏為文昭皇後。

    封鐘繇為太傅,曹真為大将軍,曹休為大司馬,華歆為太尉,王朗為司徒,陳群為司空,司馬懿為骠騎大将軍。

    其餘文武官僚,各各封贈。

    大赦天下。

    時雍、涼二州缺人守把,司馬懿上表乞守西涼等處。

    曹睿從之,遂封懿提督雍、涼等處兵馬。

    領诏去訖。

     早有細作飛報入川。

    孔明大驚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餘皆不足慮,司馬懿深有謀略,今督雍、涼兵馬,倘訓練成時,必為蜀中之大患。

    不如先起兵伐之。

    ”參軍馬谡曰:“今丞相平南方回,軍馬疲敝,隻宜存恤,豈可複遠征?某有一計,使司馬懿自死于曹睿之手,未知丞相鈞意允否?”孔明問:“是何計?”馬谡曰:“司馬懿雖是魏國大臣,曹睿素懷疑忌,何不密遣人往洛陽邺郡等處,布散流言,道此人欲反?更作司馬懿告示天下榜文,遍貼諸處,使曹睿心疑,必然殺此人也。

    ”孔明從之,即遣人密行此計去了。

     卻說邺城門上,忽一日見貼下告示一道。

    守門者揭了,來奏曹睿。

    睿觀之,其文曰:日瓦戈醫生 骠騎大将軍總領雍、涼等處兵馬事司馬懿,謹以信義布告天下:昔太祖武皇帝,創立基業,本欲立陳思王子建為社稷主;不幸奸讒交集,歲久潛龍。

    皇孫曹睿,素無德行,妄自居尊,有負太祖之遺意。

    今吾應天順人,克日興師,以慰萬民之望。

    告示到日,各宜歸命新君。

    如不順者,當滅九族!先此告聞,想宜知悉。

     曹睿覽畢,大驚失色,急問群臣。

    太尉華歆奏曰:“司馬懿上表乞守雍、涼,正為此也。

    先時太祖武皇帝嘗謂臣曰:‘司馬懿鷹視狼顧,不可付以兵權;久必為國家大禍。

    ’今日反情已萌,可速誅之。

    ”王朗奏曰:“司馬懿深明韬略,善曉兵機,素有大志;若不早除,久必為禍。

    ”睿乃降旨,欲興兵禦駕親征。

    忽班部中閃出大将軍曹真奏曰:“不可。

    文皇帝托孤于臣等數人,是知司馬仲達無異志也。

    今事未知真假,遽爾加兵,乃逼之反耳。

    或者蜀吳奸細行反間之計,使我群臣自亂,彼卻乘虛而擊,未可知也。

    陛下幸察之。

    ”睿曰:“司馬懿若果謀反,将奈何?”真曰:“如陛下心疑,可仿漢高僞遊雲夢之計。

    禦駕幸安邑,司馬懿必然來迎;觀其動靜,就車前擒之,可也。

    ”睿從之,遂命曹真監國,親自領禦林軍十萬,徑到安邑。

     司馬懿不知其故,欲令天子知其威嚴,乃整兵馬,率甲士數萬來迎。

    近臣奏曰:“司馬懿果率兵十餘萬,前來抗拒,實有反心矣。

    ”睿慌命曹休先領兵迎之。

    司馬懿見兵馬前來,隻疑車駕親至,伏道而迎。

    曹休出曰:“仲達受先帝托孤之重,何故反耶?”懿大驚失色,汗流遍體,乃問其故。

    休備言前事。

    懿曰:“此吳、蜀奸細反間之計,欲使我君臣自相殘害,彼卻乘虛而襲。

    某當自見天子辨之。

    ”遂即退了軍馬,至睿前俯伏泣奏曰:“臣受先帝托孤之重,安敢有異心?必是吳、蜀之奸計。

    臣請提一旅之師,先破蜀,後伐吳,報先帝與陛下,以明臣心。

    ”睿疑慮未決。

    華歆奏曰:“不可付之兵權。

    可即罷歸田裡。

    ”睿依言,将司馬懿削職回鄉,命曹休總督雍、涼軍馬。

    曹睿駕回洛陽。

     卻說細作探知此事,報入川中。

    孔明聞知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馬懿總雍、涼之兵。

    今既中計遭貶,吾有何憂?”次日,後主早朝,大會官僚。

    孔明出班上出師表一道。

    表曰: 臣亮言: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罷敝。

    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衛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于陛下也。

    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宏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谏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治;不宜偏私,使内外異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費袆、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然後施行,必得裨補阙漏,有所廣益。

    将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之于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衆議舉寵以為督。

    愚以為營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陣和穆,優劣得所也。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

    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歎息痛恨于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亮死節之臣也。

    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南陽,苟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于草廬之中,谘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馳驅。

    後值傾覆,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爾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