者生前用過的暖腳套還擺在那裡,正等着杜·洛瓦來享用。
杜·洛瓦在桌前坐下後,随手拿起一支象牙蘸水筆。
筆杆上,死者生前咬過的斑斑痕迹,清晰可見。
瑪德萊娜點上一支煙,靠在壁爐上,把她聽到的消息談了談,接着又說了說她的想法和她所考慮的文章梗概。
杜·洛瓦一邊仔細聽着,一邊不時在紙上匆匆寫下幾個字。
瑪德萊娜說完後,他提了些不同的看法,然後又回到所談問題上,大大作了一番發揮。
經他這樣一改,他此刻所談的,已經不是什麼文章的梗概,而是要掀起一場倒閣運動。
這篇檄文不過是個引子。
她妻子已放下手中的香煙,不覺興趣大增。
杜洛瓦一番話使她茅塞頓開,對問題看得更深、更遠了。
因此她不時點頭道:“對……對……很好……太好了……
這才顯出文章的分量……”
杜·洛瓦說完後,她催促道:
“現在快動筆吧。
”
然而一旦攤開稿紙,杜·洛瓦又不知從何落筆了,這是他一貫的毛病。
他苦苦地思索了起來。
瑪德萊娜于是走過來,輕輕地伏在他肩上,在他耳邊,低聲一句句地向他口授。
雖然如此,她仍不時停下來,顯出一番把握不定的樣子,問道:
“你是這個意思嗎?”
“是的,就是這個意思,”杜·洛瓦每次總這樣答道。
瑪德萊娜出語辛辣而又尖刻,正是女流之輩所特有的,現在正可用來對現任政府首腦大張撻伐。
她不僅對這位政府首腦所推行的政策大加嘲諷,而且對其長相盡情奚落。
文章寫得潇灑自如,意趣橫生,使人讀了不禁開懷大笑,同時對其觀察之敏銳也深為折服。
猶有甚者,杜·洛瓦還不時地加上幾句,使文章的鋒芒所向顯得更加咄咄逼人。
此外,别有用心地含沙射影,更是他的拿手好戲。
這是他在撰寫本地新聞時磨練出來的。
每當他覺得瑪德萊娜提供的依據不太可靠,易于弄巧成拙時,他總有辦法把文章寫得撲朔迷離,使讀者不由得不信,從而比直接說出更具分量。
文章寫好後,杜·洛瓦以抑揚頓挫的腔調,大聲讀了一遍。
夫妻倆一緻認為寫得無懈可擊,好像互相敞開了心扉似的,帶着分外的欣喜和驚奇相視而笑。
他們目不轉睛地盯着對方,彼此間因深深的傾慕和柔情依依而興奮不已,從心靈到軀體不禁春情萌動,最後不約而同地一下子投入對方的懷抱。
“咱們現在去睡吧,”杜·洛瓦拿起桌上的燈,目光灼灼。
“您既然掌燈引路,請不妨先行一步,我的主人,”瑪德萊娜回道。
兩人于是一前一後往卧房走去。
妻子在後面一邊走着,一邊還為了讓他快走,而不停地用指尖在丈夫的脖頸處輕輕地撓着,因為杜·洛瓦最怕别人給他搔癢。
文章以喬治·杜·洛瓦·德·康泰爾的署名發表後,引起很大轟動。
衆議院一片嘩然。
瓦爾特老頭對杜·洛瓦大大誇獎了一番,決定《法蘭西生活報》的政治欄目,從此由他負責,社會新聞欄則仍由布瓦勒納負責。
該報随後對負責國家日常事務的内閣,展開了一系列巧妙而又猛烈的抨擊。
有關文章都寫得别具匠心,且例舉了大量事實,時而挖苦諷刺,取笑逗樂,時而筆鋒犀利,炮火連連。
如此接二連三,打得既準又狠,使人驚訝不已。
大段大段地轉載《法蘭西生活報》的文章,一時成為其他報刊的時髦之舉。
官場人士紛紛打聽,可否對這未曾謀面的兇狠家夥許以高官厚祿,從而使之偃旗息鼓。
杜·洛瓦因而在政界名噪一時。
人們一見到他,便是一番熱烈的握手,頭上的帽子舉得老高,其聲望之與日俱增,由此可見一斑。
不過相形之下,他妻子主意之多,消息之靈和交遊之廣,更使他暗暗稱奇。
他每天不論什麼時候回到家中,總可見到客廳裡坐着一位客人,不是參議員或衆議員,便是政府官員或軍中将領。
他們待瑪德萊娜一如多年知交,神态自然而又親切。
她是在哪兒同這些人認識的呢?她自己說是在社交界。
可是他們對她如此信任和青睐,她又是怎樣得到的呢?他始終弄不明白。
“她這個人完全可以做個呱呱叫的外交家,”杜·洛瓦心想。
晚上回來過了吃飯時間,在她是常有的事。
每當此時,她總是氣喘籲籲,面色通紅,激動不已。
往往面紗尚未摘去,便連忙開口道:
“我今天可給你帶來了一份‘美味佳肴’。
你想,司法部長剛剛任命的兩位法官,曾是混合委員會成員。
咱們這次可要給他一點厲害,讓他永遠也忘不了。
”
他們果然立即寫了一篇文章,把這位部長罵得狗血噴頭。
第二天,又是一篇。
第三天,還寫了一篇。
每星期二都要在德·沃德雷克伯爵于頭天來過之後,到泉水街瑪德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