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十七回 轅門誰上平蠻策 朝議先頒谕蜀

首頁
    韋小寶帶回羅刹國使臣,不一日來到北京。

    康親王、索額圖等王公大臣見他歸來,無不又驚又喜。

    那日他帶同水師出海,從此不知所蹤,朝廷數次派人去查,都說大海茫茫,不見蹤迹,竟無一艘兵船、一名士兵回來。

    康熙隻知他這一隊人在大洋中遭遇飓風,已經全軍覆沒,每當念及,常自郁郁。

    消息報進宮中,康熙立時傳見。

     韋小寶見康熙滿臉笑容,叩拜之後,略述别來經過。

    康熙這次派他出海,主旨是剿滅神龍教、擒拿假太後,現下聽說神龍島已經攻破,假太後雖未擒到,卻和羅刹國結成了朋友。

    康熙自從盤問了蒙古派赴昆明的使臣罕帖摩後,得悉吳三桂勾結羅刹國、蒙古、西藏三處強援,深以為憂,至于尚耿二藩及台變鄭氏反較次要。

    他見韋小寶無恙歸來,已是喜歡得緊,得悉有羅刹國使臣到來修好,更是大悅,忙細問詳情。

    韋小寶從頭至尾的說了,說到如何教唆蘇菲亞慫恿火槍營作亂、如何教她立兩個小沙皇而自為攝政王時,康熙哈哈大笑,說道:“他媽的,你學了我大清的乖,卻去教會了羅刹女鬼。

    ”次日康熙上朝,傳見羅刹使臣。

    朝中懂得羅刹話的,隻有韋小寶一人。

    其實羅刹話十分難學,他在短短幾個月中,所學會的殊屬有限,羅刹使臣的一番頌詞,十句中倒有九句半不明白,他欺衆人不懂,當即編造一番,竟将當日陸高軒所作的碑文背了出來,甚麼“千載之下,愛有大清”,甚麼“威靈下濟,不赫威能”說了幾句。

    他一面說,一面偷看康熙臉色,但見他笑眯眯的,料知這篇碑文倒也用得上,便朗聲念道:“降妖伏魔,如日之?”。

    羽冀輔佐,吐故納新。

    萬壽百祥,罔不豐登。

    仙福永享,并世崇敬。

    壽與天齊,文武仁聖。

    須臾,天現……”一背到“天現”兩字,當即住口,心想再背下去可要露出狐狸尾巴來了,說道:“羅刹國小沙皇,攝政女王,敬問中國大皇帝萬歲爺聖躬安康。

    ” 這些句子,本是陸高軒作來頌揚洪教主的,此時韋小寶念将出來,雖然微感不倫不類,但“并世崇敬”、“文武能聖”等語,卻也是善禱善頌。

    衆大臣聽得都不住點頭。

    康熙知道韋小寶肚中全無貨色,這些文辭古雅的句子,決不能随口譯出,必是預先請了槍手做好,然後在殿上背誦出來,卻萬萬想不到竟是稱頌邪教教主的文辭,給他移花接木、順手牽羊的用上了。

    那羅刹使臣随即獻上禮物。

    羅刹國比遼東氣候更冷,所産玄狐水貂之屬,毛皮比之遼東的更為華美豐厚。

    滿洲大臣都是識貨之人,一見之下,無不稱賞。

    康熙當即吩咐韋小寶妥為接待使臣,回賜中華禮品。

     退朝之後,康熙召了湯若望和南懷仁二人來,命他們去見羅刹使臣。

    南懷仁是比利時國人,言語和法蘭西相同,那羅刹使臣會說法蘭西話,兩人言語相通。

    南懷仁稱頌康熙英明仁惠,古往今來帝王少有其比,說得那使臣大為折服。

    次日,康熙命湯若望、南懷仁二人在南苑操炮,由韋小寶陪了羅刹使臣觀操。

    那使臣見炮火犀利,射擊準确,暗暗欽服,請南懷仁轉告皇帝,羅刹國女攝政王決意和中國修好,永為兄弟之邦。

    羅刹使臣辭别歸國後,康熙想起韋小寶這次出征,一舉而翦除了吳三桂兩個強援,功勞着實不小,于是降旨封他為一等忠勇伯。

    王公大臣自有一番慶賀。

     韋小寶想起施琅、黃總兵等人,何以竟無一人還報,想必是因主帥在海上失蹤,他是皇上跟前的第一大紅人,皇上震怒,必定會以“失誤軍機、臨陣退縮、陷主帥于死地”等等罪名相加,大家生怕殺頭,就此流落在通吃島附近海島,再也不敢回來了。

    滿洲興兵之初,軍法極嚴,接戰時如一隊之長陣亡而部衆退卻奔逃,往往全隊處死,至康雍年間,當年遺法猶存,是以旗兵精甚,所向無敵。

    韋小寶于是派了兩名使者,指點了通吃島和神龍島的途徑,去召施琅等人回京。

    這日康熙召韋小寶到上書房,指着桌上三通奏章,說道:“小桂子,這三道奏章,是分從三個地方來的,你倒猜猜,是誰的奏章?”韋小寶伸長了頭頸,向三道奏章看了幾眼,全無頭緒可尋,說道:“皇上得給一點兒因頭,奴才這才好猜。

    ”康熙微微一笑,提起右掌虛劈,連做了三下殺頭的姿勢。

    韋小寶笑道:“啊,是了,是大……大奸臣吳三桂、尚可喜、耿精忠三個家夥的奏章。

    ”康熙笑道:“你聰明得很。

    你再猜猜,這三道奏章中說的是甚麼?”韋小寶搔頭道:“這個可難猜得很了。

    三道奏章是一齊來的麼?”康熙道:“有先有後,日子相差也不很遠。

    ”韋小寶道:“三個大奸臣都不懷好意,想的是一般心思。

    奴才猜想他們說的話都差不多。

    ”康熙伸掌在桌上輕輕一拍,說道:“正是。

    第一道奏章是尚可喜這老家夥呈上的,他說他年紀大了,想歸老遼東,留他兒子尚之信鎮守廣東。

    我就批示說,尚可喜要回遼東,也不必留兒子在廣東了。

    吳三桂和耿精忠聽到了消息,便先後上了奏章。

    ”拿起一道奏章,說道:“這是吳三桂這老小子的,他說:‘念臣世受逃邝,捐糜難報,惟期盡瘁藩籬,安敢遽請息肩?今聞平南王尚可喜有陳情之疏,已蒙恩覽,準撤全藩。

    仰持鴻慈,冒幹天聽,請撤安插。

    ’哼,他是試我來着,瞧我敢不敢撤他的藩?他不是獨個兒幹,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