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德烈·莫羅亞作
施康強譯
對于一九○○年到一九五○年這一曆史時期而言,沒有比《追憶似水年華》更值得紀念的長篇小說傑作了。
這不僅僅因為普魯斯特的作品象巴爾紮克的著作一樣規模宏大。
别的人寫過十五部或二十部小說,有時還頗具才氣,但是總不能給人以得到一種啟示,讀到一個總結的印象。
這些作者滿足于開發衆所周知的”礦脈”;馬塞爾·普魯斯特卻發現新的”礦藏”。
《人間喜劇》把外部世界作為自己的領地;它囊括金融界、編輯部、法官、公證人、醫生、商人、農民;巴爾紮克旨在描繪,他也确實描繪了整整一個社會。
相反,普魯斯特的一個獨到之處是他對材料的選擇并不在意。
他更感興趣的不是觀察行動本身,而是某種觀察任何行動的方式。
從而他象同時代的幾位哲學家一樣,實現了一場”逆向的哥白尼式革命”。
人的精神重又被安置在天地的中心;小說的目标變成描寫為精神反映和歪曲的世界。
用普魯斯特書裡的事件和人物來說明這位作家的特點,其荒謬程度将不亞于把雷諾阿說成是一個畫過婦女、兒童、花卉的人。
雷諾阿之所以成為雷諾阿,并非因為他畫了這些模特兒,而是因為他把任何模特兒都擺在某種虹彩一般絢麗的光線之中。
普魯斯特本人在寫到貝戈特的時候曾經指出,作品的取材與天才的形成無關。
天才能使任何材料增輝生色*。
貝戈特成長的家庭環境從表面上看是索然寡味的,但是貝戈特卻用這個素材寫出一部傑作。
這是因為,借助他的大腦這部小機器,他能高翥遠翔,從而象飛越沙漠的飛行員隐約看到在地面上看不出來的、埋在沙子底下的城廓一樣,看到事物蘊藏的秘密。
因此在談論《追憶似水年華》之前,先要說明普魯斯特為什麼比任何人更善于”飛離”這個他似乎十分眷戀的世界。
一
他熟悉的天地由哪些成分組成?首先是博斯地區的一所小城–伊利耶,他童年時代每年都随家人在那裡度假;是他的祖父母、父親、母親、兄長、叔父、舅父、嬸母、姨母;是他在鄉下的鄰居。
其次是一個巴黎社交圈子;他在孔多賽中學的同學、他父親的朋友以及幾個女人:洛爾·海曼、愛彌爾·斯特勞斯夫人、塞維尼伯爵夫人;還有阿芒·德·卡雅韋夫人、博蘭古夫人、格萊福爾勃伯爵夫人的沙龍,後來又通過羅貝爾·孟德斯鸠的引薦,逐漸結識整個上流社會;通過他的韋爾舅舅們和他的外婆家,進入猶太人的圈子;通過卡布爾和比諾大街的網球場,與幾位妙齡少女訂交;至于平民百姓,他隻見過幾個仆人,幾個開電梯的和當茶房的,服兵役時的幾個夥伴和伊裡耶城的幾個店主;說到作家和藝術家,他隻通過向納托爾·法朗士、雷納爾多·阿恩、馬德萊納、勒梅爾和埃勒,對他們的生活略有所知。
總之他的見聞所及僅系法國社會一個很薄的剖面。
不過這又有什麼關系呢?普魯斯特将不是從廣度,而是從深度上開掘他的”礦脈”。
好幾項特征注定他日後要從事寫作。
他的氣質是神經質的,敏感到病态的程度。
他有一個令人欽佩的母親,對他無比寵愛,因此他遇到最細微的不和諧也如同受到傷害,最淡薄的敵意或者最不經意的可笑行徑都會在他心頭留下痛苦的紀錄。
換了一個軀殼較厚的人,有些場景不會産生持久的印象,碰上他卻會終生難忘,在他的思想裡象地獄裡受盡煎熬而找不到出路的靈魂一般騷動。
(例如:某天晚上她母親拒絕在他入睡前吻他,過後禁不住他的懇求又讓步了。
後來,為尋找意中人他曾深夜在巴黎街頭奔走。
還有他在社交場合遭受的一些屈辱,先是在《讓·桑德伊》,後來在《追憶似水年華》裡都有痕迹可尋。
)”作家受到命運不公正的待遇之後,總要盡力尋求補償。
”我們這位作家尤其迫切地需要補償、解釋和安慰。
由于他患有慢性*哮喘,雖說不是廢人,卻年紀輕輕就成為病人,每年有一定時間必須閉門謝客。
這種隐居有助于把生活轉化為藝術。
”唯一真實的樂園是人們失去的樂園。
”普魯斯特以一千種方式重複這一想法。
”幸福的歲月是失去的歲月,人們期待着痛苦以便工作。
”他被逐出童年時代的伊甸園,失去了幸福,于是就企圖重新創造幸福。
百年孤獨
他的精神患病甚于肉體。
早在少年時代,他已發現唯一吸引自己的愛情在人們眼裡是反常的。
他不比紀德①,敢向家裡人挑戰。
”家庭啊,我恨你們”②這類表白完全違背他的本性*。
我們可以想象他怎樣在内心經曆長時間的、痛苦的鬥争,終歸戰敗;他怎樣努力克制自己的欲|望;怎樣舊病重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