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文昌帝君阴骘文广义节录卷下

首頁
    五千年後,人壽二十歲時,疾疫災起,死亡積野,過七月零七日,其災方熄。

    此時尚無甘蔗糖鹽之類,而況參苓桂附乎。

     《婆沙論》雲:若以一阿梨勒果(不必專用此果,特偶舉之耳),奉施病僧,于當來世中,決不遇疾疫災。

     疾苦之生,非生于生之日,必有所由生。

    《大方廣總持經》雲:以惡眼視發菩提心人,故得無眼報。

    以惡口謗發菩提心人,故得無舌報。

    《梁忏》雲:為人喑啞,謗毀人故。

    為人短小,輕蔑人故。

    為人醜黑,遮佛光明故。

    身生惡瘡,鞭撻衆生故。

    《法華經》雲:水腫幹痟〖痟(xiāo),酸痛〗,疥癞癰疽,如是等病,此人夙生,謗斯經故,獲罪如是。

    可知有一種病,必有一種緻病之由。

    施舍藥材,救于已病之後。

    勸其不造惡業,救于未病之先。

    一是聽訟猶人,一是使民無訟。

    〖《論語顔淵篇》:“子曰:聽訟,吾猶人也,必也使無訟乎。

    ”〗并行不悖,可也。

     下附征事(二則) 多劫無病(《付法藏經》) 薄拘羅尊者,于毗婆屍佛出世時(此過去莊嚴劫中第九百九十八尊佛),本一貧人。

    見一比丘患頭痛,發至誠心,以一阿梨勒果施之,其病頓愈。

    由是九十一劫以來(即人壽一增一減之小劫),在天上人中,常無病苦。

     [按]在俗之人,當年老疾病時,尚有妻孥奉養。

    獨有僧尼卧病,則所求阙絕,舉目無親,最為凄慘。

    所以經言供養病僧,其福最大也。

     瘡發人言(出《漢書》及《水忏緣起》) 漢景帝時,七國驕恣,吳王且有反謀。

    晁錯慮其為變,勸帝稍削其地。

    七國聞之,遂反。

    帝憂懼,方議征讨,而吳相袁盎,與錯有隙,乘機勸帝誅錯,遂腰斬之于東市。

    仆射鄧公,上書訟冤,帝始大悔,然已無及。

    至唐懿宗朝,有悟達國師者,未顯之日,與一僧邂逅于京師。

    其僧有惡疾,衆共惡之,而悟達禮遇有加,略無厭色。

    後分袂(mèi)〖道别〗時,僧感其意,乃囑曰:“子後有難,可往西蜀彭州茶隴山相尋,其山有二松為志。

    ”悟達居長安,德望日著,懿宗禮為國師,賜沉香座,恩寵日隆。

    忽生人面瘡于膝,眉目口齒畢備,飲啖無異于人,痛苦萬狀,良醫莫識。

    忽思及病僧語,徑往茶隴山。

    到已薄暮,四顧彷徨,遙望煙雲間有二松,遂趨之。

    見僧果在,告以所苦。

    僧曰:“無傷也,岩下有泉,翌旦濯之,當即愈耳。

    ”黎明,童子引至泉所。

    方掬水間,瘡即大呼曰:“未可洗,我尚有宿因欲說。

    師博及古今,曾讀《西漢書》所載袁盎殺晁錯事乎?”師曰:“曾讀。

    ”瘡曰:“師即袁盎,我即晁錯。

    腰斬東市,其冤何如?吾累世求報,而公十世為高僧,精嚴戒律,欲報無由。

    今受人主寵遇,利名心起,于德有虧,故能相報。

    既蒙迦諾迦尊者,洗我以三昧水,不複與汝為怨矣。

    ”悟達聞而凜然,即握水洗之,其痛徹骨,絕而複蘇,瘡因平複。

    今相傳《水忏》三卷,乃師瘡愈後,所述為忏法也。

     [按]迦諾迦者,世尊弟子羅漢也。

    國師相與時,但見為病僧耳,烏知其為異人哉!迦諾迦之号,反因瘡所言而知之。

    此種業報,夫豈世間之藥所可療治乎? 謹将大醫王,澤及後世之藥,錄出各種神方于後: △預絕惡瘡瘋癞神方:居官不妄笞人,不鞭撻奴婢,不毆撲異類,不以穢手觸經書,布施膏藥,不鄙厭身生惡瘡者。

     △預絕盲聾喑啞神方:不欺盲聾喑啞人,流通佛語,施香燈油,不視淫殺之事,不窺人于隐密,不以惡眼視父母、師長、僧尼,明目之人不習蔔筮以妨瞽者之業,不遮閉禽獸之目,不聽妻妾之谮以疏父母,不聽信邪說,不竊聽人隐亵事,不信人死斷滅無有應報,不謗三寶,不竊議君親師長,不以利口颠倒是非。

     △預絕虛痨怯弱神方:事親服勞不倦,禮拜三寶,周給病僧,能代病者之勞,不盡奴婢及下賤人力,能節耕牛乘馬之力。

     △預絕短命夭折神方:孝養父母,戒殺放生,不畜豬羊雞凫〖凫(fú),野鴨〗等物,不造殺生器皿,勸屠人、庖人、打鳥人等改業,印施戒殺放生因果善書,醫道不精不敢應世。

     △預絕妻子離散神方:不毀鳥巢,不掘獸穴,不捕蟋蟀。

     △預絕牢獄閉系神方:不輕訟,不籠閉鳥獸,不畜蟋蟀,不造刑具,不造豬欄、鳥籠及關閉蟲魚之物。

     △預絕貧窮苦楚神方:養親不敢計所費,齋供僧尼,周恤親黨,布施貧窮,貧人不與計利,不拒假貸〖借貸〗,不取非分财物。

     △預絕容貌醜陋神方:事親有婉容,和顔奉尊長,塑畫佛像,修補佛像,施香燈油,勸人息訟,謙恭接物,不以暴怒淩人,不鄙笑六根不具之人。

     △預絕愚癡邪見神方:尊信三寶,敬惜字紙,崇重師傅,受持讀誦大乘經典,親近有德高僧,發明三世因果之說,删削謗佛之書,誨人不倦,不輕鄙無智之人。

     以上各項,俱兼自作、教他作及贊歎随喜作。

     “施茶水以解渴煩” [發明]人知饑足以喪身,不知渴亦足以緻病。

    少壯者猶可,而在年高者猶甚。

    無疾者猶可,而在多病者猶甚。

    地近者猶可,而在長途者猶甚。

    和煦時猶可,而在大寒大暑猶甚。

    古人雲:“勿以善小而不為。

    ”施茶必居其一矣。

     下附征事(兩則) 施水福報(《百緣經》) 舍衛城中,有一長者,财寶無量。

    婦生一子,端正殊妙,不飲母乳,齒間自然有八功德水,以用資養。

    年長出家,名耶奢密多,成阿羅漢。

    比丘問其宿緣,佛言:“迦葉佛時,有一長者,出家入道,不能精勤,又複重病。

    醫教之食酥,夜間藥發熱渴,求水不得,趨至河濱,河水複竭,備經艱苦。

    明旦語師,師言:‘汝遭此苦,狀似餓鬼,汝今可取我瓶中水去。

    ’比丘如命而往,瓶中水亦竭。

    心大憂懼,自謂必堕餓鬼。

    因見迦葉佛,至心忏悔。

    佛言:‘汝今可于衆僧之中,行好淨水,可得脫此餓鬼之身。

    ’聞已歡喜,便于僧中常給淨水,經二萬年,即便命終(迦葉佛時,此間人壽二萬歲)。

    故在所生處,齒間常有清淨八功德水。

    今複遇我,出家得道。

    ” [按]餓鬼道中,積劫不聞水漿之名。

    非無水也,身雖生于河濱,而其不聞者如故也。

    不遇迦葉如來,安能轉禍為福耶? 以水賣貧(《賢愚因緣經》) 阿槃提國,有一長者,赀财甚富。

    家有賤婢,衣不蔽形,食鮮充口,時被鞭撻,求死不得。

    一日持瓶,詣河取水,舉聲大哭。

    佛弟子迦旃延,憐而告曰:“汝若厭貧,何不賣之?”老婢答言:“誰買貧者?”迦旃延曰:“貧實可賣。

    ”婢問:“賣貧若何?”曰:“汝欲賣貧,當一一信受吾語。

    可先洗瓶,以瓶水布施于僧。

    ”婢言:“瓶是主人之物,如何可施?”師曰:“瓶雖非汝物,瓶中之水,汝獨無分耶?”婢意開悟,乃持瓶施水。

    師親自受水,授以三歸五戒,複教以念佛。

    是夜,老婢遂命終于主人室内。

    明日主人見之,怒甚,投屍寒林。

    其神生于忉利天宮,遙見故身,遂與天中眷屬,散華其上。

     [按]既知布施可以賣貧,即知禮佛可以賣賤,放生可以賣短命,參學可以賣愚癡矣。

    有智之人,一聞便當千悟,安在世間之逆境,不可一一賣之乎? “或買物而放生” [發明]王法之治罪人也,不能加于殺戮之外。

    父母之愛子女也,不能加于生全之外。

    可知天下之最惡者,唯殺生;而天下之最善者,唯放生矣。

    夫禽獸與人,形體雖異,而知覺實同。

    觀彼被執之時,驚走哀鳴,逾垣登屋。

    與吾人類,當王難捕戮之時,父母彷徨莫措,妻孥投死無門,異乎不異?觀彼臨刑之際,割一雞,則衆雞驚啼;屠一豕,則群豕不食。

    與吾人類當劫掠屠城之際,親見父母傷殘,目擊妻孥支解,異乎不異?觀彼宰割之候,或五髒已刳,而口猶吐氣;或咽喉既斷,而眼未朦胧。

    與吾人類當臨欲命終之候,痛苦欠伸,點頭熟視,異乎不異?于此忍心殺之,其恨何如?于此買而放之,其感又何如? 放生不可有常期,恐人因吾買放,反緻購求物類也。

    放生不當有常所,恐人伺吾放後,旋複盜取也。

    放生不必拘常物,不論物命大小,悉宜救濟也。

     吾昆放生會,唯清涼庵最善。

    由其創始之時,善友先捐百金,貯之典鋪,每月收其息以放生。

    而于會期四五日前,又各分小單于與社之友,屆期零星攢湊,并不獨藉乎典息。

    此所以久行而不替也。

    舉會之日,各誦《華嚴經》五卷,香燭薪水之資,三人為之均任,尤屬衆擎易舉。

    他處可以為法。

     下附征事(六則) 放豚放兒(《法苑珠林》) 晉杜永平,梓潼涪人也,家巨富。

    有子十歲,名天保,甚愛念之,太元三年暴亡。

    未幾,家中母豬生五子,一最肥,将殺以饋官禮。

    有一比丘,忽謂杜曰:“此豚,是君兒也,何相去百餘日,而遂忘耶?”言訖,但聞香氣累日。

    遂放此豚,憐而養之。

     [按]佛言:有生之屬,或多宿世父母六親。

    儒者不察,以為何忍作此種想。

    獨不念作此種想,猶且不忍,豈其殺之而食,反可忍耶?一言以蔽之,曰:弗思耳。

     賣豬賣子(《冥報記》) 隋大業八年,宜州皇甫遷,曾竊母錢六十文,母索錢不得,舉家盡遭鞭撻。

    明年遷亡,托胎其家豬腹中,豬稍長,賣于遠村社主家,得錢六百文。

    是夜,其妻方睡,即夢豬雲:“吾是汝夫,為取母錢六十,累合家拷打,罰為豬,不意被汝賣去,幸速贖我,稍遲,則被宰矣。

    ”妻覺,猶不甚信,少頃睡去,複夢如初,其情轉迫。

    乃披衣叩姑門,而姑坐起已久,各述所夢而同。

    時已半夜,而社主尚遠三十裡。

    其母恐不肯贖,乃以錢一千二百文,命長男并遷之子同往。

    社主因社期已迫,堅拒不允。

    乘夜仰有勢力者強贖之,社主乃放豬歸。

    道經曠野,兄語豬雲:“審是吾弟,可先行。

    ”豬即先行到家。

    其後鄰裡共為嘲笑,子女恥之,乃私告曰:“吾父如此,累兒女何以見人?父向與徐某甚厚,盍往其家,吾等送食可也。

    ”豬聞之,涕淚交流,搖尾竟往徐家,相去四十裡。

    大業十一年,豬遂死于其處。

     [按]改頭換面,一家俱不識矣,所以六親畢竟是空。

     救羊救女(《法苑珠林》) 唐長安風俗,每過元日,遞相設宴。

    有筆賈趙大,次當設席。

    其日賓至,見其碓上有汲水繩縛一童女,年可十三四,身穿青裙白衫,泣告客曰:“吾乃主人女也,往年盜父母百錢,欲買脂粉,未及而死。

    其錢現在廚房西北隅壁孔内,今罰我為羊。

    ”言訖,客谛視之,乃一青羊而白頭者也,驚告主人。

    主人問其形貌,宛如亡女,死二年矣。

    急索廚中,錢猶在焉。

    于是送羊于僧舍,而合門齋戒。

     [按]錢猶具在,而苦報已償,不幾枉自受罪乎?“萬般将不去,唯有業随身”,尤信。

     鞭馬鞭親(《冥報拾遺》) 唐并州文水縣李信,為隆政府衛士。

    顯慶某年冬,乘赤骥馬,并帶骥駒一匹,随例往朔州赴蕃。

    時風雪嚴凝,行十餘裡,馬不能進。

    信鞭之數十,馬遂作人語,謂信曰:“我是汝母,為生前背汝父,将石餘米付幼女,故今獲報。

    此駒即汝妹也,亦為償債耳。

    ”信聞之,不勝悲泣,乃躬負鞍辔(pèi),告之曰:“信是我母,當自行歸家。

    ”馬遂前行至家。

    信兄弟乃别作廠室養飼,有同事母,常為其齋僧禮忏,合門精進修持。

    時工部侍郎溫無隐、岐州司法張金停,俱以丁艱〖為父母服喪〗在家,聞而駭異,就家詢之,見馬猶在雲。

     [按]财物之可通融者,無如夫妻子女,乃猶毫不假借如此。

    然則世之偏憎偏愛,而私為厚薄者,可為寒心。

     曹翰宿因(《現果随錄》) 蘇州劉玉受,諱錫元,萬曆壬子秋,為貴州房考官,道經湖廣,夢一長面偉人告曰:“吾宋将曹翰也,前在唐朝為商,偶過一寺,見法師講經,發心設齋一供,随複聽經半日。

    以此善因,世為小吏,從不失官。

    至宋為偏将軍,即曹翰也,攻江州不下,怒屠其城,因此殺業,世世為豬,以償所殺。

    往歲,曾為豬于君之佃戶家,蒙君憐而活之。

    今君泊舟之所,即我将來被殺處。

    明日第一受宰者,即我也。

    有緣相遇,幸垂哀救。

    ”劉驚覺,窺泊舟之所,果屠門也。

    頃之,擡出一豬,呼聲動地,劉遂贖之。

     [按]此豬放之阊門放生堂中,呼曹翰即應,萬人目擊。

     救物同登(《廣慈編》) 會稽陶石梁,與張芝亭,過大善寺,放膳魚數萬。

    其秋陶夢神曰:“汝未該中,因放生,早一科。

    ”榜發而驗。

    因曰:“事賴芝亭贊成,奈何功獨歸吾?”數日,南京錄至,張亦中式。

     [按]明末,蜀士有劉道貞者,曾作戒殺文勸世。

    辛酉七月,其友夢至文昌殿,帝君揭一紙示之曰:“此劉生戒殺文也,今科中矣。

    ”寤而語劉,不信。

    榜發,果如其言。

    然則欲向青雲路者,可以知所适從矣。

     “或持齋而戒殺” [發明]勸人戒殺,猶或相信。

    若言持齋,未有不以為迂矣。

    不知天下唯其有食肉之人,所以有殺生之人。

    亦唯其有殺生之人,所以有食肉之人。

    二者相為勾引。

    世人隻緣習見習聞,所以不知不覺。

    假令每日天将曉時,各得神通天眼,親見無量無邊屠戶,手執利刀,将一切豬羊牛犬,捆縛在地,加以極刑。

    爾時一切物類,大聲疾呼,魂飛魄戰,号天而天不賜梯,掉地而地不借孔。

    瞬息之間,尖刀盡斷其喉。

    瞬息之間,尖刀盡入其腹。

    瞬息之間,熱血盡從刀縫噴出。

    瞬息之間,沸湯盡從刀縫注入。

    由是注目則如熱釘烙眼,注背則如沸鐵澆身,注舌則如烊銅灌口,注腹則如滾錫纏腰。

    此時一切物類,因痛極而緊閉其目,因痛極而漸低其聲,因痛極而百骸俱為伸縮,因痛極而五髒盡若牽抽。

    俄而閻浮世界,幾萬萬生靈,頭足異處,骨肉星羅。

    積其屍,可以過高山之頂。

    收其血,可以赤江水之流。

    覽其狀,慘于城郭之新屠。

    聽其聲,迅于雷霆之震烈。

    如是所造無量兇惡,其端皆為吾等食肉所緻。

    然則食肉之招報,亦不小矣!萬一此種物類,宿世曾為吾之六親,将若之何?曾為吾之眷屬,将若之何?不然,未來世中,或為吾之六親眷屬,将若之何?更不然,吾之他生後世,同于此種物類,或吾六親眷屬之他生後世,同于此種物類,又若之何?諺雲:“一日持齋,天下殺生無我分。

    ”若一日不持齋,則天下殺生有我分矣,可不懼哉? 據經典所雲,将來過六千年後,人壽十歲時,有刀兵災至。

    一切衆生,自相殺害,地所生草,利如鋒刃,觸之即死。

    過七日七夜,其患方除。

    佛言:從饑馑、刀兵死者,皆入惡道。

    從疾疫死者,多生天上。

    何以故?以有疾病時,但相慰問,無有毒害屠殺,及相争相奪之心故。

    《婆沙論》雲:若一日一夜持不殺戒,當于來世中,決不遇刀兵災。

     下附征事(九則) 怨親颠倒(《法句喻經》) 舍衛國有婆羅門,富而悭貪,每逢食時,堅閉其戶。

    一日烹雞作馔,夫婦同食,中間夾坐一小兒,數取雞肉納小兒口中。

    佛知此人,夙福應度,乃化作沙門,現其人前。

    婆羅門見而怒曰:“道人無恥,何為至此?”沙門曰:“卿自愚癡,殺父娶母,供養怨家,如何反謂道人無恥?”婆羅門問故,沙門曰:“案上雞者,是卿前世之父,以悭貪故,常堕雞中。

    此小兒者,往作羅刹,宿生常被其害,以卿夙業未盡,又欲來相害耳。

    今此妻者,乃卿前世之母,以恩愛深固,還作汝妻。

    此種輪轉,愚人不知,惟有道人,了了皆見。

    ”佛于是即現威神,令識宿命。

    婆羅門忏悔受戒,佛為說法,得須陀洹道。

     [按]都提之父,作狗于其子之家,盜取盤中食(詳《中阿含經》)。

    旃檀之父,乞丐至于子之門,被阍人毆折一臂(詳《經律異相》)。

    世間極駭異之事,正世間極平常之事。

    所以一切有命之物,概不可殺。

     餓狗示報(《冥祥記》) 劉宋沙門竺慧,新野人,住江陵四層寺,永初二年卒,弟子為設七日齋供。

    圓滿之夕,有僧道賢,見慧在房前,衣服不異平時,謂賢曰:“君猶不能斷食肉乎?吾正坐食肉〖坐,因某事而獲罪〗,生于餓狗地獄。

    ”道賢懼,未及答。

    慧複言:“君若不信,試看我背後。

    ”乃回背示賢。

    見三黃狗,形半似驢,眼光如炬,有齧慧之狀。

    賢驚呼,其形遂滅。

     [按]在俗之人,尚當堅持齋戒,況号為衲子,而猶如是乎?其得現形以垂炯戒者,未始非七日齋供之力也。

     一錢薦帝(《隋唐紀事》) 周武帝,好食雞卵。

    時有名拔虎者,為監膳儀司,有寵。

    至隋文帝時,猶為監膳。

    開皇八年,暴死,因胸前暖,未即殓。

    過三日,忽蘇雲:“吾欲面至尊,為武帝傳說。

    ”文帝知之,即召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