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延熙十六年秋,将軍姜維起兵二十萬,令廖化、張翼為左右先鋒,夏侯霸為參謀,張嶷為運糧使,大兵出陽平關伐魏。
維與夏侯霸商議曰:“向取雍州,不克而還;今若再出,必又有備。
公有何高見?”霸曰:“隴上諸郡,隻有南安錢糧最廣;若先取之,足可為本。
向者不克而還,蓋因羌兵不至。
今可先遣人會羌人于隴右,然後進兵出石營,從董亭直取南安。
”維大喜曰:“公言甚妙!”遂遣郄正為使,赍金珠蜀錦入羌,結好羌王。
羌王迷當,得了禮物,便起兵五萬,令羌将俄何燒戈為大先鋒,引兵南安來。
魏左将軍郭淮聞報,飛奏洛陽。
司馬師問諸将曰:“誰敢去敵蜀兵?”輔國将軍徐質曰:“某願往。
”師素知徐質英勇過人,心中大喜,即令徐質為先鋒,令司馬昭為大都督,領兵望隴西進發。
軍至董亭,正遇姜維,兩軍列成陣勢。
徐質使開山大斧,出馬挑戰。
蜀陣中廖化出迎。
戰不數合,化拖刀敗回,張翼縱馬挺槍而迎;戰不數合,又敗入陣。
徐質驅兵掩殺,蜀兵大敗,退三十餘裡。
司馬昭亦收兵回,各自下寨。
姜維與夏侯霸商議曰:“徐質勇甚,當以何策擒之?”霸曰:“來日詐敗,以埋伏之計勝之。
”維曰:“司馬昭乃仲達之子,豈不知兵法?若見地勢掩映,必不肯追。
吾見魏兵累次斷吾糧道,今卻用此計誘之,可斬徐質矣。
”遂喚廖化分付如此如此,又喚張翼分付如此如此。
二人領兵去了。
一面令軍士于路撒下鐵蒺藜,寨外多排鹿角,示以久計。
徐質連日引兵搦戰,蜀兵不出。
哨馬報司馬昭說:“蜀兵在鐵籠山後,用木牛流馬搬運糧草,以為久計,隻待羌兵策應。
”昭喚徐質曰:“昔日所以勝蜀者,因斷彼糧道也。
今蜀兵在鐵籠山後運糧,汝今夜引兵五千,斷其糧道,蜀兵自退矣。
”徐質領命,初更時分,引兵望鐵籠山來,果見蜀兵二百餘人,驅百餘頭木牛流馬,裝載糧草而行。
魏兵一聲喊起,徐質當先攔住。
蜀兵盡棄糧草而走。
質分兵一半,押送糧草回寨;自引兵一半追來。
追不到十裡,前面車仗橫截去路。
質令軍士下馬拆開車仗,隻見兩邊忽然火起。
質急勒馬回走,後面山僻窄狹處,亦有車仗截路,火光迸起。
質等冒煙突火,縱馬而出。
一聲炮響,兩路軍殺來;左有廖化,右有張翼,大殺一陣,魏兵大敗。
徐質奮死隻身而走,人馬困乏。
正奔走間,前面一枝兵殺到,乃姜維也。
質大驚無措,被維一槍刺倒坐下馬,徐質跌下馬來,被衆軍亂刀砍死。
質所分一半押糧兵,亦被夏侯霸所擒,盡降其衆。
霸将魏兵衣甲馬匹,令蜀兵穿了,就令騎坐,打着魏軍旗号,從小路徑奔回魏寨來。
魏軍見本部兵回,開門放入,蜀兵就寨中殺起。
司馬昭大驚,慌忙上馬走時,前面廖化殺來。
昭不能前進,急退時,姜維引兵從小路殺到。
昭四下無路,隻得勒兵上鐵籠山據守。
原來此山隻有一條路,四下皆險峻難上;其上惟有一泉,止夠百人之飲。
此時昭手下有六千人,被姜維絕其路口。
山上泉水不敷,人馬枯渴。
昭仰天長歎曰:“吾死于此地矣!”後人有詩曰:
妙算姜維不等閑,魏師受困鐵籠間。
龐涓始入馬陵道,項羽初圍九裡山。
名利場
主薄王韬曰:“昔日耿恭受困,拜井而得甘泉;将軍何不效之?”昭從其言,遂上山頂泉邊,再拜而祝曰:“昭奉诏來退蜀兵,若昭合死,令甘泉枯竭,昭自當刎頸,教部軍盡降;如壽祿未終,願蒼天早賜甘泉,以活衆命!”祝畢,泉水湧出,取之不竭;因此人馬不死。
卻說姜維在山下困住魏兵,謂衆将曰:“昔日丞相在上方谷,不曾捉住司馬懿,吾深為恨;今司馬昭必被吾擒矣。
”
卻說郭淮聽知司馬昭困于鐵籠山上,欲提兵來。
陳泰曰:“姜維會合羌兵,欲先取南安。
今羌兵已到,将軍若撤兵去救,羌兵必乘虛襲我後也。
可先令人詐降羌人,于中取事。
若退了此兵,方可救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