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延,一面教拔寨齊起。
楊儀曰:“今已大勝,挫盡魏兵銳氣,何故反欲收軍?”孔明曰:“吾兵無糧,利在急戰。
今彼堅守不出,吾受其病矣。
彼今雖暫時兵敗,中原必有添益。
若以輕騎襲吾糧道,那時要歸不能。
今乘魏兵新敗,不敢正視蜀兵,便可出其不意,乘機退去。
所憂者但魏延一軍,在陳倉道口拒住王雙,急不能脫身。
吾已令人授以密計,教斬王雙,使魏人不敢來追,隻令後隊先行。
”當夜孔明隻留金鼓守在寨中打更。
一夜,兵已盡退,隻落空營。
卻說曹真正在寨中憂悶,忽報左将軍張合領軍到。
合下馬入帳,謂真曰:“某奉聖旨,特來聽調。
”真曰:“曾别仲達否?”合曰:“仲達分付雲:‘吾軍勝,蜀兵必不便去;若吾軍敗,蜀兵必即去矣。
’今吾軍失利之後,都督曾往哨探蜀兵消息否?”真曰:“未也。
”于是即令人往探之,果是虛營,隻插着數十面旌旗,兵已去了二日也。
曹真懊悔無及。
且說魏延受了密計,當夜二更拔寨,急回漢中。
早有細作報知王雙。
雙大驅軍馬,拚力追趕。
追到二十餘裡,看看趕上,見魏延旗号在前,雙大叫曰:“魏延休走!”蜀兵更不回頭。
雙拍馬趕來。
背後魏兵叫曰:“城外寨中火起,恐中敵人奸計。
”雙急勒馬回時,隻見一片火光沖天,慌令退軍。
行到山坡左側,忽一騎馬從林中驟出,大喝曰:“魏延在此!”王雙大驚,措手不及,被延一刀砍于馬下。
魏兵疑有埋伏,四散逃走。
延手下止有三十騎人馬,望漢中緩緩而行。
後人有詩贊曰:
孔明妙算勝孫龐,耿若長星照一方。
進退行兵神莫測,陳倉道口斬王雙。
失樂園
原來魏延受了孔明密計,先教存下三十騎,伏于王雙營邊;隻待王雙起兵趕時,卻去他營中放火;待他回寨,出其不意,突出斬之。
魏延斬了王雙,引兵回到漢中見孔明,交割了人馬。
孔明設宴大會,不在話下。
且說張合追蜀兵不上,回到寨中。
忽有陳倉城郝昭差人申報,言王雙被斬。
曹真聞知,傷感不已,因此憂成疾病,遂回洛陽,命郭淮、孫禮、張合守長安諸道。
卻說吳主孫權設朝,有細作人報說:“蜀諸葛丞相出兵兩次,魏都督曹真兵損将亡。
”于是群臣皆勸吳王興師伐魏,以圖中原。
權猶疑未決。
張昭奏曰:“近聞武昌東山,鳳凰來儀;大江之中,黃龍屢現。
主公德配唐虞,明并文武,可即皇帝位,然後興兵。
”多官皆應曰:“子布之言是也。
”遂選定夏四月丙寅日,築台于武昌南郊。
是日,群臣請權登壇即皇帝位,改黃武八年為黃龍元年。
谥父孫堅為武烈皇帝,母吳氏為武烈皇後,兄孫策為長沙桓王。
立子孫登為皇太子。
命諸葛瑾長子諸葛恪為太子左輔,張昭次子張休為太子右弼。
恪字符遜,身長七尺,極聰明,善應對。
權甚愛之。
年六歲時,值東吳宴會,恪随父在座。
權見諸葛瑾面長,乃令人牽一驢來,用粉筆書其面曰:“諸葛子瑜。
”衆皆大笑。
恪趨至前,取粉筆添二字于其下曰:“諸葛子瑜之驢。
”滿座之人,無不驚訝。
權大喜,遂将驢賜之。
又一日,大宴官僚,權命恪把盞。
巡至張昭面前,昭不飲曰:“此非養老之禮也。
”權謂恪曰:“汝能強子布飲乎?”恪領命,乃謂昭曰:“昔姜尚父年九十,秉旄仗钺,未嘗言老。
今臨陣之日,先生在後;飲酒之日,先生在前;何謂不養老也?”昭無言可答,隻得強飲。
權因此愛之,故命輔太子。
張昭佐吳王,位列三公之上,故以其子張休為太子右弼。
又以顧雍為丞相,陸遜為上将軍,輔太子守武昌。
權複還建業。
群臣共議伐魏之策。
張昭奏曰:“陛下初登寶位,未可動兵。
隻宜修文偃武,增設學校,以安民心;遣使入川,與蜀同盟,共分天下,緩緩圖之。
”
權從其言,即令使命星夜入川,來見後主。
禮畢,細奏其事。
後主聞知,遂與群臣商議。
衆議皆謂孫權僭越,宜絕其盟好。
蔣琬曰:“可令人問于丞相。
”後主即遣使到漢中問孔明。
孔明曰:“可令人赍禮物入吳作賀,乞遣陸遜興師伐魏。
魏必令司馬懿拒之。
懿若南拒東吳,我再出祁山,長安可圖也。
”後主依言,遂令太尉陳震,将名馬玉帶金珠寶貝入吳作賀。
震至東吳,見了孫權,呈上國書。
權大喜,設宴相待,打發回蜀。
權召陸遜入,告以西蜀約會興兵伐魏之事。
遜曰:“此乃孔明懼司馬懿之謀也。
既與同謀,不得不從。
今卻虛作起兵之勢,遙與西蜀為應。
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虛取中原也。
”實時下令,教荊、襄各處都要訓練人馬,擇日興師。
卻說陳震回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