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時中間阿難思惟,求盡殘結。
其夜坐禅經行,殷勤求道。
是阿難智多定少,不即得道。
定智等者,乃可速得。
後夜欲過,疲極偃息,卻卧就枕。
頭未至枕,郭然得悟,如電光出,憍者見道。
阿難如是入金剛定,破一切諸煩惱山,得三明六通,具八解脫,作大力阿羅漢。
即夜到僧堂門,敲門而喚。
大迦葉問言:“敲門者誰?”答言:“我是阿難。
”又問:“汝何以來?”答言:“我于今夜得盡諸漏。
”又言:“不與汝開門,汝從門鑰孔來。
”阿難言:“爾。
”即以神力從非門而入,禮拜僧足,忏悔:“大迦葉莫複見責。
”大迦葉手摩其頂,言:“我故為汝,使得道故,汝無嫌恨。
我亦如是,以汝自證。
譬如手畫虛空,無所染着。
阿羅漢心亦複如是。
複汝本座。
”
是時僧中複共議言:“憍梵波提已取滅度,更有誰能結集法藏?”阿泥盧豆言:“是長老阿難于佛弟子常侍近佛。
聞經能持,佛常難譽。
唯是阿難結集法藏。
”是時大迦葉摩阿難頭言:“佛囑累汝令持法藏,汝應報佛恩。
佛在阿處最初說法?佛諸大弟子能守護法藏者皆已滅度,唯汝一人在。
今應随佛心憐愍衆生,結集法藏。
”是時阿難敬禮僧已,坐師子座。
時大迦葉說此偈言:
佛聖師子王,阿難是佛子。
師子座處座,觀衆無有佛。
如是大德衆,無佛失威神,如空無月時,有宿而不嚴。
汝大智人說,汝佛子當演。
何處佛初說,今汝當布現。
是時長老阿難一心合掌,向佛涅槃方作如是說:
佛初說法時,爾時我不見,如是展轉聞:佛在波羅柰,佛為五比丘,初開甘露門,說四真谛法,苦、集、滅、道谛。
阿若憍陳如,最初得見道。
八萬諸天衆,皆亦入道迹。
是千阿羅漢聞是語已,上各項虛空,高七多羅樹,皆言:“無常力大,如我等眼見佛說法,今乃言‘我聞’。
”便說偈言:我見佛身相,猶如紫金山。
妙相衆德滅,唯有名獨存。
長老阿泥盧豆說此偈言:咄世間無常,如水月、芭蕉。
功德滿三界,無常風聽壞。
爾時,大迦葉複說偈言:
無常力甚大,愚、智、貧、富貴,得道及未得,一切無能免。
非巧言、妙寶,非欺诳、力诤。
如火燒萬物,無常相法爾。
大迦葉語阿難:“從《轉法輪經》至大般涅槃,集作《四阿含》:《增一阿含》、《中阿含》、《長阿含》、《相應阿含》,是名修妒路法藏。
”
諸阿羅漢更問:“誰能明了集毗尼藏?”皆言:“長老優波離于五百阿羅漢中持律第一,我等今請。
”即請言:“起就師子座。
”問:“佛在何處初說毗尼結戒?”優波離即受僧命,坐師子座。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毗舍離。
爾時,須鄰那迦蘭陀長者子初作淫欲,以是因緣故,結初大罪。
二百五十戒義作三部,七法,八法,比丘尼,毗尼增一,優波離問,雜部,善部。
如是等八十部作毗尼藏。
”
諸阿羅漢複共思惟:請阿難結集阿毗昙藏。
即請言:“起就師子座。
佛在何處初說阿毗昙?”阿難受僧命,說:“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婆提城。
爾時,佛告諸比丘:‘諸有五怖、五罪、五怨不滅,是因緣故,此生中身心受無量苦,複後世堕惡道中。
諸有無此五怖、五罪、五怨,是因緣故,于今生種種身心受樂,後世生天上樂處。
何等五怖應遠?一者殺生,二者盜,三者邪淫,四者妄語,五者飲酒。
’如是等名阿毗昙藏。
”
三法藏集竟,諸天、人、鬼、神、諸龍王等,種種供養天花、天香、幡蓋、衣服。
供養法故,于是說偈:憐愍世界故,集結三法藏。
十力一切智,說智光明燈。
略說三藏竟。
○十誦律五百羅漢出三藏記第二
又《十誦律》序雲:“迦葉言:‘我先從波婆城向拘屍城,道中聞佛涅槃。
有愚癡比丘言,我今得自在,所欲便作,不欲便止。
又有比丘非法說法,法說非法。
以此因緣,應集法藏。
’即羯磨。
五百羅漢,唯阿難在學地,共住王舍城安居。
先令優波離出律藏。
一一事竟,即問阿若憍陳如,次問長老均陀及十力迦葉等五百羅漢乃至最下阿難,言:‘如優波離所說不?’皆答:‘我亦如是聞是事是法。
’爾時,迦葉僧中唱言:‘大德僧聽,初事集竟。
是法是佛教,無有比丘言,非法非佛教。
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
’乃至集律藏一切竟,後方命阿難出修多羅藏及阿毗昙藏,阿難方雲‘如是我聞,一時’,五百羅漢皆下地胡跪,涕零而言:‘我從佛所面聞見法,而已言我聞。
’迦葉語阿難:‘從今三藏初,皆稱如是我聞。
’”故複兩存。
○菩薩處胎經出八藏記第三
菩薩處胎經雲:“迦葉告阿難言:‘佛所說法,一言一字,汝勿使有缺漏。
菩薩藏者集着一處,聲聞藏者亦集着一處,戒律藏者亦着一處。
’爾時阿難最初出經,胎化藏為第一,中陰藏第二,摩诃衍方等藏第三,戒律藏第四,十住菩薩藏第五,雜藏第六,金剛藏第七,佛藏第八。
是為釋迦文佛經法具足矣。
”
○胡漢譯經文字音義同異記第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