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是聯絡了尚可喜、耿精忠三個一起來吓唬我!”
康熙又拿起另一道奏章,道:“這是耿精忠的,他說:‘臣襲爵二載,心戀帝阙,隻以海氛叵測,未敢遽議罷兵。
近見平南王尚可喜乞歸一疏,已奉前旨。
伏念臣部下官兵,南征二十餘載,仰懇皇仁,撤回安插。
’一個在雲南,一個在福建,相隔萬裡,為甚麼兩道折子上所說的話都差不多?一面說不能罷兵,一面又說懇求撤回。
這幾個家夥,還把我放在眼裡嗎?”說着氣忿忿的将奏章往桌上一擲。
韋小寶道:“是啊,這三道奏章,大逆不道之至,其實就是造反的戰書。
皇上,咱們這就發兵,把三個反賊都捉到京師裡來,滿門……哼,全家男的殺了,女的賞給功臣為奴。
”他本想說“滿門抄斬”,忽然想起阿珂和陳圓圓,于是中途改口。
康熙道:“咱們如先發兵,倒給天下百姓說我殺戮功臣,說甚麼鳥盡弓藏,兔死狗烹。
不如先行撤藩,瞧着三人的動靜。
若是遵旨撤藩,恭順天命,那就罷了;否則的話,再發兵讨伐,這就師出有名。
”
韋小寶道:“皇上料事如神,奴才拜服之至。
好比唱戲:皇上問道:‘下面跪的是誰啊?’吳三桂道:‘臣吳三桂見駕。
’皇上喝道:‘好大膽的吳三桂,你怎不擡起頭來?’吳三桂道:‘臣有罪不敢擡頭。
’皇上唱道:‘你犯了何罪?’吳三桂道:“奴才不肯撤藩,想要造反。
’皇上喝道:‘呔,大膽的東西!韋小寶!’我就一個箭步,上前跪倒,應道:‘小将在!’皇上叫道:‘令箭在此!派你帶領十萬大兵,讨伐反賊吳三桂去者!’奴才接過令箭,叫聲:‘得令!’飛起一腿,往吳三桂屁股上踢去,登時将他踢得屁滾尿流,嗚呼哀哉!”
康熙哈哈大笑,問道:“你想帶兵去打吳三桂?”韋小寶見他眼光中有嘲弄之色,知道小皇帝是跟自己開玩笑,說道:“奴才年紀這麼點兒,又沒甚麼本事,怎能統帶大軍?最好皇上親自做大元帥,我給你做先鋒官,逢山開路,遇水搭橋,浩浩蕩蕩,殺奔雲南而去。
”
康熙給他說得心中躍躍欲動,覺得禦駕親征吳三桂,這件事倒好玩得緊,說道:“待我仔細想想。
”
次日清晨,康熙召集衆王公大臣,在太和殿上商議軍國大事。
韋小寶雖然連升了數級,在朝廷中還是官小職微,本無資格上太和殿參與議政。
康熙下了特旨,說他曾奉使雲南,知悉吳藩内情,欽命陪駕議政。
小皇帝居中坐于龍椅,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大學士、尚書等大臣分班站立,韋小寶站在諸人之末。
康熙将尚可喜、吳三桂、耿精忠三道奏章,交給中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巴泰,說道:“三藩上奏,懇求撤藩,該當如何,大家分别奏來。
”諸王公大臣傳閱奏章後,康親王傑書說道:“回皇上:依奴才愚見,三藩懇求撤藩,均非出于本心,似乎是在試探朝廷。
”康熙道:“何以見得?你且說來。
”傑書道:“三道奏章之中,都說當地軍務繁重,不敢擅離。
既說軍務繁忙,卻又求撤藩,顯見是自相矛盾。
”康熙點了點頭。
保和殿大學士衛周祚白發白須,年紀甚老,說道:“以臣愚見,朝廷該當溫旨慰勉,說三藩功勳卓著,皇上甚為倚重,須當用心辦事,為王室屏藩。
撤藩之事,應毋庸議。
”康熙道:“照你看,三藩不撤的為是?”衛周祚道:“聖上明鑒:老子言道:‘佳兵不祥’,就算是好兵,也是不祥的。
又有人考據,那‘佳’字乃‘惟’字之誤,‘惟兵不祥’,那更加說得明白了。
老子又有言道:‘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韋小寶暗暗納罕:“這老家夥好大的膽子,在皇上跟前,居然老子長、老子短的。
皇上卻也不生氣。
”他可不知這老子是古時的聖人李耳,卻不是市井之徒的自稱。
康熙點了點頭,說道:“兵兇戰危,古有明訓。
一有征伐之事,不免生靈塗炭。
你們說朕如下溫旨慰勉,不許撤藩,這事就可了結麼?”文華殿大學士對喀納道:“皇上明鑒:吳三桂自鎮守雲南以來,地方安甯,蠻夷不擾,本朝南方迄無邊患,倘若将他遷往遼東,雲貴一帶或有他患。
朝廷如不許撤藩,吳三桂感激圖報,耿尚二藩以及廣西孔軍,也必仰戴逃邝,從此河清海晏,天下太平。
”康熙道:“你深恐撤藩之後,西南少了重鎮,說不定會有邊患?”對喀納道:“是。
吳三桂兵甲精良,素具威望,蠻夷懾服。
一加調動,是福是禍,難以逆料。
以臣愚見,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
戶部尚書米思翰道:“自古聖王治國,推重黃老之術。
西漢天下大治,便因蕭規曹随,為政在求清淨無為。
皇上聖明,德邁三皇,漢唐盛世也是少有其比。
皇上沖年接位,秉政以來,與民休息,協和四夷,天下俱感恩德。
以臣淺見,三藩的事,隻是依老規矩辦理,不必另有更張,自必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聖天子垂拱而治,也不必多操甚麼心。
”康熙問大學士杜立德:“你以為如何?”杜立德道:“三藩之設,本為酬功。
今三藩并無大過,倘若驟然撤去,恐有無知之徒,議論朝廷未能優容先朝功臣,或有礙聖朝政聲。
”衆王公大臣說來說去,都是主張不可撤藩。
韋小寶聽了衆人的言語,話中大掉書袋,雖然不大懂,也知均是主張不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