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這句話是唯恐對方以為我在吹噓莫須有的交情。
可是話一出口,我便感到它毫無用處,因為我那熱情洋溢的感謝辭從一開始就使他降溫。
我看見大使臉上露出了猶疑和不滿,眼中露出了下垂的、狹窄的、歪斜的目光(如同一張立體圖中,代表某一面的遠遁的斜線),它注視的僅僅是居于他本人身上的那位無形的對話者,而他們的談話是在此以前一直和他交談的先生–此處即為我–所聽不見的。
我原以為我那些話–盡管與我心中洶湧澎湃的感激之情相比軟弱無力–可以打動德·諾布瓦先生,使他助我一臂之力(這對他輕而易舉,而會令我歡欣鼓舞),但我立即意識到它的效果适得其反,甚至任何與我作對的人的惡言惡語也達不到這種效果。
我們和一位陌生人交談,愉快地交換對過路人的印象,而且看法似乎一緻,認為他們庸俗,但是突然在我們和陌生人之間出現了一道病理鴻溝,因為他漫不經心地摸摸口袋說:”倒黴,我沒帶槍,不然他們一個也活不了。
”和這種情景相仿,德·諾布瓦先生知道,結識斯萬夫人,拜訪她,這是再普通、再容易不過的事了,而我卻視作高不可攀,其中必有巨大的難言之隐。
因此,當他聽見我這番話時,他認為在我所表達的貌似正常的願望後面,一定暗藏着其他某種想法、某種可疑動機、某個以前的過失,所以至今才沒有任何人願意代我向斯萬夫人緻意,因為那會使她不高興的。
于是我明白他永遠不會為我出這把力,他可以一年一年地每天與斯萬夫人相見,也決不會–哪怕一次–提到我。
不過,幾天以後,他從她那裡打聽到我想知道的一件事,托父親轉告我。
當然,他認為沒有必要說明是為誰打聽的。
她不會知道我認識德·諾布瓦先生,也不會知道我熱烈渴望去她家。
也許這并不如我想象的那樣倒黴。
即使她知道這兩點,第二點也不會增加第一點的效力,何況這個效力本身就是靠不住的,因為對奧黛特來說,既然她本人的生活和住宅引不起任何神秘的慌亂,那麼,認識她并拜訪她的人決不如我臆想的是什麼神奇人物。
要是可能的話,我真想在石頭上寫上我認識德·諾布瓦先生這幾個字,然後将石頭扔進斯萬家的窗子。
我認為,盡管傳遞方式粗野,這個信息會使女主人對我産生敬重而不是反感。
其實,如果德·諾布瓦先生接受我的委托的話,它也不會有任何效果,反而引起斯萬一家對我的惡感。
即使我明白這一點,我也沒有勇氣收回這個委托(如果大使慨然允諾),沒有勇氣放棄樂趣(不論後果如何悲慘):即讓我和我的名字在對我陌生的希爾貝特的家和生活中與她陪伴片刻。
第二十二條軍規
德·諾布瓦先生走後,父親浏覽報紙。
我又想到拉貝瑪。
既然我看戲時所感到的樂趣遠遠少于我原先的估計,這個樂趣便要求被補充,并且無條件地吸收一切滋補。
例如德·諾布瓦先生所贊揚的拉貝瑪的優點,它被我一飲而盡,仿佛幹旱的草地立刻吸收人們灑在上面的水一樣。
這時父親将報紙遞給我,指着上面一段小報道:”《菲德爾》的演出盛況空前,藝術界及批評界的名流前往觀看。
菲德爾的扮演者、久負盛譽的拉貝瑪夫人獲得她那輝煌事業中前所未有的成功。
此次演出不愧為轟動戲劇界的大事,本報将作詳細報道,在此隻需指出,有權威的評論家一緻認為,此次演出使菲德爾這個人物–拉辛筆下最美最深刻的人物之一–煥然一新,并且成為當代人有幸見到的最純淨、最傑出的藝術表演。
””最純淨、最傑出的藝術表演”,這個新概念一旦進入我的思想,便朝我在劇場中所感到的不完整的樂趣靠攏,并稍稍填補它的欠缺,而這種聚合形成了某種令人無比興奮的東西,以緻我驚呼道:”她是多麼偉大的藝術家呀!”人們可能認為我這句話不完全出自内心。
我們不妨想想許多作家的情況:他們對剛剛完成的作品不滿意,但是如果他們談到一篇頌揚夏多布裡昂的天才的文章,或者想到某位被他們引為楷模的大藝術家(例如他們哼着貝多芬的樂曲并将其中的憂郁與自己散文中的憂郁作比較),那麼,這種天才的概念會充塞了他們的頭腦,因此,當他們回顧自己的作品時,也将天才的概念加之于它們,從而感到它們不再是最初的樣子,甚至确信它們的價值,并會自言自語說:”畢竟不壞嘛!”然而他們并未意識到,在使他們得到最後滿意的全部因素中,還有他們對夏多布裡昂的美妙篇章的回憶,他們将這些篇章與自己的作品相提并論,而前者并非出自他們之手。
我們不妨想想那些雖一再被情婦欺騙但仍然相信她們忠貞不渝的人吧。
還有一些人時而盼望一種無法理解的幸存–例如含恨終身的丈夫想到已失去的、仍然愛着的妻子,或者藝術家想到将來可能享受的榮譽–時而盼望一種使人寬慰的虛無–因為他們回想起過失,如果沒有虛無,他們在死後必須贖罪。
我們再不妨想想那些旅遊者,他們對每天的日程感到厭煩,但對旅行的總體美卻興奮異常。
我們不妨問一問,既然各種概念共同生活于我們頭腦裡,那麼,在使我們幸福的概念之中,有哪一個不是首先象寄生蟲一樣從鄰近的不同概念索取自己所缺乏的力量呢?
父親不再提我的”外交官職業”,母親似乎不太滿意。
我認為她感到遺憾的不是我放棄外交,而是我選擇文學,因為她最關心的是用一種生活規律來約束我那喜怒無常的情緒。
“别說了,”父親大聲說,”幹什麼事首先要有興趣。
再說他不再是孩子,他當然知道自己喜歡什麼,恐怕很難改變。
他明白什麼是他生活中的幸福。
”将來的生活幸福還是不幸福,暫且不談,當晚我便由于父親這番讓我自己作主的話而感到煩惱。
父親突如其來的和藹往往使我想撲過去親吻他胡子上方紅潤潤的臉頰,僅僅怕惹他不快我才不這樣做。
我好比是一位作者,他認為自己的遐想既然出于本人之手,似乎價值不大,但出版商竟然為它們挑選最上等的紙張,并且可能采用最佳字體來印刷,這不免使他惶惶然。
我也一樣,我問自己我的寫作願望确實如此重要,值得父親為此浪費這麼多善意嗎?他說我的興趣不會改變,我的生活将會幸福,這些話在我身上引起兩點十分痛苦的猜想。
第一點就是我的生活已經開始(而我每天都以為自己站在生活的門檻上,生活仍然是完整的,第二天淩晨才開始),不僅如此,将來發生的事與過去發生的事不會有多大差别。
第二點猜想(其實隻是第一點的另一種形式),就是我并非處于時間之外,而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