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之八 凤鸾飞

首頁
    子蹤迹,其實不知。

    今聞恩诏,自當出頭。

    ”賀公道:“你今且随我進京,一路尋訪公子去。

    ”于是攜着調鶴,登舟而行。

     将近長安,恰好一陽一城也應诏赴京,兩舟相遇。

    一陽一公過船來拜望賀公,并看視祝公子。

    叙禮方畢,即歡然執着調鶴的手說道:“九苞賢侄,别後無恙。

    ”賀公道:“這個還不是祝公子。

    ”一陽一公道:“祝年侄曾到過寒舍兩次,這明明就是他,怎說不是?”調鶴乃把前後假扮的事細細說了。

    一陽一公驚疑道:“你既是調鶴,如何我船裡現有個調鶴,他也說是祝家舊仆,難道你家有兩個調鶴?”便教人到自己船中喚那調鶴來。

    不一時,那假調鶴青衣小帽走過船來,這裡俨然巾服的真調鶴見了,慌忙跪下道:“主人别來無恙。

    ”賀公大喜道:“原來賢婿就在一陽一年翁處。

    ”一陽一公大驚道:“如何你倒是祝公子,一向怎不說明?”祝生道:“ 恐耳目衆多,不敢洩漏。

    ”一陽一公道:“今既聞恩诏,如何還不說明?”祝生道:“調鶴義弟既為我代竄遠方,自當代受官職。

    若流竄則彼代之,官職則自我受之,何以風天下義士?所以權且隐諱,待到京見過家君,或者改名應試,未為不可。

    ”一陽一公稱歎道:“主情仆誼,可謂兼至矣。

    ”賀公道:“今調鶴義不受官,要等到賢婿來自受,賢婿可便受了罷。

    ”祝生道:“小婿亦未敢受。

    ”賀公道:“這卻為何?”祝生道:“小婿不自往嶺南,事屢欺诳,還求嶽父與一陽一年伯将實情奏聞朝廷,倘蒙寬宥,小婿願應科目,不願受此官。

    ”賀公、一陽一公都道:“這個自當保奏。

    ”便就舟中草下連名本章,遣人星夜先赴京師奏進。

     祝生當下換了巾服,竟與調鶴叙兄弟之禮。

    到得京中,祝生同着調鶴拜見父親祝聖德,說知仔細。

    祝公十公稱歎,即認調鶴為義子,教他也姓了祝。

    恰好天子見了賀公、一陽一公的本章,降旨祝調鶴忠義可嘉,即授雲州刺史;祝鳳舉既有志應科目,着赴便殿候朕面試,如果有才,不次擢用。

    次日,憲宗駕禦龍德殿,祝生進殿朝拜。

    憲宗見他一表人物,先自歡喜。

    祝生奏請命題面試,憲宗想起前日衆侍臣應制題落梅詩。

    無有佳者,倒是宓妃所作甚好,因仍将落梅為題,命賦七言一律,又限以宓妃原韻“芳”“香”“霜”“腸”四字,祝生想道:“我前日題和鸾箫小姐的落梅詩正是此韻,今日恰好合着。

    ”當下更不再做,即将前日詩句錄呈禦覽。

    憲宗看了,大加稱賞道:“詩句清新,更多寓意,真佳作也。

    翰苑諸臣當無出卿右者。

    ”遂特賜祝鳳舉狀元及第。

    正是: 一詩兩用,婚宦雙成。

     司農快婿,天子門生。

     看官聽說:前日宓妃抄着鸾箫的詩,恰好以寒梅自比,以紅杏比新寵,而‘天寶當年’‘江妃此日’ 之句,更巧合宓妃身上,故遂感動天子。

    今祝生自抄自己的詩,其詩中‘羞随紅杏’‘沖寒墜粉’等語,恰像比況那不附權貴、直言獲罪諸臣,至于“二月飛霜”之句,又像自比含冤遠竄的意思,故亦能使天子動容稱歎,這都是暗合道妙。

    當日憲宗退入後宮,将祝生的詩付與宓妃觀看,說道:“此詩寓意甚佳。

    ”宓妃看到末二句,從容奏道:“即此末二語,亦有寓意。

    ”憲宗道:“其意雲何?”宓妃道:“前賀朝康之女在臣妾宮中時,曾說與祝鳳舉有婚姻之約。

    今鳳舉“夢憶南枝”之詠,亦追歎昔日賀女入宮,婚約幾成夢幻耳。

    ”憲宗聞奏,點頭道:“原來如此。

    ”便傳旨欽賜狀元祝鳳舉與大司農賀朝康女鸾箫擇吉完婚,即給與封诰。

     祝生受了恩命,親到賀家拜請吉期。

    賀公出來接見,相對之際,忽忽不樂。

    原來賀公前遣家人往雲州嶽家迎接鸾箫,不知嶽家已移居馬邑,家人到雲州城中尋問不出,隻得回來禀複,此時賀公還出使嶺南未歸。

    今歸來後,知女兒無處尋覓,故此十分愁悶。

    當下祝生見他不樂,怪問其故,賀公道:“其實大小女鸾箫不曾入宮,前入宮的是二小女。

    今大小女卻沒處尋覓,所以煩惱。

    ”祝生道:“向來不聞有兩位表妹。

    ”賀公含糊應道:“原有兩個小女。

    ”祝生道:“大表妹向在何處,今卻尋不見?”賀公道:“向避在奶公嶽銀匠家,今嶽家不知移居何處,故急切難尋。

    ”祝生猛省道:“我住一陽一年伯府中時,曾到嶽銀匠家去,窺見霓裳,原來小姐在彼,所以霓裳也随着在那裡。

    ”因即對賀公道:“小婿倒曉得那嶽銀匠現在馬邑縣,租着一陽一年伯的房屋居住。

    ”賀公聽了大喜,便差人星夜到馬邑去迎接。

    又私對祝生道:“奉旨完婚的是二小女,從前納聘的卻是大小女,今兩個小女合該都歸賢婿。

    若論長幼之次,仍當以大小女為先。

    一候大小女接到,便一齊送過來成親便了。

    ”祝生歡喜稱謝。

    回見父親,具言其事,祝公亦大喜。

     卻說賀家仆人來到馬邑,尋着了嶽家。

    原來嶽老夫婦一聞恩诏之後,便要将鸾箫送還賀府。

    不想嶽老忽然患病,不能行動,所以遲遲。

    今病體既痊,正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