蓋言一百回文字,至下一回,将寫其吃它緊示人處也。
财色二字,至下…回讨結果也。
況一百本曆日,言百年有限,人且斷送于酒色财氣之内也。
故用宋喬年送來。
又瓶兒一百日後,是西門死期,言瓶之馨矣,不能苟延也。
篇内窗梅表月,檐雪滾風,蓋一總後文春梅、月娘、雪娥等事也。
豈泛泛寫景? 又找葉五兒一段,點明花殘葉落之故也。
再戰林太大,卻先寫葉五兒,言敗葉辭林,春光去定。
而林大太之再戰,其報金蓮出身之處,已可為盡睛,故用自此一段後,歇手寫西門死也。
如意兒莖露獨嘗,蓋子金蓮文中,又找足瓶兒也。
如意兒夫家姓熊,娘家姓章。
夫熊有膽者也,蓋如意兒乃瓶中一膽,故名如意;而姓章,猶言瓶膽一張。
又膽瓶春水浸梅花,故莖露獨嘗也。
夫瓶已失矣,止存其膽,因膽而想其瓶,是結此瓶一段公案。
伯爵妻姓杜,希大妻姓劉。
杜者,肚也:劉者,留也。
可想偶及之,附志于此,蓋白嚼入肚,攜帶想留客也。
熊旺妙,熊之所旺者膽也。
雲月結親,是晦暗景象,是空檬景象,與上文雪月空林,是冷清景象,是凋零景象。
寫玳安與贲四嫂通,是言玳安兒為月娘葉落歸根,伏西門小員外之線,又蝶藏葉下,已無花也。
此處寫金蓮之不孝,又找磨鏡一回,總是作者為世之為人子者,痛哭流涕,告說人老待子而生活,斷不可我圖快樂,置吾年老之親幹不問也。
恐人不依,是用借潘姥姥數段,告如意兒等,言為人之有親者,刺骨言之。
苟有人心,誰能不眼淚盈把,我亦不能逐節細批。
蓋讀此等文,不知何故,雙眼惟有淚出,不能再看文字矣。
讀過一遍,一月兩月,心中忽忽不樂,不能釋然。
至于寫金蓮之一味要說人,便不顧其母,于春梅口中映出之,以及後文令其母回去,總是寫其與月娘不複合,以至出門到武二家也。
夢簪折而瓶兒死,夢衣破而西門宛,遙遙相映。
玉箫送簪物與來爵女人,特結蕙蓮之案,卻是結玉箫之事。
蓋箫至黃鹂聲咽,亦再不能作一曲斷續之調也。
忽又寫一藍氏,也是太監侄兒之妻也,有錢,俨然又一瓶兒。
蓋花藍亦可載花,花瓶亦可載花,而無如籃在何家。
何者,河也,竹籃打水,到底成空,總是一番虛景。
金蓮,惡之尤者也,看他止寫其不孝;普淨,善之尤者也,看他止寫其化衆人以孝。
故作者是孝子不待言,而人誰能不孝以行他善哉! 此回特特提筆寫一重和元年正月初一,為上下一部大手眼,故極力描寫諸色人等一番也。
王三官娘子與藍氏,同一影子中人,乃黃氏寫在藍氏前,今反.是藍氏來,而黃氏不一出見,此是作者異樣躲滑處。
蓋黃氏與藍氏一齊都來,不能——齊實寫;使一齊實寫,皆雲二十分齊整,匪特文字礙手,即看者亦如神案前成對爐瓶,味如嚼臘矣。
看他止用二十分精采寫藍氏。
便使一杳然不出之三官娘子,真如海外三山,令人神往,真是寫一是二,又有一手雙寫之妙。
去來窗下笑來扶,愛道畫眉深淺入時無? 弄筆偎人久,描花試手初。
等閑含笑問狂夫,笑問歡情不減舊時麼? 話說西門慶陪大舅飲酒,至晚回家。
到次日,荊都監早辰騎馬來拜謝,說道:“昨日見旨意下來,下官不勝歡喜,足見老翁愛厚,費心之至,實為銜結難忘。
”說畢,茶湯兩換,荊都監起身,因問:“雲大人到幾時請俺們吃酒?”西門慶道:“近節這兩日也是請不成,直到正月間罷了。
”送至大門,上馬而去。
西門慶宰了一口鮮豬,兩壇浙江酒,一匹大紅絨金豸員領,一匹黑青妝花纻絲員領,一百果餡金餅,謝宋禦史。
就差春鴻拿貼兒,送到察院去。
門吏人報進去,宋禦史喚至後廳火房内,賞茶吃。
等寫了回帖,又賞了春鴻三錢銀子。
來見西門慶,拆開觀看,上寫着:兩次造擾華府,悚愧殊甚。
今又辱承厚贶,何以克當?外令親荊子事, 已具本矣,相已知悉。
連日渴仰豐标,容當面悉。
使旋謹謝。
侍生宋 喬年拜大錦衣西門先生大人門下。
宋禦史随即差人,送了一百本曆日,
總言來日雖多,無益于事也。
】四萬紙,一口豬來回禮。
一日,上司行下文書來,令吳大舅本衛到任管事。
西門慶拜去,就與吳大舅三十兩銀子,四匹京段,交他上下使用。
到二十四日,封了印來家,又備羊酒花紅軸文,邀請親朋,等吳大舅從衛中上任回來,迎接到家,擺大酒席與他作賀。
又是何千戶東京家眷到了,西門慶寫月娘名字,送茶過去。
到二十六日,玉皇廟吳道官十二個道衆,在家與李瓶兒念百日經,整做法事,
自瓶兒至此,俱細細寫來,一日不紊。
】大吹大打,各親朋都來送茶,請吃齋供,至晚方散,俱不在言表。
至廿七日,西門慶打發各家送禮,
】應伯爵、謝希大、常峙節、傅夥計、甘夥計、韓道國、贲第傳、崔本,每家半口豬,半腔羊,一壇酒,二包米,一兩銀子,院中李桂姐、吳銀兒、鄭愛月兒,每人一套衣服,三兩銀子。
吳月娘又與庵裡薛姑子打齋,令來安兒送香油、米面、銀錢去,不在言表。
看看到年除之日,穿梅表月,檐雪滾風,
】
】竹爆千門萬戶,家家貼春勝,處處挑桃符。
西門慶燒了紙,又到于李瓶兒房,靈前祭奠。
祭畢,置酒于後堂,合家大小歡樂。
手下家人小厮并丫頭媳婦,都來磕頭。
西門慶與吳月娘,俱有手帕、汗巾、銀錢賞賜。
到次日,重和元年新正月元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