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為沙彌,年始十四,親預斯集,躬睹其事。
洎梁天監四年,春秋八十有四,凡六十四臈,京師之第一上座也。
經至中國,則七十年矣。
佑總集經藏,訪訊遐迩,躬往谘問,面質其事。
宗年耆德峻,心直據明,故标講為錄,以示後學焉。
○八吉祥經後記第二十一△出經後記
《八吉祥經》,宋元嘉二十九年,太歲壬辰,正月三日,天竺國大乘比丘釋求那跋陀羅于荊州城内譯出此經,至其月六日竟。
使持節、侍中、都督荊湘雍益梁甯南北秦八州諸軍事、司空、荊州刺史、領南蠻校尉南谯王優婆塞劉義宣為檀越。
○無量義經序第二十二△荊州隐士劉虬作
《無量義經》者,取其無相一法,廣生衆教,含義不赀,故曰無量。
夫三界群生随業而轉,一極正覺任機而通。
流轉起滅者,必在苦而希樂,此叩聖之感也。
順通示現者,亦施悲而用慈,即救世之應也。
根異教殊,其階成七:先為波利等說五戒,所謂人天善根,一也。
次為拘鄰等轉四谛,所謂授聲聞乘,二也。
次為中根演十二因緣,所謂授緣覺乘,三也。
次為上根舉六波羅蜜,所謂授以大乘,四也。
衆教宜融,群疑須導,次說《無量義經》,既稱得道差品,複雲未顯真實,使發求實之冥機,用開一極之由緒,五也。
故《法華》接唱,顯一除三,順彼求實之心,去此施權之名,六也。
雖權開而實現,猶掩常住之正義,在雙樹而臨崖,乃暢我淨之玄音,七也。
過此以往,法門雖多,撮其大歸,數盡于此。
亦由衆聲不出五音之表,百氏并在六家之内。
其《無量義經》,雖《法華》首戴其目,而中夏未睹其說。
每臨講肆,未嘗不廢談而歎,想見斯文。
忽有武當山比丘慧表,生自羌胄,僞帝姚略從子。
國破之日,為晉軍何澹之所得。
數歲聰黠,澹之字曰螟蛉,養為假子。
俄放出家,便勤苦求道,南北遊尋,不擇夷險。
以齊建元三年,複訪奇搜秘,遠至嶺南。
于廣州朝亭寺遇中天竺沙門昙摩伽陀耶舍,手能隸書,口解齊言,欲傳此經,未知所授。
表便殷勤緻請,心形俱至,淹曆旬朔,僅得一本,仍還峤北,赍入武當。
以今永明三年九月十八日頂戴出山,見校弘通。
奉觌真文,欣敬兼誠,詠歌不足,手舞莫宣。
辄虔訪宿解,抽刷庸思,謹立序注雲。
自極教應世,與俗而差,神道救物,稱感成異。
玄圃以東,号曰太一,罽賓以西,字為正覺。
東國明殃慶于百年,西域辨休咎于三世,希無之與修空,其揆一也。
有欲于無者,既無得無之分,施心于空者,豈有入空之照。
而講求釋教者,或謂會理可漸,或謂入空必頓。
請試言之,以筌幽寄。
立漸者,以萬事之成,莫不有漸。
堅冰基于履霜,九仞成于累土。
學人之入空也,雖未圓符,譬如斬木,去寸無寸,去尺無尺,三空稍登,甯非漸耶?立頓者,以希善之功,莫過觀于法性。
法性從緣,非有非無,忘慮于非有非無,理照斯一者,乃曰解空。
存心于非有非無,境智猶二者,未免于有。
有中伏結,非無日損之驗,空上論心,未有入理之效。
而言納羅漢于一聽,判無生于終朝,是接誘之言,非稱實之說,妙得非漸,理固必然。
既二談分路,兩意争途,一去一取,莫之或正。
尋得旨之匠,起自支安。
支公之論無生,以七住為道慧。
陰足十住,則群方與能,在迹斯異,語照則一。
安公之辯異觀,三乘者始篑之因稱,定慧者終成之實錄。
此謂始求可随根而三,入解則其慧不二。
譬喻亦雲:“大難既夷,乃無有三;險路既息,其化即亡。
”此則名一為三,非有三悟明矣。
生公雲:“道品可以泥洹,非羅漢之名。
六度可以至佛,非樹王之謂。
”斬木之喻,木存故尺寸可漸;無生之證,生盡故其照必頓。
案三乘名教,皆以生盡照息,去有入空。
以此為道,不得取象于形器也。
今無量義,亦以無相為本。
若所證實異,豈曰無相,若入照必同,甯曰有漸?非漸而雲漸,密筌之虛教耳。
如來亦雲:“空拳诳小兒,以此度衆生。
”微文接粗,漸說或允;忘象得意,頓義為長。
聊舉大較,談者擇焉。
○譬喻經序第二十三△康法邃造
《譬喻經》者,皆是如來随時方便四說之辭,敷演弘教訓誘之要。
牽物引類,轉相證據,互明善惡罪福報應,皆可寤心,免彼三塗。
如今所聞,億未載一,而前後所寫,互多複重。
今複撰集,事取一篇,以為十卷。
比次首尾,皆令條别,趣使易了,于心無疑。
願玄土之賢,有所遵承,永升福堂,為将來基。
○百句譬喻經前記第二十四△出經前記
永明十年九月十日,中天竺法師求那毗地出。
修多羅藏十二部經中抄出譬喻聚為一部,凡一百事,天竺僧伽斯法師集行大乘,為新學者撰說此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