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篇文字,總是在打牆闆兒兩閑話結語上結穴。
蓋為春梅發洩寒徹骨之郁結也。
而月娘使被逐之奴複歸,且全不防閑門戶,是又在十陽秋之内矣。
作者何恨月娘至此!而蕙蓮公案至此又結。
開手寫李衙内問玉樓。
若是俗筆,自應接寫玉樓愛嫁。
看他接手即入雪娥事,真令玉樓事似絕不相幹,下回卻又一筆勾轉,既為玉樓擡高身分,又為衙内遙寫相思,而行文亦真有蝶穿花徑,鶴舞雲衢之妙。
不是一直寫去,如三家村冬烘先生講日記故事。
此一回寫雪娥一生黠滑,故如此也。
失身與狂夫,不如棄道旁。
暮夜為侬好,席不暖侬床。
昏來晨一别,無乃太匆忙。
行将濱死地,老痛迫中腸。
話說吳大舅領着月娘等一簇男女,離了永福寺,順着大樹長堤前來。
玳安又早在杏花
】酒樓下邊,人煙熱鬧,揀高阜去處,幕天席地設下酒肴,等候多時了。
遠遠望月娘衆人轎子驢子到了,問道:“如何這咱才來?”月娘又把永福寺中遇見春梅告訴一遍。
不一時斟上酒來。
衆人坐下正飲酒,隻見樓下香車繡毂往來,人煙喧雜。
月娘衆人骊着高阜,把眼觀看,隻見人山人海圍着,都看教師走馬耍解。
原來是本縣知縣相公兒子李衙内,名喚李拱璧,
】年約三十餘歲,見為國子上舍,一生風流博浪,懶習詩書,專好鷹犬走馬,打球蹴踘,常在三瓦兩巷中走,人稱他為“李棍子”。
那日穿着一弄兒輕羅軟滑衣裳,頭戴金頂纏棕小帽,腳踏乾黃靴,同廊吏何不韋帶領二三十好漢,拿彈弓、吹筒、球棒在于杏花村大酒樓下,看教師李貴走馬賣解,豎肩樁、隔肚帶,輪槍舞棒,做各樣技藝頑耍,引了許多男女圍着烘笑。
那李貴诨名為山東夜叉,
】頭帶萬字巾,身穿紫窄衫,銷金裹肚,坐下銀鬃馬,手執朱紅杆明槍,背插招風令字旗,在街心扳鞍上馬,往來賣弄手段。
這李衙内正看處,忽擡頭看見一簇婦人在高阜處飲酒,内中一個長挑身材婦人,不覺心搖目蕩,觀之不足,看之有餘,
】口中不言,心内暗道:“不知是誰家婦女,有男子漢沒有?”一面叫過手下答應的小張閑架兒來,
】悄悄分付:“你去那高坡上,打聽那三個穿白的婦人是誰家的。
訪得的實,告我知道。
”那小張閑應諾,雲飛跑去。
不多時,走到跟前附耳低言回報說:“如此這般,是縣門前西門慶家妻小。
一個年老的姓吳,是他妗子;一個五短身材,是他大娘子吳月娘;那個長挑身材,有白麻子的,是第三個娘子,姓孟,名玉樓;如今都守寡在家。
”這李衙内聽了,獨看上孟玉樓,重賞小張閑,不在話下。
吳月娘和大舅衆人觀看了半日,見日色銜山,令玳安收拾了食盒,上轎騎驢一徑回家。
有詩為證:柳底花陰壓路塵,一回遊賞一回新。
有緣千裡來相會,無緣對面不相親。
這裡月娘衆人回家不題。
卻說那日,孫雪娥與西門大姐在家,午後時分無事,都出大門首站立。
也是天假其便,不想一個搖驚閨的過來。
那時賣脂粉、花翠生活,磨鏡子,都搖驚閨。
大姐說:“我鏡子昏了。
”使平安兒:“叫住那人,與我磨鏡子。
”那人放下擔兒,說道:“我不會磨鏡子,我隻賣些金銀生活,首飾花翠。
”站立在門前,隻顧眼上眼下看着雪娥。
雪娥便道:“那漢子,你不會磨鏡子,去罷,隻顧看我怎的!”那人說:“雪姑娘,大姑娘,不認的我了?”
】大姐道:“眼熟,急忙想不起來。
”那人道:“我是爹手裡出去的來旺兒。
”雪娥便道:“你這幾年在那裡來?出落得恁胖了。
”來旺兒道:“我離了爹門,到原籍徐州,家裡閑着沒營生,投跟了老爹上京來做官。
不想到半路裡,他老爺兒死了,丁憂家去了。
我便投在城内顧銀鋪,學會了此銀行手藝,各樣生活。
這兩日行市遲,顧銀鋪教我挑副擔兒,出來街上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