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曰:
有忠有信天顔助,行德行仁後必昌。
九死中間還得活,六陰之下必生陽。
若非吳用施奇計,焉得公明離法場。
古廟英雄歡會處,彩旗金鼓勢鷹揚。
話說當時晁蓋并衆人聽了,請問軍師道:“這封書如何有脫卯處?”吳用說道:“早間戴院長将去的回書,是我一時不仔細,見不到處。
才使的那個圖書,不是玉箸篆文‘翰林蔡京’四字?隻是這個圖書,便是教戴宗吃官司。
”金大堅便道:“小弟每每見蔡太師書緘,并他的文章,都是這樣圖書。
今次雕得無纖毫差錯,如何有破綻?”吳學究道:“你衆位不知。
如今江州蔡九知府,是蔡太師兒子,如何父寫書與兒子卻使個諱字圖書?因此差了。
是我見不到處。
此人到江州,必被盤诘。
問出實情,卻是利害。
”晁蓋道:“快使人去趕喚他回來,别寫如何?”吳學究道:“如何趕得上。
他作起神行法來,這早晚已走過五百裡了。
隻是事不宜遲,我們隻得恁地,可救他兩個。
”晁蓋道:“怎生去救?用何良策?”吳學究便向前與晁蓋耳邊說道:“這般這般,如此如此。
主将便可暗傳下号令與衆人知道,隻是如此動身,休要誤了日期。
”衆多好漢得了将令,各各拴束行頭,連夜下山,望江州來,不在話下。
說話的,如何不說計策出?管教下回便見。
且說戴宗扣着日期,回到江州,當廳下了回書。
蔡九知府見了戴宗如期回來,好生歡喜,先取酒來賞了三锺,親自接了回書,便道:“你曾見我太師麼?”戴宗禀道:“小人隻住得一夜便回了,不曾得見恩相。
”知府拆開封皮,看見前面說:“信籠内許多物件都收了。
”背後說:“妖人宋江,今上自要他看,可令牢固陷車盛載,密切差的當人員,連夜解上京師。
沿途休教走失。
”書尾說:“黃文炳早晚奏過天子,必然自有除授。
”蔡九知府看了,喜不自勝,教取一錠二十五兩花銀,賞了戴宗。
一面分付教合陷車,商量差人解發起身。
戴宗謝了,自回下處,買了些酒肉來牢裡看觑宋江,不在話下。
且說蔡九知府催并合成陷車。
過得一二日,正要起程,隻見門子來報道:“無為軍黃通判特來相探。
”蔡九知府叫請至後堂相見。
又送些禮物時新酒果。
知府謝道:“累承厚意,何以克當!”黃文炳道:“村野微物,何足挂齒,不以為禮,何勞稱謝。
”知府道:“恭喜早晚必有榮除之慶。
”黃文炳道:“相公何以知之?”知府道:“昨日下書人已回。
妖人宋江教解京師。
通判榮任,隻在早晚奏過今上,升擢高任。
家尊回書,備說此事。
”黃文炳道:“既是恁地,深感恩相主薦。
那個人下書,真乃神行人也。
”知府道:“通判如不信時,就教觀看家書,顯得下官不謬。
”黃文炳道:“小生隻恐家書不敢擅看。
如若相托,求借一觀。
”知府便道:“通判乃心腹之交,看有何妨。
”便令從人取過家書遞與黃文炳看。
黃文炳接書在手,從頭至尾,讀了一遍,卷過來看了封皮,又見圖書新鮮。
黃文炳搖着頭道:“這封書不是真的。
”知府道:“通判錯矣!此是家尊親手筆迹,真正字體,如何不是真的?”黃文炳道:“相公容複,往常家書來時,曾有這個圖書麼?”知府道:“往常來的家書,卻不曾有這個圖書來,隻是随手寫的。
今番以定是圖書匣在手邊,就便印了這個圖書在封皮上。
”黃文炳道:“相公,休怪小生多言,這封書被人瞞過了相公。
方今天下盛行蘇、黃、米、蔡四家字體,誰不習學得。
況兼這個圖書,是令尊府恩相做翰林大學士時使出來,法帖文字上,多有人曾見。
如令升轉太師丞相,如何肯把翰林圖書使出來?更兼亦是父寄書與子,須不當用諱字圖書。
令尊府太師恩相,是個識窮天下學,覽遍世間書,高明遠見的人,安肯造次錯用。
相公不信小生輕薄之言,可細細盤問下書人,曾見府裡誰來。
若說不對,便是假書。
休怪小生多言,隻是錯愛至厚,方敢僭言。
”蔡九知府聽了,說道:“這事不難。
此人自來不曾到東京,一盤問便顯虛實。
”知府留住黃文炳在屏風背後坐地,随即升廳,公吏兩邊排立。
知府叫喚戴宗有委用的事。
當下做公的領了鈞旨,四散去尋。
有詩為證:
遠貢魚書達上台,機深文炳獨疑猜。
神謀鬼計無人會,又被奸邪誘出來。
且說戴宗自回到江州,先去牢裡見了宋江,附耳低言,将前事說了。
宋江心中暗喜。
次日,又有人請去酌杯。
戴宗正在酒肆中吃酒,隻見做公的四下來尋。
當時把戴宗喚到廳上,蔡九知府問道:“前日有勞你走了一遭,真個辦事,未曾重重賞你。
”戴宗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