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報知孔明。
孔明尚憂陳倉不可輕進,先令人去哨探。
回報說:“陳倉城中郝昭病重。
”孔明曰:“大事成矣。
”遂喚魏延、姜維分付曰:“汝二人領五千兵,星夜直奔陳倉城下;如見火起,拚力攻城。
”二人俱未深信,又來告曰:“何日可行?”孔明曰:“三日都要完備;不須辭我,即便起行。
”二人受計去了。
又喚關興、張苞至,附耳低言,如此如此。
二人各受密計而去。
且說郭淮聞郝昭病重,乃與張合商議曰:“郝昭病重,你可速去替他。
我自寫表申奏朝廷,别行定奪。
”張合引着三千兵,急來替郝昭。
時郝昭病危。
當夜正呻·吟之間,忽報蜀兵到城下了。
昭急令人上城守把。
時各門上火起,城中大亂。
昭聽知驚死。
蜀兵一擁入城。
雪國
卻說魏延、姜維領兵到陳倉城下看時,并不見一面旗号,又無打更之人。
二人驚疑,不敢攻城。
忽聽得一聲炮響,四面旗幟齊豎。
隻見一人綸巾羽扇,鶴氅道袍,大叫曰:“汝二人來的遲了!”二人視之,乃孔明也。
二人慌忙下馬,拜伏于地曰:“丞相真神計也!”孔明令放入城,謂二人曰:“吾打探得郝昭病重,吾令汝三日内領兵取城,此乃穩衆人之心也。
吾卻令關興、張苞,隻推點軍,暗出漢中。
吾即藏于軍中,星夜倍道徑到城下,使彼不能調兵。
吾早有細作在城内放火,發喊相助,令魏兵驚疑不定。
兵無主将,必自亂矣。
吾因而取之,易如反掌。
兵法雲:‘出其不意,攻其無備,’正謂此也。
”魏延、姜維拜伏。
孔明憐郝昭之死,令彼妻小扶靈柩回魏,以表其忠。
孔明謂魏延、姜維曰:“汝二人且莫卸甲,可引兵去襲散關。
把關之人,若知兵到,必然驚走。
若稍遲便有魏兵至關,即難攻矣。
”魏延、姜維受命,引兵徑到散關。
把關之人,果然盡走。
二人上關才要卸甲,遙見關外塵頭大起,魏兵到來。
二人相謂曰:“丞相神算,不可測度!”急登樓視之,乃魏将張合也。
二人乃分兵守住險道。
張合見蜀兵把住要路,遂令退軍。
魏延随後追殺一陣。
魏兵死者無數。
張合大敗而去。
延回到關上,令人報知孔明。
孔明先自領兵,出陳倉斜谷,取了建威。
後面蜀兵陸續進發。
後主又命大将陳式來助。
孔明驅大兵複出祁山。
安下營寨,孔明聚衆言曰:“吾二次出祁山,不得其利;今又到此,吾料魏人必依舊戰之地,與吾相敵。
彼意疑我取雍、郿二處,必以兵拒守;吾觀陰平、武都二郡,與漢連接,若得此城,亦可分魏兵之勢。
何人敢取之?”姜維曰:“某願往。
”王平應曰:“某亦願往。
”孔明大喜;遂令姜維引兵一萬取武都,王平引兵一萬取陰平。
二人領兵去了。
再說張合回到長安,見郭淮、孫禮,說:“陳倉已失,郝昭已亡,散關亦被蜀兵奪了。
今孔明複出祁山,分道進兵。
”淮大驚曰:“若如此,必取雍、郿矣!”乃留張合守長安,令孫禮保雍城。
淮自引兵星夜來郿城守禦,一面上表入洛陽告急。
卻說魏主曹睿設朝,近臣奏曰:“陳倉城已失,郝昭已亡,諸葛亮又出祁山,散關亦被蜀兵奪了。
”睿大驚。
忽又奏滿寵等有表,說:“東吳孫權僭稱帝号,與蜀同盟。
今遣陸遜在武昌訓練人馬,聽候調用。
隻在旦夕,必入寇矣。
”睿聞知兩處危急,舉止失措,甚是驚慌。
此時曹真病未痊,即召司馬懿商議。
懿奏曰:“以臣愚意所料,東吳必不舉兵。
”睿曰:“卿何以知之?”懿曰:“孔明嘗思報猇亭之仇,非不欲吞吳也,隻恐中原乘虛擊彼,故暫與東吳結盟。
陸遜亦知其意,故假作興兵之勢以應之,實是坐觀成敗耳。
陛下不必防吳,隻須防蜀。
”睿曰:“卿真高見!”遂封懿為大都督,總攝隴西諸路軍馬,令近人取曹真總兵将印來。
懿曰:“臣自去取之。
”遂辭帝出朝,徑到曹真府下,先令人入府報知,懿方進見。
問病畢,懿曰:“東吳、西蜀,會合興兵入寇,今孔明又出祁山下寨,明公知之乎?”真驚訝曰:“吾家人知我病重,不令我知。
似此國家危急,何不拜仲達為大都督,以退蜀兵耶?”懿曰:“某才薄智淺,不稱其職。
”真曰:“取印與仲達。
”懿曰:“都督少慮。
某願助一臂之力,隻不敢受此印也。
”真躍起曰:“如仲達不領此任,中國危矣!吾當抱病見帝以保之!”懿曰:“天子已有恩命,但懿不敢受耳。
”真大喜曰:“仲達今領此任,可退蜀兵。
”懿見真再三讓印,遂受之,辭了魏主,引兵往長安來與孔明決戰。
正是:
舊帥印為新帥取,兩路兵惟一路來。
未知勝負如何,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