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九·于去惡

首頁
    北平陶聖俞,名下士。

    順治間赴鄉試,寓居郊郭。

    偶出戶,見一人負笈儴,似蔔居未就者。

    略诘之,遂釋負于道,相與傾語,言論有名士風。

    陶大說之,請與同居。

    客喜,攜囊入,遂同栖止。

    客自言:“順天人,姓于,字去惡。

    ”以陶差長,兄之。

     于性不喜遊矚,常獨坐一室,而案頭無書卷。

    陶不與談,則默卧而已。

    陶疑之,搜其囊箧,則筆研之外更無長物。

    怪而問之,笑曰:“吾輩讀書,豈臨渴始掘井耶?”一日就陶借書去,閉戶抄甚疾,終日五十餘紙,亦不見其折疊成卷。

    竊窺之,則每一稿脫,則燒灰吞之。

    愈益怪焉,诘其故,曰:“我以此代讀耳。

    ”便誦所抄書,傾刻數篇,一字無訛。

    陶悅,欲傳其術,于以為不可。

    陶疑其吝,詞涉诮讓,于曰:“兄誠不諒我之深矣。

    欲不言,則此心無以自剖;驟言之,又恐驚為異怪。

    奈何?”陶固謂:“不妨。

    ”于曰:“我非人,實鬼耳。

    今冥中以科目授官,七月十四日奉诏考簾官,十五日士子入闱,月盡榜放矣。

    ”陶問:“考簾官為何?”曰:“此上帝慎重之意,無論鳥吏鼈官,皆考之。

    能文者以内簾用,不通者不得與焉。

    蓋陰之有諸神,猶陽之有守今也。

    得志諸公,目不睹墳典,不過少年持敲門磚,獵取功名,門既開則棄去,再司簿書十數年即文學士,胸中尚有字耶!陽世所以陋劣幸進,而英雄失志者,惟少此一考耳。

    ”陶深然之,由是益加敬畏。

    一日自外來,有憂色,歎曰:“仆生而貧賤,自謂死後可免;不謂迍邅先生相從地下。

    ”陶請其故,曰:“文昌奉命都羅國封王,簾官之考遂罷。

    數十年遊神耗鬼,雜入衡文,吾輩甯有望耶?”陶問:“此輩皆誰何人?”曰:“即言之,君亦不識。

    略舉一二人,大概可知:樂正師曠、司庫和峤是也。

    仆自念命不可憑,文不可恃,不如休耳。

    ”言已怏怏,遂将治任。

    陶挽而慰之,乃止。

     至中元之夕,謂陶曰:“我将入闱。

    煩于昧爽時,持香炷于東野。

    三呼去惡,我便至。

    ”乃出門去。

    陶沽酒烹鮮以待之。

    東方既白,敬如所囑。

    無何,于偕一少年來。

    問其姓字,于曰:“此方子晉,是我良友,适于場中相邂逅。

    聞兄盛名,深欲拜識。

    ”同至寓,秉燭為禮。

    少年亭亭似玉,意度謙婉。

    陶甚愛之,便問:“子晉佳作,當大快意。

    ”于曰:“言之可笑!闱中七則,作過半矣,細審主司姓名,裹具徑出。

    奇人也!”陶扇爐進酒,因問:“闱中何題?去惡魁解否?”于曰:“書藝、經論各一,夫人而能之。

    策問:‘自古邪僻固多,而世風至今日,奸情醜态,愈不可名,不惟十八獄所不得盡,抑非十八獄所能容。

    是果何術而可?或謂宜量加一二獄,然殊失上帝好生之心。

    其宜增與、否與,或别有道以清其源,爾多十其悉言勿隐。

    ’弟策雖不佳,頗為痛快。

    表:‘拟天魔殄滅,賜群臣龍馬天衣有差。

    ’次則《瑤台應制詩》、《西池桃花賦》。

    此三種,自謂場中無兩矣!”言已鼓掌。

    方笑曰:“此時快心,放兄獨步矣;數辰後,不痛哭始為男子也。

    ”天明,方欲辭去。

    陶留與同寓,方不可,但期暮至。

    三日竟不複來,陶使于往尋之。

    于曰:“無須。

    子晉拳拳,非無意者。

    ”日既西,方果來。

    出一卷授陶,曰:“三日失約。

    敬錄舊藝百餘作,求一品題。

    ”陶捧讀大喜,一句一贊,略盡一二首,遂藏諸笥。

    談至更深,方遂留,與于共榻寝。

    自此為常。

    方無夕不至,陶亦無方不歡也。

     一夕倉皇而入,向陶曰:“地榜已揭,于五兄落第矣!”于方卧,聞言驚起,泫然流涕。

    二人極意慰藉,涕始止。

    然相對默默,殊不可堪。

    方曰:“适聞大巡環張桓候将至,恐失志者之造言也;不然,文場尚有翻覆。

    ”于聞之色喜。

    陶詢其故,曰:“桓侯翼德,三十年一巡陰曹,三十五年一巡陽世,兩間之不平,待此老而一消也。

    ”乃起,拉方俱去。

    兩夜始返,方喜謂陶曰:“君不賀五兄耶?桓侯前夕至,裂碎地榜,榜上名字,止存三之一。

    遍閱遺卷,得五兄甚喜,薦作交南巡海使,旦晚輿馬可到。

    ”陶大喜,置酒稱賀。

    酒數行,于問陶曰:“君家有閑舍否?”問:“将何為?”曰:“子晉孤無鄉土,又不忍恝然于兄。

    弟意欲假館相依。

    ”陶喜曰:“如此,為幸多矣。

    即無多屋宇,同榻何礙。

    但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