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工故善穩,聞其所長,願以披聆。
宦娘不辭,其調其譜,并非塵世所能。
良工擊節,轉請受業。
女命筆為給譜十八章,又起告别。
夫妻挽之良苦,宦娘凄然曰:“君琴瑟之好,自相知音;薄命人烏有此福。
如有緣,再世可相聚耳。
”因以一卷授溫曰:“此妾小像。
如不忘媒妁,當懸之卧室,快意時焚香一炷,對鼓一曲,則兒身受之矣。
”出門遂沒。
一次,他外出到了山西,途中經過一個古寺,便下馬進去休息。
進了廟門,看見一個穿着布袍的道士,盤腿坐在走廊裡。
道士的竹杖倚在牆上,花布袋子裡裝着架古琴。
溫如春一看到琴就觸動了自己的愛好,于是就問道士:“您也會彈琴嗎?”道士答:“隻是彈不好,願意向行家學習學習。
”說着,就把琴從布袋子裡取出來遞給溫如春。
溫如春接過來觀看,見琴紋理精妙,試着勾撥了一下,聲音非常清脆悠揚。
溫如春很高興,為道士彈了一支曲子,道士微微一笑,似乎感到還不夠滿意。
溫如春就把自己拿手的本領都用上彈了一番。
道士笑着說:“還好,還好!可要做貧道的師傅還不夠格啊!”溫如春聽他的口氣很大,就請他彈幾曲。
道士把琴接過來放在膝上,才撥動了幾下,就覺得和風徐來;又過一會兒,百鳥群集,庭院裡的樹上都落滿了。
溫如春非常驚奇,就拜道士為師,向道士求教。
道士把剛才的曲子又重新彈了幾遍。
溫如春細細地聽,用心地記,才稍微領會了曲子的節奏。
道士試着讓他彈,又加以指點引導,然後說:“學會了這些,在人間就沒有對手了!”從此以後,溫如春精心鑽研,成了身懷絕技的高手了。
後來,溫如春動身回故鄉,離家還有幾十裡,天色已晚,又下起暴雨,一時找不到住處,看到路旁有個村莊,就趕快跑過去。
進村顧不得選擇,見有一個門戶,便急匆匆躲了進去。
進了屋,寂靜無人,一會兒,出來一個十七八歲的姑娘,長得像天仙般美麗。
她擡頭見有生人,吓得急忙退回去了。
溫如春還沒有娶親,對這個姑娘産生了愛慕之情。
這時,一位老太婆出來問他是幹什麼的。
溫如春說出了自己的姓名,并且要求借宿。
老太婆說:“在這裡住宿是可以的,隻是沒有床鋪,如不嫌委屈自己,可以用草搭個地鋪。
”不多一會,老太婆點了蠟燭來,又把草鋪到地上,顯得很熱情。
溫如春問她姓什麼,她回答:“姓趙。
”又問剛才那位姑娘是什麼人,老太婆說:“她叫宦娘,是我的侄女兒。
”溫如春說:“我不自量,欲攀附高門結為婚姻,怎麼樣?”老太婆皺起眉頭,現出為難的樣子,說:“這件事卻是不敢答應你。
”溫如春問她為什麼,老太婆隻說:“很難講。
”溫如春感到失望,隻好不再提了。
老太婆走了之後,他看到鋪草又潮又爛,沒法睡上去,就端坐在那裡彈琴,以便度過漫漫長夜。
雨停之後,溫如春不等天明就起身回家了。
縣裡有個退休在家的部郎葛公,很喜歡有文才的人。
溫如春有次去拜訪他,他要溫如春彈奏幾曲。
溫如春彈琴時,隻見簾幕後隐約有個女子在偷聽。
忽然,一陣風吹開了簾子,現出了一個十六七歲的姑娘,美貌無雙。
原來葛公有個女兒,乳名叫良工,善于詞賦,是當地有名的美人兒。
溫如春動了愛慕之心,回到家中跟母親說了,母親便請了媒人前去提親。
葛公嫌溫家家境破落,沒有應承。
但良工自從聽了溫如春的彈奏之後,心裡暗暗傾慕,時常盼望再次聆聽那美妙的琴聲。
而溫如春因為親事不成,願望不能實現,心情沮喪,再也不登葛家的大門了。
有一天,良工在花園裡散步,拾到了一張舊信箋,上面寫着一首題為“惜餘春”的詩詞:“因恨成癡,轉思作想,日日為情颠倒。
海棠帶醉,楊柳傷春,同是一般懷抱。
甚得新愁舊愁,鏟盡還生,便如青草。
自别離,隻在奈何天裡,度将昏曉。
今日個蹙損春山,望穿秋水,道棄已拼棄了!芳衾妒夢,玉漏驚魂,要睡何能睡好?漫說長宵似年,侬視一年,比更猶少:過三更已是三年,更有何人不老!”良工把詩詞吟誦了三四遍,心裡很喜歡,便把詩箋帶回屋裡,拿出精緻華美的信箋,認真地抄了一遍,放在書案上;過後再找卻找不到了,心想也許被風吹走了吧。
正巧,葛公從良工繡房門口經過,擡到了這張錦箋,以為是良工作的詞,厭惡詞句輕佻,心裡很不高興,就将它燒了,又不好明講出來,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