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之下,隻見夏侯茂在山上指揮三軍。
趙雲投東則望東指,投西則望西指;因此趙雲不能突圍,乃引兵殺上山來。
半山中擂木炮石打将下來,不能上山。
趙雲從辰時殺至酉時,不能脫走,隻得下馬少歇,且待月明再戰;卻才卸甲而坐。
月光方出,忽四下火光沖天,鼓聲大震,矢石如雨。
魏兵殺到,皆叫曰:“趙雲早降!”雲即上馬迎敵。
四面軍馬漸漸逼近,八方弩箭交射甚急,人馬皆不能向前。
雲仰天歎曰:“吾不服老,死于此地矣!”忽東北角上喊聲大起,魏兵紛紛亂竄。
一彪軍殺到,為首大将持丈八點鋼矛,馬項下挂一顆人頭。
雲視之,乃張苞也。
苞見了趙雲,言曰:“丞相恐老将軍有失,特遣某引五千兵接應。
聞老将軍被困,故殺透重圍。
正遇魏将薛則攔路,被某殺之。
”雲大喜,即與張苞殺出西北角來。
隻見魏兵棄戈奔走。
一彪軍從外呐喊殺入,為首大将提偃月青龍刀,手挽人頭。
雲視之,乃關興也。
興曰:“奉丞相之命,恐老将軍有失,特引五千兵前來接應。
卻才陣上逢着魏将董禧,被吾一刀斬之,枭首在此。
丞相随後便到也。
”雲曰:“二将軍已建奇功,何不趁今日擒住夏侯茂,以定大事?”張苞聞言,遂引兵去了。
興曰:“我也幹功去。
”遂亦引兵去了。
雲回顧左右曰:“他兩個是吾子侄輩,尚且争先幹功;吾乃國家上将,朝廷舊臣,反不如此小兒耶?吾當舍老命以報先帝之恩!”于是引兵來捉夏侯茂。
當夜三路兵夾攻,大破魏軍一陣。
鄧芝引兵接應,殺得屍橫遍野,血流成河。
夏侯茂乃無謀之人,更兼年幼,不曾經戰;見軍大亂,遂引帳下骁将百餘人,望南安郡而走。
衆軍因見無主,盡皆逃竄。
興、苞二将,聞夏侯茂望南安郡去了,連夜趕來。
茂走入城中,令緊閉城門,驅兵守禦。
興、苞二人趕到,将城圍住;趙雲随後也到:三面攻打。
少時,鄧芝亦引兵到。
一連圍了十日,攻打不下。
忽報丞相留後軍住沔陽,左軍屯陽平,右軍屯石城,自引中軍來到。
趙雲、鄧芝、關興、張苞皆來拜問孔明,說連日攻城不下。
孔明遂乘小車親到城邊周圍看了一遍,回寨升帳而坐。
衆将環立聽令。
孔明曰:“此郡壕深城峻,不易攻也。
吾正事不在此城,汝等如隻久攻,倘魏兵分道而出,以取漢中,吾軍危矣。
”鄧芝曰:“夏侯茂乃魏之驸馬,若擒此人,勝斬百将。
今困于此,豈可棄之而去?”孔明曰:“吾自有計。
此處西連天水郡,北抵安定郡。
二處太守,不知何人?”探卒答曰:“天水太守馬遵,安定太守崔諒。
”孔明大喜,乃喚魏延受計,如此如此;又喚關興、張苞受計,如此如此;又喚心腹軍士二人受計,如此行之。
各将領命,引兵而去。
孔明卻在南安城外,令軍運柴草堆于城下,口稱燒城。
魏兵聞知,皆大笑不懼。
卻說安定太守崔諒,在城中聞蜀兵圍了南安,困住夏侯茂,十分慌懼,即點軍馬約共四千,守住城池。
忽見一人自正南而來,口稱有機密事。
崔諒喚入問之,答曰:“某是夏侯都督帳下心腹将裴緒,奉都督将令,特來求救于天水、安定二郡。
南安甚急,每日城上縱火為号,專望二郡救兵,并不見到;因複差某殺出重圍,來此告急。
可星夜起兵為外應。
都督若見二郡兵到,卻開城門接應也。
”諒曰:“有都督文書否?”緒貼肉取出,汗已濕透;略教一視,急令手下換了匹馬,便出城望天水而去。
不二日,又有報馬到,說天水太守已起兵救援南安去了,教安定早早接應。
崔諒與府官商議。
多官曰:“若不去救,失了南安,送了夏侯驸馬,皆我兩郡之罪也;隻得救之。
”諒即點起人馬,離城而去,隻留文官守城。
崔諒提兵向南安大路進發,遙望見火光沖天,催兵星夜前進。
離南安尚有五十餘裡,忽聞前後喊聲大震,哨馬報道:“前面關興截住去路,背後張苞殺來!”安定之兵,四下逃竄。
諒大驚,乃領手下百餘人,往小路死戰得脫,奔回安定。
方到城壕邊,城上亂箭射下來。
蜀将魏延在城上叫曰:“吾已取了城也!何不早降?”原來魏延扮作安定軍,夤夜賺開城門,蜀兵盡入;因此得了安定。
崔諒慌投天水郡來。
行不到一程,前面一彪軍擺開。
大旗之下,一人綸巾羽扇,道袍鶴氅,端坐于車上。
諒視之,乃孔明也,急撥回馬走。
關興、張苞兩路兵追到,隻叫:“早降!”崔諒見四面皆是蜀兵,不得已遂降,同歸大寨。
孔明以上賓相待。
孔明曰:“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