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暗拔寨,皆回漢中。
孔明去了五日,懿方得知,乃長歎曰:“孔明真有神出鬼沒之計,吾不能及也!”于是司馬懿留諸将在寨中,分兵守把各處隘口。
懿自班師回。
卻說孔明将大軍屯于漢中,自回成都養病;文武官僚出城迎接,送入丞相府中;後主禦駕自來問病,命禦醫調治,日漸痊可。
建興八年秋七月,魏都督曹真病可,乃上表說:“蜀兵數次侵界,屢犯中原,若不剿除,後必為患。
今時值秋涼,人馬安閑,正當征伐。
臣願與司馬懿同領大軍,徑入漢中,殄滅奸黨,以清邊境。
”魏主大喜,問侍中劉晔曰:“子丹勸朕伐蜀,如何?”晔奏曰:“大将軍之言是也。
今若不剿除,後必為大患。
陛下便可行之。
”睿點頭。
晔出内回家,有衆大臣相探,問曰:“聞天子與公計議興兵伐蜀,此事如何?”晔應曰:“無此事也。
蜀有山川之險,非可易圖。
空費軍馬之勞,于國無益。
”衆官皆默然而出。
楊暨入内奏曰:“昨聞劉晔勸陛下伐蜀,今日與衆臣議,又言不可伐,是欺陛下也。
陛下何不召而問之?”睿即召劉晔入内問曰:“卿勸朕伐蜀,今又言不可,何也?”晔曰:“臣細詳之,蜀不可伐。
”睿大笑。
少時,楊暨出内。
晔奏曰:“臣昨日勸陛下伐蜀,乃國之大事,豈可妄洩于人?夫兵者,詭道也。
事未發切宜秘之。
”睿大悟曰:“卿言是也。
”自此愈加敬重。
旬日内,司馬懿入朝,魏主将曹真表奏之事,逐一言之。
懿奏曰:“臣料東吳未敢動兵,今日正可乘此去伐蜀。
”睿即拜曹真為大司馬征西大都督,司馬懿為大将軍征西副都督,劉晔為軍師。
三人拜辭魏主,引四十萬大兵,前行至長安,徑奔劍閣,來取漢中。
其餘郭淮、孫禮等,各取路而行。
漢中人報入成都。
此時孔明病好多時,每日操練人馬,習學八陣之法,盡皆精熟,欲取中原;聽得這個消息,遂喚張嶷、王平分付曰:“汝二人先引一千兵去守陳倉故道,以當魏兵;吾卻提大兵便來接應。
”二人告曰:“人報魏軍四十萬,詐稱八十萬,聲勢甚大,如何隻與一千兵去守隘口?倘魏兵大至,何以拒之?”孔明曰:“吾欲多與,恐士卒辛苦耳。
”嶷與平面面相觑,皆不敢去。
孔明曰:“若有疏失,非汝等之罪。
不必多言,可疾去。
”二人又哀告曰:“丞相欲殺某二人,就此請殺,隻不敢去。
”孔明笑曰:“何其愚也!吾令汝等去,自有主見。
吾昨夜仰觀天文,見畢星躔于太陰之分,此月内必有大雨淋漓。
魏兵雖有四十萬,安敢深入山險之地?因此不用多軍,決不受害。
吾将大軍皆在漢中安居一月,待魏兵退,那時以大兵掩之。
以逸待勞,吾十萬之衆可勝魏兵四十萬也。
”二人聽畢,方大喜,拜辭而去。
孔明随統大軍出漢中,傳令教各處隘口,預備幹柴草料細糧,俱夠一月人馬支用,以防秋雨;将大軍寬限一月,先給衣食,伺候出征。
卻說曹真、司馬懿同領大軍,徑到陳倉城内,不見一間房屋;尋土人問之,皆言孔明回時放火燒毀。
曹真便要從陳倉道進發。
懿曰:“不可輕進。
我夜觀天文,見畢星躔于太陰之分,此月内必有大雨。
若深入重地,或勝則可;倘有疏虞,人馬受苦,要退則難。
且宜在城中搭起窩鋪住紮,以防陰雨。
”真從其言。
未及半月,天雨大降,淋漓不止。
陳倉城外,平地水深三尺,軍器盡濕,人不得睡,晝夜不安。
大雨連降三十日,馬無糧草,死者無數。
軍士怨聲不絕。
傳入洛陽,魏主設壇,求晴不得。
黃門侍郎王肅上疏曰:
前志有之:“千裡饋糧,士有饑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
”此謂平途之行軍者也。
又況于深入險阻,鑿路而行,則其為勞,必相百也。
今又加之以霖雨,山坡峻滑,衆逼而不展,糧遠而難繼,實行軍之大忌也。
聞曹真發已逾月,而行方半谷,治道功大,戰士悉作:是彼偏得以逸待勞,乃兵家之所憚也。
言之前代,則武王伐纣,出關而複還;論之近事,則武、文征權,臨江而不濟:豈非順天知時,通于權變者哉?願陛下念水雨艱劇之故,休息士卒;後日有釁,乘時用之。
所謂悅以犯難,民忘其死者也。
魏主覽表,正在猶豫。
楊阜、華歆亦上疏谏。
魏主即下诏,遣使诏曹真、司馬懿還朝。
我是貓
卻說曹真與司馬懿商議曰:“今連陰三十日,軍無戰心,各有思歸之意,如何禁止?”懿曰:“不如且回。
”真曰:“倘孔明追來,怎生退之?”懿曰:“先伏兩軍斷後,方可回兵。
”正議間,忽使命來召。
二人遂将大軍前隊作後隊,後隊作前隊,徐徐而退。
卻說孔明計算一月秋雨,天氣未晴,自提一軍屯于城固,又傳令教大軍會于赤坡駐紮。
孔明升帳喚衆将言曰:“吾料魏兵必走,魏主必下诏來取曹真、司馬懿兵回。
吾若追之,必有準備;不如任他且去,再作良圖。
”忽王平令人報來,說魏兵已回。
孔明分付來人,傳與王平,不可追襲,吾自有破魏兵之策。
正是:
魏兵縱使能埋伏,漢相原來不肯追。
未知孔明怎生破魏,且看下文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