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糞。
業緣将盡,離越弟子遙見其師在罽賓獄中,即來告王。
王令獄中有僧,聽出。
離越聞之,須發自落,踴身虛空,作十八變。
王大慚謝。
離越自言:“我于往昔,亦曾失牛,誣謗羅漢,一日一夜。
故堕三途,受苦無量。
餘殃未盡,今得羅漢,猶被誣謗。
”
[按]羅漢已斷後有,猶不免有餘報者,以其尚有怨對在也。
然須知羅漢所受業果,與世人所受業果,固是懸絕。
譬之諸天共器,食判精粗。
三獸同河,渡分深淺。
未可以一概論也。
绮語華報(沈永思說)
宜興潘書升,諱宗洛,康熙甲子年秋,夢至關帝殿。
适在散卷,唱首名人到,随即踢下。
第二名,乃即己也。
唱第三、第五名,俱不到。
又見壁上挂一黃榜,榜首之名,乃“為楫”二字,獨不見其姓。
俄而赤面者,提其首所戴盔,加于潘首。
覺而訝之,及榜發,潘果得元。
因遍訪名“為楫”者,既而知為婁縣之傅鹿野,特往拜之。
而傅素有文譽,主司果拟第一,首二場文,評閱甚佳,因失第三場卷,遂至擯棄。
蓋傅之為人,有口才,生平最多绮語,好揚人短,故得斯報。
揭曉後,主司甚愛其文,特請會面。
自後傅怏怏抱恨,不逾時,而以鼓脹暴亡。
〖華報,與正報密切相關而在其之前所受的業報,其程度一般比正報要輕。
〗
[按]文人口業,绮語獨多。
他人刺心之事,彼偏能以談笑出之。
在我之口頭愈快,則在彼之抱恨愈深。
每見慧業文人,往往貧窮徹骨,潦倒不堪,甚至反不如負販小民,得以稍安其衣食。
豈必盡屬生前之故乎?苟能立心仁厚,常以隐惡揚善為懷,則口四惡業,不期寡而自寡矣。
“不可口是心非”
[發明]口司出納。
食進于口,所以養其身。
言發于口,所以養其心。
心口相符,是非乃當。
不然,則詐僞叵測,純以機械用事〖機械,指巧詐〗,未邀有口之功,先蒙有口之過,負于口者實多矣。
口不能思,而心能思,口常受役于心。
故出僞言者,口也。
使之出僞言以欺人者,心也。
人于接物之時,不能表裡如一,其過不在口,而仍在心。
但使心地如青天白日,則口頭自不至覆雨翻雲。
君子但當反求其本而已矣!
下附征事(兩則)
咒詛酷報(《賢愚因緣經》)
佛世有微妙比丘尼,得阿羅漢果,與諸尼衆,自說往昔所造善惡果報。
曾于過去,為長者妻,其家巨富。
自無子息,妒妾生男,私自殺之。
其妾怨詈,乃自誓曰:“我若果殺爾子,使我夫為蛇螫;所生兒子,水漂狼啖;自食子肉,身現生埋;父母居家,失火而死。
”自此沒後,堕于地獄,受苦無量。
地獄罪畢,為梵志女,懷孕彌月,同夫至父母家。
中路欲産,宿于樹下,忽有毒蛇,螫殺其夫。
婦哭之悶,俟天初曉,手攜大兒,複抱小兒,涕泣進路。
适阻大河,無舟可渡,乃留大兒于此岸,先抱小者置于彼岸,複入水中來迎大兒。
兒見母來,赴水抱母,遂為漂去。
還取小兒,狼來齧去,血肉淋漓,不覺肝腸寸斷。
路逢一人,是其父母相識,告以所苦,且問父母平安否。
曰:“近日失火,一門盡死矣。
”後複适人,娠身欲産,夫飲酒回,正在分娩,無人啟戶。
夫破門入,擒婦毒毆,随煮小兒,逼令婦食。
婦畏夫故,強吞一口,痛入心肝。
因棄夫逃,止波羅奈國,息一樹下。
有新喪妻者,遂為夫婦,經于數日,夫忽命終。
時彼國法,若其生時,夫婦相愛,夫死必為殉葬,遂複生埋。
适有群賊,旋來開冢,因而得出。
婦自念言:“宿有何罪?數日之間,連遭奇禍。
”聞釋迦如來,在祇洹中,即往佛所,求哀出家。
由于過去施辟支佛食,發願修行,故于今世值佛,得成羅漢。
[按]慘哉!數日之間,連遭如此奇禍也。
快哉!遇佛出家,竟成羅漢也。
一則以口是心非,咒詛求直之故。
一則以施食發願,欲求出世之故。
故曰:禍福無不自己求者。
一目準誓(《宋鑒》)
宋欽宗北狩時,既成和議,顯仁皇後将還,帝挽手泣曰:“吾若南歸,得為太乙宮使,足矣,他無望也。
”後誓曰:“吾歸後不來迎汝者,當瞽吾目!”比至,高宗殊無迎複意,後怃然,不敢力言。
不久失明,廣募醫療,莫之能治。
後有道士入宮,将金針一撥,左目頓明。
後喜,請更治其右。
道士曰:“後以一目視、一目準誓可也。
”後竦然起謝,道士竟去。
[按]輕諾者,必遭人怨。
輕誓者,必受天誅。
顯仁後之不得踐言,非負約也,迫于勢耳。
向使痛哭流涕于高宗之前,上意必不可強,後亦可無負厥心矣。
不能出此,而第準之以一目,何嘗不原其情而罪之乎?
“剪礙道之荊榛,除當途之瓦石”
[發明]荊榛礙道,必觸人衣,剪之則利于行走。
瓦石當途,必傷人足,除之則便于步趨。
于此留神,則一舉足而不忘利濟可知。
況以明眸之人,而當白晝,其剪除之功猶小。
若暮夜昏黑,或兩目失明,則剪除之功猶大。
甚勿以其善小而不為也!
由剪除之心推之,則豪強當道,奸宄(guǐ)弄權,公門有把持官府之吏,村落有武斷鄉曲之人,必當排擊斥逐,不遺餘力可知。
由剪除之事廣之,則田間有礙路之深草,岸上有拂纖之小樹,水濱有未爛之木椿,河邊有壞舟之大石,港内有捕魚障蟹之簖簾,必宜多方設法,盡除其害可知。
荊榛瓦石,皆是眼前障礙,不能順利之物。
良由世人,心多障礙,不能予人以順利,以故生此濁惡世中,所見每多如此。
餘讀《起世因本經》,見金輪王出世時,海中自然現出寶階,能周行四大天下。
輪王沒後七日,寶階遂隐。
此輪王之福力使然也。
又見《大悲經》雲:如來行路時,能令大地高處自下,下處自高。
一切叢林坑坎,瓦石臭穢,自然掃除。
一切香花樹林,傾側向佛。
如來過後,辄複如舊。
可見一切境界,皆由心造。
今人生于荊榛瓦石中,惟恐人受荊榛瓦石之害,而能代為剪除。
直是種淨佛國土之因,豈特人天福報乎!
下附征事(兩則)
拔荊得金(《陰骘文注證》)
臨川民周士元,入山采茶,被荊棘鈎衣,向前跌踣〖踣(bó),跌倒〗,木刺入肉,流血不止。
因念同伴諸人,俱由此路,恐亦被傷,乃忍痛坐地,用力拔去荊條。
根下閃爍有光,視之,乃黃金一錠。
持歸作本販賣,三年之後,遂成富室。
[按]世間盡有毒草惡木,力能傷人害物者。
若遇見此,但當披去,不可栽培。
夢人贈桂(同前)
元周德,家貧好善。
遇途間穢滑之物,及磚瓦石片,有礙行路者,必掃除之。
見跛眇之人,必扶掖之。
種種善事,力行不倦。
後夢老人,折桂花一枝贈之曰:“賜汝貴子,以酬汝勞。
”後果生子,弱冠登第。
[按]不受瓦石之累,不知拔去之功。
猶記康熙四十七年,蘇郡大水,饑民載道。
有人販糙粞一船〖粞(xī),碎米〗,行至長洲沙河口,不知水中有大石,順風揚帆觸之。
其舟立破,粞沉河底,舟人俱入水中,時已隆冬,凍餒幾斃。
至第二日,方雇小舟,撈出水粞,僅存其半,而販粞兩人,皆破家矣。
乃知撈出河底礙舟之石,其功尤大。
“修數百年崎岖之路”
[發明]名之曰路,必有無數人往來。
路而崎岖,必有無數人不便于往來。
一日不修,則一日不便往來。
數百年不修,則數百年不便往來。
若今日能修,則自此以後,數千百年,日日便無數人往來。
就無數人中,于大風大雨,便其往來。
于重擔行李,便其往來。
于暮夜昏黑,便其往來。
隐然免無數老弱之驚惶,隐然省無數瞽人之跌撲。
厥功顧不巨耶?
崎岖之路,本就陸道而言。
若推廣其說,則川源之淤塞,溪澗之迂回,一應阻礙舟楫之處,即崎岖之路也。
其法在于因利乘便,設法疏通,使後人永享其惠,亦即修數百年崎岖之路矣。
下附征事(兩則)
七十裡塘(《昆山縣志》)
昆山至和塘,自縣治以西,達于婁門,凡七十裡。
通連湖蕩,皆積水泥塗,無陸地可行,甚為民患。
由晉唐以來,不果修築。
宋皇祐中,有人建議繪圖以獻,亦不果行。
至和二年,主簿邱與權,始陳五利,力請興作。
既而知縣錢公紀,複言之。
乃率役興工,始克成塘,遂以年号為名。
開通河港,凡五十有二,以洩橫沖之水。
上設橋梁,以便行人來往。
至今猶受其惠。
[按]所謂五利者:一曰便舟楫,二曰辟田野,三曰複租賦,四曰止盜賊,五曰禁奸商也。
夫以如是之大役,由于邑尉之創始,卒贻後世無窮之利。
然則留心民瘼者〖瘼(mò),疾苦〗,豈必專藉爵位之崇高哉?
熔錫灌閘(《清河家乘》)
昆山張虛江,諱憲臣,嘉靖間,為浙江甯紹台道。
方赴任,例送調和,及下馬飯銀,虛江概卻之。
居官一塵不染,嘗曰:“吾隻飲浙江一勺水,庶吾子孫亦得宦此。
”後其孫泰符,諱魯唯者,果為紹興知府。
時府城五六十裡外,有星宿閘,為一府水旱所關,乃朱買臣所築。
其地瀕海,有二十八洞,延袤三四裡,水勢最急,修補甚難。
一錢太守修後,日就坍毀。
屢築屢壞,民甚苦之。
張公相度形勢,以為築石非可永久,乃熔鉛錫以灌之,其橋石與閘鑄成一塊,約費巨萬,至今屹然不動,紹民乃以神祠之。
厥後泰符亦升甯紹台道,繼為方伯,累遷至七省總漕。
仕宦總不離浙,人以為虛江清正之報。
[按]虛江先生之父南麓,因其先世出方孝儒門下,避罪于長洲之唐浦,子孫業農,每以讀書為諱。
一日出外,見路傍遺一囊,挈之甚重,約有三四百金,不敢啟視,停舟岸下三日,見一人倉皇尋至,詢其的實而反之。
于是暮年生虛江,其母管夫人,懷孕十六月而生。
幼時過目成誦,冠弱即登嘉靖會魁,子孫科第不絕。
“造千萬人來往之橋”
[發明]地上有河港,劃斷南北東西,使行者望洋浩歎。
一旦濟之以橋梁,是猶絕處逢生,不舟而渡也。
謂建橋者,非大功勳事乎,豈止千萬人往來乎。
修造橋梁,是渡人于川澗。
布施作福,是渡人于貧窮。
改惡修善,是渡人于患難。
勤學好問,是渡人于愚癡。
修行學道,是渡人于生死。
内典稱六波羅蜜,即所謂六度之意也。
下附征事(四則)
海神示約(《萬安橋記》)
福建洛陽江,地形瀕海,舊設海渡渡人,每遇風波,溺死無算。
宋大中年間,有舟将覆,忽聞空中曰:“勿傷蔡學士!”已而風浪頓息,一舟無恙。
詢之,舟中無姓蔡者,止有一婦,厥夫姓蔡。
時婦方娠已數月矣,心竊自異,即發願雲:“若所生之子,果為學士,必造輿梁,以濟渡者。
”後生子,即忠定公襄,以狀元及第。
出守泉州時,母夫人猶在,促公創建此橋。
公念水深莫測,且潮汐頻至,何以興工?于是因循者年餘。
母夫人促之益力,公乃移文海神,遣一隸卒赍去。
其卒痛飲大醉,投書海中,酣卧海上,醒後視之,書已易封。
公啟視之,止一“醋”字,翰墨如新。
公恍然曰:“神其命我二十一日酉時興工乎!”至期,潮果退舍,泥沙擁積丈餘。
潮之不至者,連以八日,遂創建此橋。
其長三百六十丈,廣一十有五尺,共費金錢一千四百萬,因名之曰萬安橋。
[按]時董其事者,有盧實、王錫、許忠,及釋氏義波、宗善等,十有五人。
獨言蔡公者,因其為之倡也。
延齡裕後(《善餘堂筆乘》)
程夷伯,年二十九,一夕夢其父謂曰:“汝今年當死,可求覺海救之。
”夷伯醒而惘然。
一日遇見一蜀僧,善相術,叩其字,号覺海。
問及壽算,曰:“君年甚促,恐不能至明歲矣。
”夷伯固懇之。
乃覓水一杯,呵氣入其中,令夷伯飲。
且曰:“今夜若有吉夢,可即報我。
”是夜,夢至一官府。
左廊下所立男子女人,皆衣冠整肅,有喜悅狀。
右廊所立,皆枷鎖缧绁之人〖缧(léi)绁(xiè),捆綁犯人的繩索〗,哀号涕泗。
旁一人雲:“左廊是修建橋路人,右廊是毀壞橋路人。
若要福壽,自可擇取。
”夷伯遂發心修補橋梁道路,不遺餘力。
後複見覺海,曰:“壽已延矣。
”後夷伯年九十二,子孫五世昌盛。
[按]造橋與拆橋,明明兩種人。
善報與惡報,明明兩條路。
若說因果虛,必定遭奇禍。
建橋福果(昆邑共知)
昆山周季孚,富而好善,中年無子。
後遷至蘇郡,遇一異人告曰:“汝命數無子,必欲求之,當修造橋梁三百,便可得子。
”周曰:“吾無其力,奈何?”或曰:“橋不拘大小,亦不必創造,但能修補缺略,亦可湊足其數。
”周欣然從之,欲造者造,欲修者修,略無難色,恰滿三百之數,而周已六旬矣。
其後連舉三子,皆為名儒,其一則息關蔡先生之婿。
公之沒也,在康熙四十九年,時已八十有四。
[按]一橋既成,猶能濟人無數,況三百乎?宜其轉無後為有後。
命數不足以敵其福報也。
毀橋獲譴(金陵共傳)
江甯貢院前,為秦淮湖,素無橋梁,行人以舟為渡。
康熙甲辰,有巨商涉此渡,适乏渡錢,舟子逼勒之,商怒曰:“吾于此建橋甚易,豈靳一錢乎〖靳(jìn),吝惜〗?”舟子争論不已,哄然市人鹹集。
商即以二千金買木石。
其工匠,則一僧募焉。
僧乃露栖其處,以董其役,不勝勞瘁,逾年而後告成。
丙午秋闱〖鄉試〗,江甯府脫科,鹹歸咎于橋。
諸生呈于當事,因拆毀之。
僧恚甚,投湖而死。
未幾,倡首拆橋之士,親見僧來诘責,數之以罪,立時嘔血而死。
[按]脫科亦偶然事,未必果系乎橋。
即或因橋而有礙,亦當更想榜上所登者,為何如人?設或讀書學道,動師古人,每事必欲濟人利物,脫科固是可恨。
不然,一登仕籍,即欲奉妻孥,美田宅,結交官吏,武斷鄉曲,使善良之士畏若虎狼。
則橋之當拆與否,尚可徐商,正不必如是之汲汲〖急切〗也。
“垂訓以格人非”
[發明]天地間一切人類,皆吾胞與中之人類。
人類中有一毫不是處,即吾分内中有一毫虧欠處。
故于為子者,願其孝。
為臣者,願其忠。
為兄弟者,願其友愛。
剛強者,願其柔和。
鄙吝者,願其施與。
遊手遊食、鬥毆賭博者,願其各循本分,謙和自守。
苟可用吾之勸化,不惜剀(kǎi)切敷陳,忠告善道。
其或口舌所不能及者,筆之于著述,以示天下後世,其為垂訓也大矣。
下附征事(兩則)
立命之學(袁了凡《功過格》)
袁了凡先生,諱黃,初字學海。
幼遇雲南孔姓者,其人得邵子皇極數,推袁入泮當在明年〖入泮(pàn),指被錄取為生員〗。
所決縣試、府試、進學名次,三處悉驗。
因蔔終身休咎,言某年當補廪,某年當貢,某年當選四川一大尹。
在任止二年半,以五十三歲,八月十四日醜時謝世,惜無子。
袁備錄之,凡考校名數皆合。
将入南雍,訪雲谷禅師于栖霞山,對坐三晝夜,不瞑目。
雲谷曰:“人所以不能作聖者,隻為妄念相纏耳。
汝坐三日,不起一妄念,何也?”袁曰:“吾為孔先生算定,榮辱死生,皆有定數,無可妄想。
”雲谷笑曰:“我待汝為豪傑,原來隻是凡夫。
從來大善之人,數不得拘。
大惡之人,數亦不得拘。
二十年來,被他算定,不曾動轉一毫,豈不是凡夫?”袁曰:“然則數可逃乎?”曰:“命自我作,福自己求。
《詩》《書》所稱,曆有明訓。
釋典中,有求功名得功名,求長壽得長壽,求男女得男女之說。
佛豈以妄語欺人哉?今後宜時時積德,事事包容。
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
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
此義理再生身也。
《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
’孔先生算汝不登科,不生子,此天作之孽也。
汝今力行善事,廣積陰功,此自作之福也。
《易》曰君子趨吉避兇。
若言天命有常,吉何可趨,兇何可避?開章第一義,便說:‘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殃。
’汝今還信得及否?”于是遂出《功過格》示袁。
袁即拜而受之,将從前過惡,為疏文一通,盡情發露忏悔,誓行三千善事,以求登科。
雲谷并教以持誦準提咒,以期必驗。
遂改學海,字為了凡,蓋欲不落凡夫窠臼也。
明年,禮部考科舉〖獲取鄉試參加資格的考試〗,孔先生算該第二,忽考第一,其言不驗。
而是秋中式矣〖指鄉試取中成為舉人〗。
自此德日益修,功日益密,暗室屋漏之中,唯恐得罪天地鬼神。
自己巳歲,發願奉行,至于己卯,蓋曆十年,而後三千善事始完。
是時遂起求子之願,亦許行三千善事。
因與室人互相勸勉,有善即書,有過即退。
其時善念純熟,将及滿數,而遂得長男。
癸未年九月十三日,複起求中進士願,許行善事萬條。
丙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