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自生忿恚,此不可思議者也。
蓋殺業之報,有遲有速,業緣既至,不問天仙人鬼,無得而逃。
假令未來之世,行殺者生于人中,被殺者生于畜中,則有蛇傷、犬咬、虎吞諸事。
行殺者生于人中,被殺者生于鬼中,則有疠疫、奔屍、橫夭諸事。
行殺者生于人中,被殺者生于天中,則有災殃、疾病、暴亡諸事。
又使行殺者生為良民,被殺者生為官吏,則有牢獄、枷鎖、枉死諸事。
行殺者生為軍士,被殺者生為将卒,則有刀傷、箭斃、陣亡諸事。
又使行殺者生天中,被殺者生修羅中,或行殺者生修羅中,被殺者生天中,則有搖山、撼海、戰鬥諸事。
世人一遇患難,辄怨天尤人,而不知所以緻此者,各有由也。
[問]地獄之說,不過勸人為善耳,豈真有哉?[答]陽間既有牢獄,冥府何獨無之?佛雖勸人為善,豈作妄語,欺人耶?王龍舒雲:‘世人所以妄語大抵非欲趨利,即欲避害。
佛視天帝之位如敝屣,金玉之寶如瓦礫,何趨利之有?視刀劍割體如畫空,猛火燒身如爇(*燒)影,何避害之有?不惟不妄語,且無所用其妄語。
’ 世尊在無量劫前,曾于此間為忉利天王,名善日光。
此界名珊瑚池,舉世好殺,世尊化為夜叉,向人索食,世人驚問,答曰:‘但欲食殺生者。
’每于殺生所,取化人食之。
舉世大怖,盡戒殺生。
佛言:‘我雖化導無量衆生,然事出欺诳,仍受其報。
’(出《大悲蓮華經》)。
觀此,佛豈妄言地獄。
[問]地獄之說,即在陽世,且如乞丐,枵腹鹑衣(*枵腹:空腹,指饑餓。
鹑衣:衣服破舊褴褛),便同餓鬼;囚徒枷鎖羁身,即成地獄。
豈有劍樹刀山,即畜生宰割之頃是?豈有镬湯爐炭,即畜生煎熬之頃是?[答]此言似是而實非也。
謂陽世亦有地獄,則可。
謂地獄即在陽世,不可。
且如下愚之流,人或比之畜生,豈得謂此人即是畜生,更無戴角披毛之畜生耶?昔司馬溫公,作解禅偈。
以君子坦蕩蕩為天堂,小人常戚戚為地獄,而蓮大師深譏之,以為其弊必至于撥無因果。
倘子之說是,則經典所垂,皆妄語耶。
[問]地獄固有,但載在外書,儒者不當出諸口耳。
[答]口欲諱之,不如身先避之,得其避之道,雖逢人勸勉,可也。
否則絕口不談,有何益哉?
釋持齋斷肉之疑(凡八辨)
[問]殺傷物命,罪固大矣。
至于食肉,宜若無罪。
而經言食肉必得惡報,則冥間法網太苛矣。
[答]非獨冥間,世間法律,亦複如是。
殺生譬之劫盜,食肉譬之窩贓,窩主與盜,相去幾何? 世尊告大慧菩薩雲:‘有無量因緣,不應食肉。
一切衆生,展轉常為六親,以親想故,不應食肉。
臭穢不淨,不應食肉。
諸天厭棄故,不應食肉。
令口氣臭故,多惡夢故,不應食肉。
入于空間林中,虎狼聞香故,不應食肉。
聽食肉者,無有是處。
’(詳載《楞伽經》)
[問]衣食皆系前定,福多則所享亦多,持齋乃薄福耳。
[答]食則是君祿,不食是君福。
持齋戒殺,适見其福厚耳。
如謂但得入口,即名為福,則雞吞蜈蚣,鵲啄蚯蚓。
人反遜其福耶?
[問]信斯言也,必持齋而後可,試問孔子持齋乎?[答]持齋。
《書》言:‘齋必變食。
’子之所慎齋。
《禮》言:‘緻齋于内,散齋于外。
’班班可考(*班班:明顯,明白),必齋戒而後可交神明,則食肉為昏濁之法可知矣。
今人事事不如孔子,而不持長齋,必欲借口于孔子,将以食肉為入聖之門耶?
[問]儒者處世,當以遠大為期,若拘拘于不飲酒,不茹葷,則近愚夫愚婦矣。
[答]愚夫愚婦中,持齋者什鮮一二。
食肉者遍地皆是,豈持齋者愚,食肉者不愚耶?子試問古來大憝(*大惡人)、奸惡,有持齋者乎?無有也。
試問魁劊屠兒、市井無賴,有持齋者乎?無有也。
觀此,則持齋者可知矣。
[問]持齋之善,餘既知之,但形容枯槁,奈何?[答]真身為重,假身為輕。
[問]世間五種辛菜,本從地中所産,何為并此戒之?[答]為其辛臭故,能障菩提故,食之諸天厭棄故,熟食助淫,生食發恚故,邪魔餓鬼聞氣,常舐其唇故。
[問]有人謂吾雖不持齋,然勝于持齋而破;有人謂吾雖持齋而破,猶愈于不持,敢問優劣何如?[答]譬之仕宦,其不持齋者,未登仕版者也;持之而破者,既登仕版而被黜者也。
暫持而破,如甫入朝班,旋遭放逐。
久持而破,如向居權要,忽賦歸田。
[問]吾等甚欲持齋,但美味在前,便不能自主,奈何?[答]當作五種不淨觀,則決定能持矣。
何者為五?一者厥種不淨,謂肉食皆畜生之精血故。
二者所食不淨,謂豬、羊所食,無非糟糠糞穢故。
三者住處不淨,謂其設身于大小便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