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厭倦是智力優勢的表現,然而她是用某種粗暴的态度,使她的嗓音變得有些沙啞的粗暴來顯示這種優勢的,當我同她談到布裡肖的時候,她說:”他讓我整整厭煩了二十年”,而當康布爾梅夫人說:”請重讀叔本華關于音樂的論述”的時候,她态度粗暴地說:”重讀這話真算得上是金科玉律了!啊!不行,我們恰恰就是不該這麼做,”從而提醒我們注意這句話。
老阿爾邦笑了,他認出了蓋爾芒特精神的表現形式之一。
希爾貝特比較現代派,她保持不動聲色*。
她盡管是斯萬的女兒,卻象母雞孵出來的鴨子,比較超脫,她說:”我覺得這還是有它動人之處。
它具有一種令人可喜的敏感。
”
①我對德·蓋爾芒特夫人說,我碰到過夏呂斯先生。
她覺得他實際上變得更”衰退”了。
社交界的人們在區分智力高低的時候,不僅對智力相差無幾的不同人士作這種區分,對同一個人一生中的各個時期也區别對待。
接着她補充說:”他生來活脫活現地象我婆婆,而現在更驚人地酷肖她了。
”這種相象并沒有什麼異乎尋常之處。
我們知道,有些女人幾乎可以說是以最大的精确性*将自己的形貌投射在另一個人的身上,唯一的謬誤在于性*别不同。
這是一種不能被稱作felixculpa(拉丁語,幸運的差錯)的-陰-錯陽差,因為性*别反過來又影響一個人的個性*,男子身上被女性*化了的東西便成了矯揉造作、敏感的矜持,等等。
盡管臉上胡子拉碴,頰髯遮去了通紅的面頰,那裡總有一些能與母親的外貌相疊合的線條。
夏呂斯家的人難得有老而不衰的,而在他的衰老中,人們總能驚異地辨認出臃腫的脂肪和搽臉香粉下一位永遠年輕的佳麗的殘片。
就在此時,莫雷爾走了進來。
公爵夫人對他熱絡得令我有點張惶失措。
”啊!我不介入家庭糾紛,”她說,”您不覺得家庭糾紛令人讨厭嗎?”–作者注。
因為,如果說在這二十年間的那幾個階段中,小集團群按新星的引力大小而解體改組,而且新星本身也必然地會遠去,然後又重現,那麼在人們的頭腦裡則進行了凝聚,然後是分裂,然後又是凝聚。
如果德·蓋爾芒特夫人對我而言曾是好幾個人,那麼,對德·蓋爾芒特夫人、或者對斯萬夫人等等而言,某人也可以是幾個人合成的,他在德雷福斯案之前的某個階段可以是一個紅人,從發生德雷福斯案起則成了盲信者,或者傻瓜蛋,對他們而言,此案改變了人的價值并另行分派,而自此以後,派别還在分化改組。
其中起到強有力的作用和添加它對純然智力親合的影響的則是已逝的時間,它使我們忘記了自己的反感,蔑視,甚至導緻反感、蔑視的原由。
如果我們分析一下小康布爾梅夫人的優雅風姿,我們就會發現她是我們商行的買賣人絮比安的女兒,而使一個買賣人的女兒能引人囑目的原因是她父親為夏呂斯先生弄到一些人手。
然而,所有這一切加在一起隻産生了些許明明滅滅的效果,那些已經遙遠的起因,不僅不為許多人所知,就連那些知道的人也已把它們遺忘了,他們更多地看到的是目前的光輝,而不是往日的恥辱,因為人們總是以目前的含義去理解某個姓氏的。
這些沙龍的變化,其意義也便在于它們是已逝去年華的一個效果和記憶的一種奇觀。
公爵夫人還在猶豫,她怕德·蓋爾芒特先生當着她欣賞的巴爾蒂和米斯丹蓋的面與她鬧上一場,但她肯定有拉謝爾當她的朋友。
晚輩後生們便因此斷定她徒有虛名,她德·蓋爾芒特公爵夫人大概是那種有點象河狸式的人物,從來就沒有整個兒地屬于上流社會過。
确實也有兩位貴婦與她争奪某些君主的青睐,她還得費一番力才能把他們請來吃飯。
然而,一方面因為他們很少來,他們還認識一些毫無可取之處的人,另一方面出于蓋爾芒特家族對老式社交禮儀的迷信(她既讨厭那些頗有教養的人,又堅持要良好的教育),公爵夫人讓人寫上:”陛下曾谕示德·蓋爾芒特公爵夫人曾垂顧……”新階層的人們對這類用語一無所知,于是更斷定德·蓋爾芒特夫人地位低下。
在德·蓋爾芒特夫人看來,同拉謝爾的這種親密關系正可以說明,我們認為她斥責風雅是故作姿态、假話騙人,其實錯怪了她,我們認為她拒絕去德·聖德費爾特夫人家的行為不是顧及才智,而是為了冒充高雅,其實又錯怪了她,她覺得侯爵夫人愚蠢,隻是因為侯爵夫人還沒有達到目的便讓人看出她在冒充高雅。
然而同拉謝爾的這種親密關系還能說明,公爵夫人本身實在是才智平庸的人,至遲暮之年,當她厭倦了社交生活的時候,由于對真正實在的才智一無所知和出于那種随心所欲的一點妄想,她不滿足于已取得的、希望獲得新的成就。
這種随心所欲會使有些十分體面的婦人認為以實在令人頭疼的方式結束夜晚”是多麼地有趣”,她們鬧惡作劇,半夜三更去叫醒某人,披着晚大衣到那個人床邊呆上一段時間,最後都找不出話說了,這才發現時間實在太晚了,才去睡覺。
還應該補充說一說的是,最近以來,朝秦暮楚的公爵夫人對希爾貝特的反感使她得以從接待拉謝爾中獲得某種歡樂,而且使她得以發揚光大蓋爾芒特家族的一條格言,那便是站在某些人一邊(幾乎是死心塌地地)幫助争吵的大有人在,人們不得不對夏呂斯先生采取的策略加強了”我用不着做”的獨立性*。
如果你追随夏呂斯先生,他會使你同大家鬧得不亦樂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