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七回 薛媒婆說娶孟三兒 楊姑娘氣罵張四舅

首頁
    教人處世入世之法。

    固知水月即空,猶是末着,見不能如此,或者空去,故後寫月娘好佛,孝哥幻化等因,猶是為不能如玉樓之人,再下一轉語,另開一法門也。

     瓶兒于竹山進讒時,一說即信,壞在容易信。

    玉樓于張四進讒時,屢說不信,壞在不肯輕信。

    此何故也?瓶兒悔牆頭之物輕輕失去,心本悔矣,故一說即入。

    玉樓為薛嫂填房之說着迷,心已迷矣,故屢說不改,各人有各人的心事,用筆深淺皆到。

     其前文批玉樓時,亦常再四深思作者之意,而不能見及此,到底隔膜一層。

    今探得此意,遂使一部中有名之人,其名姓,皆是作者眼前用意,明白曉暢,彼此貫通,不煩思索,而勸懲皆出也。

     如月娘以月名者,見得有圓有缺,喻後文之守寡也;有明有晦,喻有好處,有不好處,有賢時有妒時也。

    以李嬌兒名者,見得桃李春風牆外枝也。

    以雪娥為言者,見得與諸花不投,而又獨與梅花作祟,故與春梅不合,而受辱守備府,是又作者深恨歲寒之淩冽,特特要使梅花翻案也;夫必使梅花翻雪案,是又一部《離騷》無處發洩,所以著書立說之深意也。

    至瓶兒,則為承注梅花之器,而又為金之所必争,蓮之所必争者也。

    何則?瓶為金瓶,未為瓶之金,必妒其成器;瓶即不為金瓶,或銅或玉,或窯器,則金又憤己不得為金瓶以盛之,而使其以瓶兒之樣以勝我也,是又妒其勝已。

    而時值三伏,則瓶為蓮用,故悲翠軒可續以葡萄架;而三冬水凍,瓶不為蓮用,故琵琶必彈于雪夜,而象棋必下于元宵前後也。

    此蓋因要寫一金蓮妒死之人,故名瓶兒,見其本為一氣相通,同類共事之人,而又不相投者也(1)。

    至于春梅,則又作者最幸有此,又最不堪此,故以兩種心事,定此一人也。

    何則?夫梅花可稱,全在雪裡,寒歲臘底,是其一種雅操,本自傲骨流出,宜乎為高人節婦忠臣美人。

    今加一“春”字,便見得爛熳不堪,即有色香當時,亦世俗所争賞,而一段春消息,早已漏洩東風,為幽人歲寒友所不肯一置目于其間者也。

    至于彤雲凍雪,為人所最不能耐之時,倘一旦有一樹春梅,開于旭日和風之際,遂使從前寂寞頓解。

    此必寫春梅至淫死者,為厭說韶華;而必使雪娥受辱者,為不耐窮愁,故必雙寫至此也。

    夫一部《金瓶梅》,總是“冷熱”二字,而厭說韶華,無奈窮愁,又作者與今古有心人,同困此冷熱中之苦。

    今皆于一春梅發洩之,宜乎其下半部單寫春梅也。

    至于蕙蓮原名金蓮,王六兒又重潘六兒,又是作者特特寫出。

    此固一金蓮,彼又一金蓮,尋來者一金蓮,尋去者又一金蓮,眼前淫婦人,比比皆同,不特一潘氏為可殺也。

    況乎有潘金蓮,而宋金蓮不得仍名金蓮,且不得再說金蓮,更不得再穿金蓮;即欲令其拾金蓮之舊金蓮,以為金蓮,亦必不肯依;至後且不容世有一宋金蓮改名之宋蕙蓮;且死後,并不容其山洞中有一物在人亡之遺下一隻金蓮,則金蓮之妒之惡、之可殺可割,想雖有百金蓮,總未如潘金蓮之妒之惡、之可殺可割也。

    至于王六兒之品箫,更勝金蓮之品玉;而金蓮之一次讨紗裙,又不如王六兒之夜夜後庭花。

    是雖有百金蓮,不如一金蓮之潘六兒,又有一後來居上之王六兒奪其寵,争其能,睥睨其後,則一六兒又難敵無窮無盡勝六兒之六兒。

    然淫婦之惡,莫過于潘金蓮,故特特著之于《金瓶梅》,使知潘金蓮者可殺可割,而淫婦之惡,更有勝于潘六兒者。

    故又特特著此《金瓶梅》,使知幾為淫婦之惡,更殺不足、割不盡也。

    所以兩金蓮遇,而一金蓮死,兩淫不并立;兩六兒合而迷六兒者死.兩陰不能當,兩斧效立見也。

    作者所以使蕙蓮必原名金蓮,而六兒後又有一六兒也。

    至于陳敬濟,亦有深意。

    見得他一味小殷勤,遂使西門、月娘被他瞞過,而金蓮、春梅終着了他的道兒也。

    故謂之敬濟。

    而又見陳洪當傾家敗産之時,其子敬有人心,自當敬以濟此艱難,不敢一日安枕下食,乃敬濟如此,西門有保全扶養之恩,而其婿苟有人心,自當敬以濟此恩遇,不可一事欺,心負行,而敬濟又如彼。

    至若其父為小人,敬濟當敬以幹蠱,濟此天倫之醜;其嶽為惡人,敬濟又當敬以申谏,以盡我親親之誼,乃敬濟又如此如此,如彼如 彼。

    嗚呼,所謂敬濟者,安在哉?至其後做花子,做道士.一敗塗地,終于不敬,其何以濟?宜其死而後已也。

    則又作者特地為後生作針砭也。

    至于秋菊,與梅、蓮作仇,而玉箫與月娘作婢,又以類相反而相從也。

    李桂姐為不祥之物,雜本之人,蓋桂生李上,豈非不祥雜本?而吳銀兒,言非他的人兒,皆我的銀兒也。

    若夫愛月,則西門臨死相識之人,去其死時,為日不久,大約一年有餘,言論月論日的日子,死到頭上,猶自斫喪也,猶奸淫他人也。

    銀瓶有落井之谶,故解衣銀姐,瓶将沉矣。

    月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