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一·葉生

首頁
    公說:&ldquo我的病很重,很難立即痊愈,請先動身吧。

    &rdquo送信人回去如實說了。

    丁公不忍心就走,仍慢慢等着他。

     過了幾天,看門的人忽然通報說葉生來了。

    丁公大喜,迎上前來慰問他。

    葉生說:&ldquo因為小人的病,有勞先生您久等,心裡怎麼也不安甯。

    今天有幸可以跟随在您身邊了。

    &rdquo丁公于是整理行裝趕早上路。

    丁公回到家,讓兒子拜葉生為師,并讓好好伺候,早晚都和他住在一起。

    丁公子名叫再昌,當時十六歲,還不能寫文章。

    但是卻特别聰慧,文章看上兩三遍,就不會再忘記。

    過了一年,公子便能落筆成文。

    加上丁公的力量,于是他進了縣學成為秀才,葉生把自己過去考舉人的範文習作,全部抄下來教公子誦讀。

    結果鄉試出的七個題目,都在準備的習作中,無一脫漏,公子考了個第二名。

     一天,丁公對葉生說:&ldquo您拿出自己學問的剩餘部分,就使我的兒子成了名。

    然而您這賢才卻被長期埋沒,有什麼辦法呢!&rdquo葉生說:&ldquo這恐怕是命中注定的吧。

    不過能托您家的福為文章吐口氣,讓天下人知道我半生的淪落,不是因為文章低劣,我的心願也就足了。

    況且讀書之人能得一知己,也沒什麼遺憾了。

    何必非要穿上官服,抛掉秀才衣裳,才說是發迹走運呢!&rdquo丁公認為葉生長期客居外省,怕他耽誤了參加歲試,便勸他回家。

    葉生聽說後臉上現出了凄慘不樂的神色。

    丁公不忍心強讓他走,就叮囑公子到京城參加會試時,一定要為葉生稍納個監生。

     丁公子考中了進士,被授部中主政。

    上任時帶着葉生,并送他進太學國子監讀書,與他早晚在一起。

    過了一年,葉生參加順天府鄉試,終于考中了舉人。

    正遇上丁公子奉派主管南河公務,他就對葉生說:&ldquo此去離您的家鄉不遠。

    先生已經功成名就,衣錦還鄉該何等令人高興。

    &rdquo葉生也很喜悅。

    他們擇定吉日上路。

    到了淮陽縣界,丁公子派仆人用馬車護送葉生回了家。

     葉生到家下車,看見自己的門戶很蕭條,心裡非常難過。

    他慢慢地走到院子裡。

    妻子正好拿着簸箕從屋裡出來,猛然看到葉生,吓得扔了簸箕就走。

    葉生凄慘地說:&ldquo我現在已經中了舉人了。

    才三四年不見,怎麼竟不認識我了?&rdquo妻子站在遠處對他說:&ldquo您死了已經很久了,怎麼又說顯貴了呢?之所以一直停放着您的棺木沒有埋葬,是因為家裡貧窮和兒子太小的緣故。

    如今兒子阿大已經成人,正要選擇墓地為您安葬。

    請不要作怪來驚吓活人。

    &rdquo葉生聽完這些話,顯得非常傷感和懊惱。

    他慢慢進了屋,見自已的棺材還停放在那裡,便一下撲到地上沒了蹤影。

    妻子驚恐地看了看,隻見葉生的衣帽鞋襪脫落在地上。

    她悲痛極了,抱起地上的衣服傷心地大哭起來。

    兒子從學堂中回來,看見門前拴着馬車。

    他問明趕車人的來曆,吓得急忙跑去告訴母親。

    母親便流着眼淚把見到的情景告訴了兒子。

    娘倆又仔細詢問了護送葉生的仆人,才得知事情的始末。

    仆人返回,如實報告了主人。

    丁公子聽說,淚水浸濕了胸前的衣服。

    他立即乘着馬車哭奔到葉生的靈堂祭拜出錢修墓辦理喪事,用舉人的葬禮安葬了葉生。

    又送了很多錢财給葉生的兒子,并為他請了老師教讀。

    後來丁公子向學使推薦,使葉生的兒子第二年入縣學成了秀才。

     異史氏說:魂魄跟從知己,竟然會忘記自己已經死了?聽說的人都表示懷疑,我卻深信不疑。

    知心的情侶,可以離魂相随親密的友誼,縱使千裡亦可與好友夢中相會。

    又何況應舉文章是我輩讀書人精心結撰繕寫它是否能遇真賞,正決定着我們命運的窮通呢!歎息啊!命運不蹇,時運不濟。

    經曆之處,總難遇合,隻能空自對影愁歎生就嶙峋傲骨,不能媚俗取容,唯有自惜自憐。

    可歎窮厄困頓,招緻勢利小人的嘲侮。

    多次落榜的人,從人身到文章,都被世俗譏貶得毫無是處一旦名落孫山,則文章到處都是瑕疵。

    古今痛哭的人,隻有獻和氏璧的卞和和你啊舉世賢愚倒置,能慧眼識人的伯樂如今又在哪裡?當道無愛才之人,不值得指望!反側展望,可歎四海茫茫,竟無以容身之所。

    人生在世上,隻有閉着眼睛走着路,任憑造物主的安排而已。

    天下才華不凡卻如葉生那樣淪落的才子,也是不少,回首四顧,天下哪裡會再有一個丁令威出現,讓人生死跟随他呢?唉!

鑒賞

  《葉生》是《聊齋志異》中科舉題材方面的一篇優秀作品。

    小說情節千回百轉,跌宕起伏,在短短的篇幅中包含着深刻的思想文化意義,真實地再現了明清以來讀書人的生存狀态,有利于深入理解蒲松齡的思想,有利于了解和把握《聊齋志異》社會文化方面的問題。

    
蒲松齡才學超卓,一生熱衷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