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七

首頁
    即斯藥樹,不待眼瞬,無勞苦口,舍茲六術,屏此十巫。

    昔或授編書于圯上,受揣術于谷裡,乍有寓言,且或假夢,未有因應炳發,若此其至焉。

    受命下才,式旍上道,敢因滓賤,率此颛蒙。

    其辭曰: 雷音震響,錄簡青編。

    匪言曷教,非迹靡傳。

    是資妙象,實寄幽筌。

    照之慧燭,濟以寶船。

    懇哉至矣,在應斯圓。

    覆其叆叇,浸此熙漣。

    救焚援溺,去蓋銷纏。

    灼灼應韓,英英河楚。

    松孤桂郁,鸾栖鵬舉。

    照野光朝,潤山枯渚。

    濫源茲永,覆篑已多。

    郁為蕃幹,擢此天柯。

    寄誠梵表,托好禅阿。

    接足能仁,心直妙覺。

    用遺滞染,是祛塵濁。

    靡向非真,何背非俗。

    一忘受想,将捐味觸。

    無德不訓,有感必召。

    吐彼神訣,示我玄要。

    既蠲既已,留華及少。

    等以北恒,均之東耀。

     佑少尋經律,竊闚諸部之奧,但一切變易,萬事遷訛,所以古今同異,觸類皆有,故魚謬為魯,陶誤成陰。

    案晉末已來,關中諸賢經錄雲,《慧印三昧經》,支謙所出。

    《濟方等大乘學經》,法護所出。

    《聖法印經後記》雲:“晉元康四年,菩薩沙門支法護于酒泉出此經,弟子竺法首筆受。

    ”而何規所得經本,二經同卷,題方等于法護,亂三昧于支謙,實由編寫成然,非為誣濫。

    而一往觀覽,容生疑惑,聊記所憶,存之末塵,故出别記。

     ○聖塵印經記第十七(天竺名《阿遮昙摩文圖》。

    )△出經後記 元康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月支菩薩沙門法護,于酒泉演出此經,弟子竺法首筆受。

    令此深法普流十方,大乘常祝 ○文殊師利淨律經記第十八△出經後記 經後記雲:沙門竺法護于京師,遇西國寂志誦出此經。

    經後尚有數品,其人忘失,辄宣現者,轉之為晉。

    更得其本,補令具足。

    太康十年四月八日,白馬寺中,聶道真對筆受,勸助劉元謀、傳公信、侯彥長等。

     ○王子法益壞目因緣經序第十九△竺佛念造 原夫善惡之運契,猶形影之相顧,受對明驗,凡三差焉,現世、中世、後世。

    播九色之深恩,以悅天妃之耳目;孤禽投王而全命,形受五刖之切酷。

    斯現報也。

    群徒潛淪于幽壑,神陟淪漂而不改;身酸曆世之殃,不曉王子之喪目。

    斯中報也。

    阿蘭從禍于無想,嬰佩永惑于始終;終為着翅之暴狸,飛沉受困而難計。

    斯後報也。

    故聖人降靈,必有所由,非務不豫,清白明矣。

     玄鑒三世弱喪之流,深記來世壞形之累,趣使引入百練之室。

    自如來逝後,阿育登位,綱維閻浮,光被六合,圖形神寺,八萬四千,羅漢禦世,泛濟億數,國主師宗,玄化滂沛,萬民仰戴而不已,神祇欽賴而愈深。

    然王子法益,宿植洪業,生在王宮,容貌殊特,複受對此,靡知緣起。

     會秦尚書令、輔國将軍、宗正卿、領城門校尉使者、司隸校尉姚旻者,南安郡人也。

    親姚韶之次兄,字景嶷,文為儒表,則烈勳于千載;武為邈群,則皎然而獨标。

    亢音通冥,則辯機而曠遠,執素縱情,則翺翔而無倫。

    德也純懿,範也難模,赫逸翰于群才,震龍威于昆鋒。

    然愍永惑之叵救,傷愚黨之不寤,欲紹先勝之遺迹,豎玄宗于末俗。

    故請天竺沙門昙摩難提出斯緣本。

    秦建初六年,歲在辛卯,于安定城,二月十八日出,至二十五日乃訖。

    胡本三百四十三首戶也,傳為漢文一萬八百八十言。

    佛念譯音,情義實難。

    或離文而就義,或正滞而傍通,或取解于誦人,或事略而曲備。

    冀将來之學士,令鑒罪福之不朽。

    設有毫耗潤色者,盡銘之于萌兆。

    故序之焉。

     ○合微密持經記第二十△支恭明作 合《微密持陀鄰尼總持》三本:(上本是《陀鄰尼》,下子是《總持》、《微密持》也。

    )《佛說無量門微密持經》。

    《佛說阿難陀目佉尼阿離陀鄰尼經》。

    《佛說總持經》,一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

    (二本後皆有此名,并不别出耳。

    ) 又别剡西台昙斐記雲: 此經凡有四本,三本并各二名,一本三名,備如後列。

    其中文句參差,或胡或漢音殊,或随義制語,各有左右,依義順文,皆可符同。

    所為異處,後列得法利、三乘階級人數,及動地、雨華、諸天妓樂供養,多不悉備,意所未詳。

     一本一名《無量門微密之持》,二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

    此一本名行于世,為常舊本。

     一本一名《阿難陀目佉尼呵離陀羅尼》,二名《疾使人民得一切智》。

     一本一名《無端底門總持之行》,二名《菩薩降卻諸魔堅固于一切智》。

     一本一名《出生無量門持》,二名《一生補處道行》,三名《成道降魔得一切智》。

    此本備明法利及動地妓樂事。

     四本皆各标前一名于經首,第二第三名不以題經也。

    後舍利弗請名,佛說名,皆備如前列。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