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九

首頁
    。

    富若蜜羅亦盡諸漏,具足六通。

    後至弟子富若羅,亦得應真。

    此二人于罽賓中為第一教首。

    富若蜜羅去世已來五十馀年,弟子去世二十馀年,昙摩多羅菩薩與佛陀斯那俱共谘得高勝,宣行法本。

    佛陀斯那化行罽賓,為第三訓首。

    有于彼來者,親從其受法教誨,見其涅槃。

    其涅槃時遺教言:“我所化人衆數甚多,入道之徒具有七百,富若羅所訓為教師者十五六人。

    ”如今于西域中熾盛教化,受學者衆。

     昙摩羅從天竺來,以是法要傳與婆陀羅,婆陀羅傳與佛陀斯那。

    佛陀斯那愍此旃丹無真習可師,故傳此法本流至東州。

    亦欲使了其真僞,塗無亂轍,成無虛構,必加厚益。

    斯經所雲:“開四色為分,界一色無量緣,宗歸部津,則發趣果然。

    ”其猶朝陽晖首,萬類影旋;師子震吼,則衆獸伏焉;聖王輪寶,諸雄悚然。

    攬斯法界,廓清虛津,入有不惑,處無不沉。

    自非道超群方,智鑒玄中,孰能立無言之辯于靈沼之淵,寄言述于七覺之林?可謂無名于所名,而物無不名;無形于所形,而物無不形;無事于所事,而物無不事者哉! ○勝鬘經序第十七△釋慧觀作 《勝鬘經》者,蓋方廣之要路,超升之洪軌。

    故其為教也,創基覆篑,而支峰已構;沖想一興,而淵悟載豁。

    言逾常訓,旨越舊篇。

    故發心希聖,而神儀曜靈;歸無别章,而歎德斯備;誠感聲發,而尊号響集。

    然後勒心切戒,曠志僧那,善攝靡遺,大乘斯禦。

    馳輪幽轍,長驅永路,斯運剋終,誕登玄極,玄極無二,故萬流歸一。

    故曰三乘皆入一乘,所謂究竟第一義乘。

    一誠無辯,而義有區分,名由義生,故稱謂屢轉。

    三五之興,蓋由此也。

    爾其奧也,窮無始之前,以明解惑之本,究來際之末,挹泥洹之妙。

    文寡義豐,彌綸群籍,宇宙不足以拟其廣,太虛不能以議其量。

    淵兮其不可測也,廓兮其不可極也。

    将求本際之源,追反流之極者,必至于此焉。

     司徒鼓城王殖根遐劫,龍現茲生,依迹上台,協贊皇極。

    而神澄世表,志光玄猷,關斯幽典,誠期愈曠。

    凡厥道俗,莫不響悅。

    請外國沙門求那跋陀羅手執正本,口宣梵音,山居苦節,通悟息心。

    釋寶雲譯為宋語。

    德行諸僧慧嚴等一百馀人,考音詳義,以定厥文。

    大宋元嘉十三年,歲次玄枵,八月十四日,初轉梵輪,訖于月終。

    公乃廣寫雲布,以澤未洽,将興後世,同往高會道常故略叙法要,以染同慕之懷雲爾。

     勝鬘經序第十八茲法師 《勝鬘經》者,蓋是方等之宗極者也,所以存于千載。

    功由人弘,故得以元嘉十二年,歲在乙亥,有天竺沙門名功德賢,業素敦尚,貫綜大乘,遠載梵本,來遊上京,庇迹祇洹,招學鑽訪。

    才雖不精絕,義粗輝揚,遂播斯旨,乃上簡帝王。

    于時有優婆塞何尚之,居丹陽尹,為佛法檀越。

    登集京辇敏德名望,便于郡内請出此經。

    既會賢本心,又謹傳譯,字句雖質,而理妙淵博,殆非常情所可厝慮。

     時竺道生義學弟子竺道攸者,少習玄宗,偏蒙旨訓。

    後侍從入廬山,溫故傳覆,可謂助鳳耀德者也。

    法師至元嘉十一年,于講座之上遷神異世,道攸慕深情恸,有若天墜。

    于是奉訣墳壟,遂遁臨川三十許載。

    經出之後,披尋反覆,既悟深旨,仰而歎曰:“先師昔義,闇與經會;但歲不待人,經襲義後。

    若明匠在世,剖析幽赜者,豈不使異經同文,解無馀向者哉!辄敢解釋,兼翼宣遺訓,故作《注解》,凡有五卷。

    ”時人以為文廣義隐,所以省者息心玄門。

    至大明四年,孝武皇帝以其師習有承,敕出為都邑法師。

    慈因得谘觐,粗問此經首尾,又尋其注意,竊謂義然。

    今聊撮其要解,撰為二卷,庶使後賢,共見其旨焉。

     ○文殊師利發願經記第十九△出經後記 晉元熙二年,歲在庚申,于揚州鬥場寺禅師新出。

    雲:“外國四部衆禮佛時,多誦此經,以發願求佛道。

    ” ○賢愚經記第二十△釋僧佑新撰 十二部典,蓋區别法門。

    曠劫因緣,既事照于本生;智者得解,亦理資于譬喻。

    《賢愚經》者,可謂兼此二義矣。

    河西沙門釋昙學、威德等凡有八僧,結志遊方,遠尋經典。

    于于阗大寺遇般遮于瑟之會。

    般遮于瑟者,漢言五年一切大衆集也。

    三藏諸學,各弘法寶,說經講律,依業而教。

    學等八僧随緣分聽,于是競習胡音,析以漢義,精思誦譯,各書所聞,還至高昌,乃集為一部。

    既而逾越流沙,赍到涼州。

    于時沙門釋慧朗,河西宗匠,道業淵博,總持方等。

    以為此經所記,源在譬喻;譬喻所明,兼載善惡;善惡相翻,則賢愚之分也。

    前代傳經,已多譬喻,故因事改名,号曰《賢愚》焉。

     元嘉二十二年,歲在乙酉,始集此經。

    京師天安寺沙門釋弘宗者,戒力堅淨,志業純白。

    此經初至,随師河西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