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公孫淵乃遼東公孫度之孫,公孫康之子也。
建安十二年,曹操追袁尚,未到遼東,康斬尚首級獻操,操封康為襄平侯;後康死,有二子,長曰晃,次曰淵,皆幼;康弟公孫恭繼職。
曹丕時封恭為車騎将軍襄平侯。
太和二年,淵長大,文武兼備,性剛好鬥,奪其叔公孫恭之位,曹睿封淵為揚烈将軍遼東太守。
後孫權遣張彌、許宴赍金寶珍玉赴遼東,封淵為燕王。
淵懼中原,乃斬張、許二人,送首與曹睿。
睿封淵為大司馬樂浪公。
淵心不足,與衆商議,自号為燕王,改元紹漢元年。
副将賈範谏曰:“中原待主公以上公之爵,不為卑賤;今若背反,實為不順。
更兼司馬懿善能用兵,西蜀諸葛武侯且不能取勝,何況主公乎?”淵大怒,叱左右縛賈範,将斬之。
參軍倫直谏曰:“賈範之言是也。
聖人雲:‘國家将亡,必有妖孽。
’今國家屢見怪異之事。
近有犬戴巾帻,身披紅衣,上屋作人行。
又城南鄉民造飯,飯甑之中,忽有一小兒蒸死于内。
襄平北市中,地忽陷一穴,湧出一塊肉,周圍數尺,頭面眼耳口鼻都具,獨無手足,刀箭不能傷,不知何物。
蔔者占之曰:‘有形不成,有口不聲;國家亡滅,故現其形。
’有此三者,皆不祥之兆也。
主公宜避兇就吉,不可輕舉妄動。
”淵勃然大怒,叱武士綁倫直并賈範同斬于市。
令大将軍卑衍為元帥,楊祚為先鋒,起遼兵十五萬,殺奔中原來。
邊官報知魏主曹睿。
睿大驚,乃召司馬懿入朝計議。
懿奏曰:“臣部下馬步官軍四萬,足可破賊。
”睿曰:“卿兵少路遠,恐難收複。
”懿曰:“兵不在多,在能設奇用智耳。
臣托陛下洪福,必擒公孫淵以獻陛下。
”睿曰:“卿料公孫淵作何舉動?”懿曰:“淵若棄城預走,是上計也;守遼東拒大軍,是中計也;坐守襄平,是為下計,必被臣所擒矣。
”睿曰:“此去往複幾時?”懿曰:“四千裡之地,往百日,攻百日,還百日,休息六十日,大約一年足矣。
”睿曰:“倘吳蜀入寇,如之奈何?”懿曰:“臣已定下守禦之策,陛下勿憂。
”睿大喜,即命司馬懿興師往讨公孫淵。
懿辭朝出城,令胡遵為先鋒,引前部兵先到遼東下寨。
哨馬飛報公孫淵。
淵令卑衍、楊祚,分八萬兵屯于遼隧,圍塹二十餘裡,環遶鹿角,甚是嚴密。
胡遵令人報知司馬懿。
懿笑曰:“賊不與我戰,欲老我兵耳。
我料賊衆大半在此,其巢穴空虛,不若棄卻此處,徑奔襄平;賊必往救,卻于中途擊之,必獲全功。
”于是勒兵從小路向襄平進發。
卻說卑衍與楊祚商議曰:“若魏兵來攻,休與交戰。
彼千裡而來,糧草不繼,難以持久,糧盡必退;待他退時,然後出奇兵擊之,司馬懿可擒也。
昔司馬懿與蜀兵相拒,堅守渭南,孔明竟卒于軍中。
今日正與此理相同。
”二人正商議間,忽報:“魏兵往南去了。
”卑衍大驚曰:“彼知吾襄平軍少,去襲老營也。
若襄平有失,我等守此處無益矣。
”遂拔寨随後而起。
早有探馬飛報司馬懿。
懿笑曰:“中吾計矣!”乃令夏侯霸、夏侯威,各引一軍伏于濟水之濱:“如遼兵到,兩下齊出。
”二人受計而往。
早望見卑衍、楊祚引兵前來。
一聲炮響,兩邊鼓噪搖旗,左有夏侯霸,右有夏侯威,一齊殺出。
卑、楊二人,無心戀戰,奪路而走;奔至首山,正逢公孫淵兵到,合兵一處,回馬再與魏兵交戰。
卑衍出馬罵曰:“賊将休使詭計!汝敢出戰否?”夏侯霸縱馬揮刀來迎。
戰不數合,被夏侯霸一刀,斬卑衍于馬下,遼兵大亂。
霸驅兵掩殺,公孫淵引敗兵奔入襄平城去,閉門堅守不出。
魏兵四面圍合。
時值秋雨連綿,一月不止,平地水深三尺,運糧船自遼河口直至襄平城下。
魏兵皆在水中,行坐不安。
左都督裴景入帳告曰:“雨水不住,營中泥濘,軍不可停,請移于前面山上。
”懿怒曰:“捉公孫淵隻在旦夕,安可移營?如有再言移營者斬!”裴景喏喏而退。
少頃,右都督仇連又來告曰:“軍士苦水,乞太尉移營高處。
”懿大怒曰:“吾軍令已發,汝何敢故違!”即命推出斬之,懸首于轅門外。
于是軍心震懾。
懿令兩寨人馬暫退三十裡,縱城内軍民出城樵采柴薪,牧放牛馬。
司馬陳群問曰:“前太尉攻上庸之時,兵分八路,八日趕至城下,遂生擒孟達而成大功;今帶甲四萬,數千裡而來,不令攻打城池,卻使久居泥濘之中,又縱賊衆樵牧,某實不知太尉是何主意。
”懿笑曰:“公不知兵法耶?昔孟達糧多兵少,我糧少兵多,故不可不速戰;出其不意,突然攻之,方可取勝。
今遼兵多,我兵少,賊饑我飽,何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