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魏正元二年正月,揚州刺史鎮東将軍領淮南軍馬毋丘儉,字仲聞,河南聞喜人也;聞司馬師擅行廢立之事,心中憤怒。
長子毋丘甸曰:“父親官居方面,司馬師專權廢主,國家有累卵之危,安可晏然自守?”儉曰:“吾兒之言是也。
”遂請刺史文欽商議。
欽乃曹爽門下客;當日聞儉相請,即來拜谒。
儉邀入後堂,禮畢;說話間,儉流淚不止。
欽問其故。
儉曰:“司馬師專權廢主,天地反複,安得不傷心乎?”欽曰:“都督鎮守方面,若肯仗義讨賊,欽願舍死相助。
欽中子文淑,小字阿鴦,有萬夫不當之勇,常欲殺司馬師兄弟,與曹爽報仇;今可令為先鋒。
”儉大喜,實時酹酒為誓。
二人詐稱太後有密诏,令淮南大小官兵将士,皆入壽春城,立一壇于西,宰白馬歃血為盟,宣言司馬師大逆不道,今奉太後密诏,令盡起淮南軍馬,仗義讨賊。
衆皆悅服。
儉提六萬兵,屯于項城。
文欽領兵二萬在外為遊兵,往來接應。
儉移檄諸郡,令各起兵相助。
卻說司馬師左眼肉瘤,不時痛癢,乃命醫官割之,以藥封閉,連日在府養病;忽聞淮南告急,乃請太尉王肅商議。
肅曰:“昔關雲長威震華夏,孫權令呂蒙襲取荊州,撫恤将士家屬,因此關公軍勢瓦解。
今淮南将士家屬,皆在中原,可急撫恤,更以兵斷其歸路,必有土崩之勢矣。
”師曰:“公言極善。
但吾新割目瘤,不能自往;若使他人,心又不穩。
”時中書侍郎锺會在側,進言曰:“淮楚兵強,其鋒甚銳;若遣人領兵去退,多是不利。
倘有疏虞,則大事廢矣。
”師蹶然起曰:“非吾自往,不可破賊!”遂留弟司馬昭守洛陽,總攝朝政。
師乘軟輿,帶病東行。
令鎮東将軍諸葛誕,總督豫州諸軍,從安風津取壽春;又令征東将軍胡遵,領青州諸軍,出谯宋之地,絕其歸路;又遣豫州刺史監軍王基,領前部兵,先取鎮南之地。
師領大軍屯于襄陽,聚文武于帳下商議。
光祿勳鄭褒曰:“毋丘儉好謀而無斷,文欽有勇而無智,今大軍出其不意;江淮之卒,銳氣正盛,不可輕敵;隻宜深溝高壘,以挫其銳。
此亞夫之長策也。
”監軍王基曰:“不可。
淮南之反,非軍民思亂也,皆因毋丘儉勢力所逼,不得已而從之。
若大軍一臨,必然瓦解。
”師曰:“此言甚妙。
”遂進兵于?水之上,中軍屯于?橋。
基曰:“南頓極好屯兵,可提兵星夜取之;若遲則毋丘儉必先至矣。
”師遂令王基前部兵來南頓城下寨。
卻說毋丘儉在項城,聞知司馬師自來,乃聚衆商議。
先鋒葛雍曰:“南頓之地,依山傍水,極好屯兵;若魏兵先占,難以驅遣,可速取之。
”儉從其言,起兵投南頓來。
正行之間,前面流星馬報說南頓已有人馬下寨。
儉不信,自到軍前視之,果然旌旗遍野,營寨齊整。
儉回到軍中,無計可施。
忽哨馬飛報:“東吳孫峻提兵渡江襲壽春來了。
”儉大驚曰:“壽春若失,吾歸何處!”是夜退兵于項城。
司馬師見毋丘儉軍退,聚多官商議。
尚書傅嘏曰:“今儉兵退者,憂吳人襲壽春也,必回項城分兵拒守。
将軍可令一軍取樂嘉城,一軍取項城,一軍取壽春,則淮南之卒必退矣。
兖州刺史鄧艾,足智多謀;若領兵徑取樂嘉,更以重兵應之,破賊不難也。
”師從之,急遣使持檄文,教鄧艾起兖州之兵破樂嘉城。
師随後引兵到彼會合。
卻說毋丘儉在項城,不時差人去樂嘉城哨探;隻恐有兵來,請文欽到營共議。
欽曰:“都督勿憂。
我與拙子文鴦,隻消五千兵,敢保樂嘉城。
”儉大喜。
欽父子引五千兵投樂嘉來。
前軍報說:“樂嘉城西,皆是魏兵,約有萬餘。
遙望中軍,白旄黃钺,皂蓋朱幡,簇擁虎帳,内豎立一面錦繡帥字旗,此必司馬師也。
安立營寨,尚未完備。
”時文鴦懸鞭立于父側,聞知此語,乃告父曰:“趁彼營寨未成,可分兵兩路,左右擊之,可全勝也。
”欽曰:“何時可去?”鴦曰:“今夜黃昏,父引二千五百兵,從城南殺來;兒引二千五百兵,從城北殺來。
三更時分,要在魏寨會合。
”欽從之,當晚分兵兩路。
且說文鴦年方十八歲,身長八尺,全裝貫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