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嘉悅,诏賜撫臣名馬衣緞。
撫軍不忘所自,無何,宰以&ldquo卓異&rdquo聞。
宰悅,免成役;又囑學使,俾入邑庠。
後歲餘,成子精神複舊,自言:&ldquo身化促織,輕捷善鬥,今始蘇耳。
&rdquo撫軍亦厚赉成。
不數歲,田百頃,樓閣萬椽,牛羊蹄躈各千計。
一出門,裘馬過世家焉。
異史氏曰:&ldquo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過此已忘;而奉行者即為定例。
加之官貪吏虐,民日貼婦賣兒,更無休止。
故天子一跬步皆關民命,不可忽也。
第成氏子以蠹貧,以促織富,裘馬揚揚。
當其為裡正、受撲責時,豈意其至此哉!天将以酬長厚者,遂使撫臣、令尹、并受促織恩蔭。
聞之:一人飛升,仙及雞犬。
信夫!&rdquo
蟋蟀本不是陝西特産,有個華陰縣令,為了讨好上官,奉上一隻蟋蟀。
讓它試鬥了一番,卻非常厲害,于是上官就責令華陰縣每年供奉。
縣令又把這差事交給了裡正。
集市上那些遊手好閑的人,每得到一隻好的蟋蟀,便用籠子養着,擡高價格,當作奇貨高價出售。
鄉裡的公差狡猾奸詐,常借此按人口攤派費用每征一頭蟋蟀,常要好幾戶人家傾家蕩産。
縣裡有個叫成名的,是個童生,好久考不中秀才。
成名為人老實憨厚,不善談吐,因此被刁滑的小吏報到縣裡,讓他擔任裡正,他想盡了辦法也推脫不掉。
不到一年,家中那點微薄的家産就折騰光了,這一年,正遇上皇宮征收蟋蟀,成名不敢勒索百姓,自已又沒錢賠償,憂愁煩悶得要死。
妻子說:&ldquo死了有什麼益處?不如自己去捉捉看,說不定還有希望得到一隻。
&rdquo成名認為很對,于是早出晚歸,提着竹筒、絲籠,在破牆下草叢中,搬石挖穴,什麼辦法都用了,始終沒有捉到一隻可以進貢的。
即使捕到兩三頭,也是又弱又小,不夠規格。
縣令限期追逼,隻十多天,成名就挨了一百大闆,兩條腿被打得膿血淋漓,連蟋蟀也不能去捉了天天躺在床上,翻來複去,隻想自盡。
這時,村中來了一個駝背巫婆,能假借鬼神算卦,非常靈驗。
成名的妻子帶着錢去問卦,見紅妝少女和白發婆婆擠滿了門口。
走進巫婆的屋裡,有間密室,挂着簾子,簾子外擺放着幾案。
問卦的人,先在香爐中燃上香,連拜兩拜。
巫婆在一邊望着天空代她們祈禱,嘴唇一張一合,不知說些什麼。
求卦的人恭恭敬敬地站在那裡聽着,不多時,簾裡扔出一張紙,上面寫着求卦人想問的事情,沒有絲毫差錯。
成名的妻子把錢放在香案上,像前面的人那樣點香跪拜。
有一頓飯功夫,簾子動了一下,一張紙片抛落出來。
她忙拾起來一看,紙上不是字而是畫。
上面畫着殿堂樓閣,像是座佛寺寺後面的小山下,到處是奇形怪狀的石頭和一叢叢的荊棘,一隻青麻頭蟋蟀藏在那裡,旁邊有隻蛤蟆,像要跳起來的樣子。
成名的妻子反複觀看,不懂是什麼意思。
但見畫上有蟋蟀,隐隐說中心事,便将紙片摺藏起來,帶回家給成名看。
成名看着畫反複思索,莫不是指給我捉蟋蟀的地方嗎?仔細察看了畫上的景物,與村東的大佛寺很相似。
于是他勉強起身,拄着拐杖,拿着圖畫來到村東大佛寺的後面。
見在茂密的草叢中有一座古墳,成名沿着墳往前走,隻見層層亂石,跟魚鱗一樣,和畫中的很相像。
成名便在蓬蒿野草中,一邊側身細聽,一邊慢慢走着,像在尋找細小的針,芥。
直找到眼花耳聾,還是沒一點蟋蟀的蹤迹。
他正在凝神搜尋着,突然一隻癞蛤蟆跳了出來。
成名很驚愕,急忙追趕過去,蛤蟆已鑽進草叢中。
他撥開草叢,仔細尋找,見一隻蟋蟀趴在棘根旁,急忙用手一撲,蟋蟀鑽進石洞中。
成名用草尖撥弄,撥不出來又用竹筒裡的水灌它,蟋蟀才出來。
見這隻蟋蟀身軀健壯,體态俊美。
成名捉住它仔細審看,個頭很大,尾巴修長,青脖子金翅膀。
成名非常高興,忙裝進籠子提回家中,全家人歡慶祝賀,把它看得比價值連城的寶玉還要珍貴。
用盆子養起來,喂它好東西,愛護備至,隻等到了期限,送到縣裡去交差。
成名有個兒子,才九歲,看到父親不在家,偷偷打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