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司馬懿被張翼、廖化一陣殺敗,匹馬單槍,望密林間而走。
張翼收住後軍,廖化當先追趕。
看看趕上,懿着慌遶而轉。
化一刀砍去,正砍在樹上;及拔出刀時,懿已走出林外。
廖化随後趕出,卻不知去向,但見樹林之東,落下金盔一個。
廖化取盔捎在馬上,一直望東追趕。
原來司馬懿把金盔棄于林東,卻反向西走去了。
廖化追了一程,不見蹤迹,奔出谷口,遇見姜維,同回寨見孔明。
張嶷早驅木牛流馬到寨。
交割已畢,獲糧萬餘石。
廖化獻上金盔,錄為頭功。
魏延心中不悅,口出怨言,孔明隻做不知。
且說司馬懿逃回寨中,心甚惱悶。
忽使命赍诏至,言東吳三路入寇,朝廷正議命将抵敵,令懿等堅守勿戰。
懿受命已畢,深溝高壘,堅守不出。
卻說曹睿聞孫權分兵三路而來,亦起兵三路迎之:令劉劭引兵救江夏,田豫引兵救襄陽,睿自與滿寵率大軍救合淝。
滿寵先引一軍至巢湖口,望見東岸戰船無數,旌旗整肅。
寵入軍中奏魏主曰:“吳人必輕我遠來,未曾提備;今夜可乘虛劫其水寨,必得全勝。
”魏主曰:“汝言正合朕意。
”即令骁将張球領五千兵,各帶火具,從湖口攻之;滿寵引兵五千,從東岸攻之。
是夜二更時分,張球、滿寵,各引軍悄悄望湖口進發;将近水寨,一齊呐喊殺入。
吳兵慌亂,不戰而走;被魏軍四下舉火,燒毀戰船糧草器具不計其數。
諸葛瑾率敗兵逃走沔口。
魏兵大勝而回。
次日,哨軍報知陸遜。
遜集諸将議曰:“吾當作表申奏主上,請撤新城之圍,以兵斷魏軍歸路,吾率衆攻其前,彼首尾不敵,一鼓可破也。
”衆服其言。
陸遜即具表,遣一小校密地赍往新城。
小校領命,赍着表文,行至渡口,不期被魏軍伏路的捉住,解赴軍中見魏主曹睿。
睿搜出陸遜表文,覽畢,歎曰:“東吳陸遜,真妙算也!”遂命将吳卒監下,令劉劭謹防孫權後兵。
卻說諸葛瑾大敗一陣,又值暑天,人馬多生疾病;乃修書一封,令人轉達陸遜,議欲撤兵還國。
遜看書畢,謂來人曰:“拜上将軍,吾自有主意。
”使者回報諸葛瑾。
瑾問:“陸将軍作何舉動?”使者曰:“但見陸将軍催督衆人于營外種豆菽,自與諸将在轅門射戲。
”瑾大驚,親自往陸遜營中,與遜相見;問曰:“今曹睿親來,兵勢甚盛,都督何以禦之?”遜曰:“吾前遣人奉表于主上,不料為敵人所獲。
機謀既洩,彼必知備;與戰無益,不如且退。
已差人奉表約主上緩緩退兵矣。
”瑾曰:“都督既有此意,即宜速退,何又遲延?”遜曰:“吾軍欲退,當徐徐而動。
今若便退,魏人必乘勢追趕,此取敗之道也。
足下宜先督船隻詐為拒敵之意,吾悉以人馬向襄陽而進,為疑敵之計,然後徐徐退歸江東,魏兵自不敢近耳。
”瑾依其計,辭遜歸本營,整頓船隻,預備起行。
陸遜整肅部伍,張揚聲勢,望襄陽進發。
早有細作報知魏主,說吳兵已動,須用提防。
魏将聞之,皆要出戰。
魏主素知陸遜之才,谕衆将曰:“陸遜有謀,莫非用誘敵之計。
不可輕進。
”衆将乃止。
數日後,哨卒報來:“東吳三路兵馬皆退矣。
”魏主未信,再令人探之,回報果然盡退。
魏主曰:“陸遜用兵,不亞孫吳,東南未可平也。
”因敕諸将,各守險要,自引大軍屯合淝,以伺其變。
卻說孔明在祁山,欲為久駐之計,乃令蜀兵與魏民相雜種田;軍一分,民二分,并不侵犯,魏民皆安心樂業。
司馬師入告其父曰:“蜀兵劫去我許多糧米,今又令蜀兵與我民相雜,屯田于渭濱,以為久計:似此真為國家大患。
父親何不與孔明約期大戰一場,以決雌雄?”懿曰:“吾奉旨堅守,不可輕動。
”正議間,忽報魏延将着元帥前日所失金盔,前來罵戰。
衆将忿怒,俱欲出戰。
懿笑曰:“聖人雲:‘小不忍則亂大謀。
’但堅守為上。
”諸将依令不出。
魏延辱罵良久方回。
孔明見司馬懿不肯出戰,乃密令馬岱造成木栅,營中掘下深塹,多積幹柴引火之物;周圍山上,多用柴草,虛搭窩鋪,内外皆伏地雷。
置備停當,孔明附耳囑之曰:“可将葫蘆谷後路塞斷,暗伏兵于谷中。
若司馬懿追到,任他入谷,便将地雷幹柴一齊放起火來。
”又令軍士晝舉七星号帶于谷口,夜設七盞明燈于山上,以為暗号。
馬岱受計引兵而去。
孔明又喚魏延分付曰:“汝可引五百兵去魏寨讨戰,務要誘司馬懿出戰。
不可取勝,隻可詐敗。
懿必追趕,汝卻望七星旗處而入;若是夜間,則望七盞燈處而走。
隻要引得司馬懿入葫蘆谷内,吾自有擒之之計。
”魏延受計,引兵而去。
孔明又喚高翔分付曰:“汝将木牛流馬或二三十為一群,或四五十為一群,各裝米糧,于山路往來行走。
如魏兵搶去,便是汝之功。
”高翔領計,驅駕木牛流馬去了。
孔明将祁山兵一一調去,隻推屯田;分付:“如别兵來戰,隻許詐敗;若司馬懿自來,方拚力隻攻渭南,斷其歸路。
”孔明分撥已畢,自引一軍近上方谷下營。
且說夏侯惠、夏侯和二人入寨告司馬懿曰:“今蜀兵四散結營,各處屯田,以為久計;若不趁此時除之,縱令安居日久,深根固蒂,難以搖動。
”懿曰:“此必又是孔明之計。
”二人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