們沒有信心與它抗争到底。
此刻在我心中升起的風暴無比兇猛,我告辭出來,暈頭轉向,遍體鱗傷,同時感到隻有再回去,随便找一個借口再回到希爾貝特身邊去,我才能喘過氣來。
但是她會說:”又是他!看來我對他可以為所欲為了。
他總會回來的,走的時候越痛苦,回來時就越順從。
”我的思想以無法抗拒的力量将我拉回到她身邊。
當我到家時,這些變幻不定的風向,這種内心羅盤失調的現象依然存在,于是我動筆給希爾貝特寫了些前後矛盾的信。
我即将經曆艱難的處境,人在一生中往往會多次面臨此種處境,而每一次,即在不同的年齡,人們所采取的态度也不相同,盡管他們的性*格或天性*并無改變(我們的天性*創造了愛情,創造了我們所愛的女人,甚至她們的錯誤。
)此時,我們的生命分裂為二,仿佛全部分放在相對的天平盤上。
一個盤裡是我們的願望,即我們不要使我們所愛但不理解的人不高興,但不能過于謙卑,巧妙地稍稍冷落她們,别讓她們感到她們是須臾不可缺少的人,因為這種感覺會使她們離開我們。
另一個天平盤裡是痛苦(并非确定的、部分的痛苦),它與前一種狀态相反,隻有當我們不再試圖讨好這個女人,不再讓她相信她對我們可有可無,從而再去接近她時,這種痛苦才有所緩解。
如果我們從裝着自尊心的天平盤上拿去被年齡耗損的一部分毅力,往裝着悲傷的天平盤裡加進我們逐漸獲得的、并任其發展的生理痛苦,那麼天平所顯示的将不是我們二十歲時的勇敢決定,而是我們年近半百時的決定–它十分沉重、缺乏平衡力,令人難以承受。
何況,處境在不斷重複中有所變化,我們在中年或晚年時,可能樂于将某些習慣與愛情混為一談(這對愛情是緻命的),而青年時代卻不承認這些習慣,它受到其他許多義務的約束,不能随意支配自己。
我給希爾貝特剛寫了一封信來發洩怒火,但也故意安排了幾句貌似偶然的話,女友可以抓住這些救命圈與我和解;但片刻以後,風向變了,我寫下一些溫情脈脈的句子,使用某些甜蜜而悲傷的短語,例如”永不再”之類。
使用者認為這些詞句感人肺腑,而那位讀信的女人則會認為枯燥乏味,或者她覺得這統統是假話,将”永不再”解釋為”今晚如果你需要我”;或者她相信這是真話,因此意味着永遠分手(和我們所不愛的人分手何足為惜)。
既然我們正在戀愛,我們便不可能像将來不再戀愛時那樣行事,我們無法想象那女人真正的心理狀态,因為,雖然明知她冷漠無情,但我們仍然遐想她以愛戀者的口吻說話(我們這樣做是為了用美麗的幻想欺騙自己,或是為了解脫沉重的悲傷)。
我們面對所愛的女人的思想舉止,猶如古代最早的科學家面對大自然現象(科學尚未建立,未知事物尚未被解釋),茫然失措,甚至更糟。
我們看不到因果關系,看不到這個現象和那個現象之間的聯系,我們眼中的世界像夢幻一般缥缈不定。
當然,我試圖克服這種紊亂,試圖尋找原因。
我甚至試圖做到”客觀”,認真考慮希爾貝特在我眼中的地位,我在她眼中的地位,以及她在别人眼中的地位,它們是多麼懸殊!如果我看不到這種懸殊性*,那麼我就會把女友簡單的殷勤看作熾熱愛情的流露,把我自己滑稽可笑、有失體面的行為看作對美貌的簡單優雅的傾愛。
但是我也害怕走到另一個極端,以緻把希爾貝特的不準時赴約和惡劣情緒看作是無法改變的敵意。
我試圖在這兩種同樣歪曲真相的觀點中找出正确反映事物的第三種觀點,我為此而作的種種計算稍稍緩和了我的痛苦。
我決定第二天去斯萬家(也許是服從于這些計算的結果,也許是我使計算表達了我的心願),我很高興,就像一個人本不願旅行,并為此煩惱多時,最後來到車站才下決心取消旅行,于是高高興興回到家中解開行裝。
在人們猶豫不決時,采取某種決定的念頭(除非不采取任何決定,從而使念頭喪失生命力)像一粒富有生命力的種子,勾畫出完成行動後所産生的激*情的種種輪廓,因此,我對自己說,不再與她見面僅僅是想法而已,我卻像實有其事那樣感到痛苦,何其荒唐!再說,既然我最終會回到她身邊,又何必作如此痛苦的決定和允諾呢?
然而,這種友好關系的恢複僅僅持續了片刻,即我去斯萬家的路上。
它的破滅并不是因為膳食總管(他很喜歡我)對我說希爾貝特不在家(當晚我從遇見她的人口中得知她确實不在家),而是他的說話方式:”先生,小姐不在家,我向您擔保她确實不在家。
先生如果想打聽清楚,我可以去叫小姐的随身女仆。
先生盡可相信我會盡一切努力使先生高興的。
小姐要是在家,我會立刻領先生去見她。
”這番話的唯一重要意義在于它的自發性*,因為它對矯飾的言語所掩蓋的難以想象的現實進行了X光透視(至少是粗略的)。
這番話證明,在希爾貝特身邊的人眼中,我是個糾纏者。
這些話剛從他口中說出來,便在我心中激起仇恨,當然,我樂于将他,而不是将希爾貝特,當作仇恨的對象。
我将對她的全部憤怒集中傾瀉在他身上,這樣一來,我的愛情擺脫了憤怒,單獨存留下來。
然而,這番話也表明短期内我不應去找希爾貝特。
她會寫信向我道歉的。
盡管如此,我不會馬上去看她,我要向她證明沒有她我照樣可以活下去。
再說,等我收到希爾貝特的信後,我能更輕易地忍受與她暫不見面之苦,因為隻要我想見她便一定能見到。
為了承受這故意設計的分離而不至過于痛苦,我的心必須擺脫可怕的疑慮,例如莫非我們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