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七年,王生浚升設帳其家。日暮燈火初張,生着履卧榻上。忽見小人長三寸許,自外入。略一盤旋,即複去。少頃,荷二小凳來,設堂中,宛如小兒輩用梁稭心所制者。又頃之,二小人舁一棺入,長四寸許,停置凳上。安厝未已,一女子率厮婢數人來,率細小如前狀。女子衰衣,麻練束腰際,布裹首。以袖掩口,嘤嘤而哭,聲類巨蠅。生睥睨良久,毛發森立,如霜被于體。因大呼,遽走,颠床下,搖戰莫能起。館中人聞聲異,集堂中,人物杳然矣。
康熙十七年,有一個書生王俊升在李公家教書。一日黃昏時候,剛點上燈,王先生穿着鞋躺在床上。忽然看見一個小人,長三寸多,從門外進來,稍微打了個轉就又出去了。過了一會兒,小人拿了兩隻小凳來,放在屋正中,像小孩用高梁稭做的玩具小凳一樣。又過了一會兒,兩個小人擡了一口棺材進來,不過四寸多長,放在兩隻小凳上。安排還沒就緒,又見一女子帶領幾個丫鬟傭人進來,都像先前小人一樣的細小。女子身穿孝服,腰紮麻繩,頭裹白布,用袖子捂着嘴,細聲細氣地啼哭,那聲音就像大蒼蠅叫一般。王先生偷看了很長時間,吓得毛骨悚然,渾身像霜打了一樣涼。他大叫一聲,拔腿就跑,可是沒能跑掉反而跌倒在床下,渾身顫抖,站不起來。當館裡的人們聽到喊叫聲急忙跑來看時,屋裡的小人和小物全都忽然不見了。
注釋
(1)大司寇:指李化熙,字五弦,長山(今山東省淄博市周村區和濱州市鄒平縣長山鎮一帶)人。明崇祯進士,官四川巡撫,總督三邊,統理西征軍務。入清,官至刑部尚書。《長山縣志》、《山東省通志》、《清史稿》均有傳。司寇,西周所置官,春秋、戰國相沿,掌管刑獄、糾察等事。後世以大司寇為刑部尚書的别稱。(2)春凳:一種長且寬的木凳,比較矮,夏日可用于睡覺乘涼等事。
(3)故:原來。
(4)白梃:白木棍棒。
(5)委蛇(wēiyí威移):通&ldquo逶迤&rdquo,曲折而行。
(6)康熙十七年:即公元一六七八年。
(7)設帳:指設館授徒,做教書先生。《後漢書·馬融傳》載,馬融&ldquo常坐高堂,施绛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弟子以次相傳,鮮有入其室者。&rdquo
(8)粱?(jiē皆)心:高粱稈心,今作&ldquo梁稭&rdquo。?,此處通&ldquo稭&rdquo,農作物收割後的莖稈。二十四卷抄本版《聊齋志異·荞中怪》:麥既登倉,禾?雜沓,翁命收積為垛,而親登踐實之,高至數尺。文中&ldquo?&rdquo字與此文都是指此。
(9)安厝(cuò錯):安措,安置。厝,停柩待葬。
(10)厮婢:奴婢。
(11)衰(cuī催)衣:喪服。衰,通&ldquo缞&rdquo。詳見前《咬鬼》注。下句&ldquo麻绠&rdquo,是舊時居喪者束于腰際的麻縧。
(12)睥睨(pìnì):【名】城上如齒狀的城牆,也叫&ldquo女兒牆&rdquo。例:唐·柳宗元《小石城山記》其上為睥睨(小山的上面是像城上的矮牆那樣的小牆)。【動】側目窺察。文中為側目窺察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