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令文之者修飾,義之者綴潤,并校至十七年訖。
若乃文外之功,勝契之妙,誠非所階,未之能詳,并求之衆經,考之諸論,新異之美,自宣之于文,惟法住之實,如有表裹。
然原其大體,有無兼用,微文淵富,義旨顯灼。
斯誠有部之永塗,大乘之靡趣,先達之所宗,後進之可仰。
标以近質,綜不及遠,情未能已,猥參斯典,希感之誠,脫複微序,庶望賢哲,以恕其鄙。
○僧伽羅刹經序第六(秦言衆護。
)△道安法師
僧伽羅刹者,須賴國人也。
佛去世七百年生此國。
出家學道,遊教諸邦,至揵陀越土,甄陀罽貳王師焉。
高明絕世,多所述作,此土《修行經》、《大道地經》,其所集也。
又着此經,憲章世尊,自始成道,迄于淪虛,行無巨細,必因事而演,遊化夏坐,莫不曲備。
雖《普耀》、《本行》、《度世》諸經載佛起居,至謂為密;今覽斯經,所悟複多矣。
傳其将終,言:“我若立根得力大士誠不虛者,立斯樹下,手援其葉,而棄此身。
使那羅延力大象之勢,無能移餘如毛發也。
正使就耶維者,當不燋此葉。
”言然之後,便即立終。
罽貳王自臨而不能動,遂以巨纟互象挽,未始能遙即就耶維,炎葉不傷。
尋升兜術,與彌勒大士高談彼宮,将補佛處賢劫第八。
以建元二十年,罽賓沙門僧伽跋澄赍此經本來詣長安,武威太守趙文業請令出焉。
佛念為譯,慧嵩筆受。
正值慕容作難于近郊;然譯出不衰。
餘與法和對檢定之,十一月三十日乃了也。
此年出《中阿含》六十卷,《增一阿含》四十六卷。
伐鼓擊柝之中,而出斯一百五卷,窮通不改其恬,讵非先師之故迹乎!
○僧伽羅刹集經後記第七△未詳作者
大秦建元二十年十一月三十日,罽賓比丘僧伽跋澄于長安石羊寺口誦此經及《毗婆沙》。
佛圖羅刹翻譯,秦言未精,沙門釋道安,朝賢趙文業,研核理趣,每存妙盡,遂至留連,至二十一年二月九日方訖。
且《婆須蜜經》及昙摩難提口誦《增一阿含》并《幻網經》,使佛念為譯人。
念迺學通内外,才辯多奇。
常疑西域言繁質,謂此土好華,每存瑩飾,文句減其繁長。
安公趙郎之所深疾,窮校考定,務存典骨。
既方俗不同,許其五失胡本,出此以外,毫不可差。
五失如安公《大品序》所載。
餘既預衆末,聊記卷後,使知釋趙為法之至。
○婆須蜜集序第八△未詳作者
婆須蜜菩薩大士,次繼彌勒作佛,名師子如來也。
從釋迦文降生鞞提國,為大婆羅門梵摩渝子,厥名郁多羅。
父命觀佛,尋侍四月,具睹相表、威變、容止,還白所見。
父得不還。
已出家學道,改字婆須蜜。
佛般涅槃後,遊教周妒國、槃奈國,高才蓋世,奔逸絕塵,撰集斯經焉。
别七品為一犍度,盡十三犍度,其所集也。
後四品一犍度,訓釋佛偈也。
凡十一品十四犍度也。
該羅深廣,與《阿毗昙》并興外國,傍通大乘,特明盡漏,博涉十法,百行之能事畢矣。
尋之漭然,猶滄海之無涯,可不謂之廣乎?陟之瞠爾,猶昆嶽之無頂,可不謂之高乎?寶渚極目,厭夜光之珍;岩岫舉睫,厭天智之玉。
懿乎富也,何過此經?外國升高座者,未墜于地也。
集斯經已,入三昧定,如彈指頃,神升兜術。
彌妒路、彌妒路刀利及僧伽羅刹适彼天宮,斯二三君子,皆次補處人也。
彌妒路刀利者,光炎如來也。
僧伽羅刹者,柔仁佛也。
茲四大士集乎一堂,對揚權智,賢聖默然,洋洋盈耳,不亦樂乎!
罽賓沙門僧伽跋澄,以秦建元二十年,持此經一部來詣長安。
武威太守趙政文業者,學不厭士也,求令出之。
佛念譯傳,跋澄、難陀、禘婆三人執胡本,慧嵩筆受。
以三月五日出,至七月十三日乃訖,胡本十二千首盧也。
餘與法和對校修飾,武威少多潤色。
此經說三乘為九品,特善修行,以止觀迳十六最悉。
每尋上人之高韻,未嘗不忘臭味也,恨闚數仞之門晚,懼不悉其宗廟之美,百官之富也。
○阿毗昙序第九△釋道安
《阿毗昙》者,秦言大法也。
衆佑有以見道果之至赜,拟性形容,執乎真象,謂之大也。
有以道慧之至齊,觀如司南,察乎一相,謂之法,故曰大法也。
《中阿含》世尊責優陀耶曰:“汝緻诘《阿毗昙》乎?”夫然,佛以身子五法為大《阿毗昙》也。
(戒定慧名無漏也。
)
佛般涅槃後,迦旃延(義第一也。
)以十二部經浩博難究,撰其大法為一部,八犍度四十四品也。
其為經也,富莫上焉,邃莫加焉。
要道無行而不由,可不謂之富乎?至德無妙而不出,可不謂之邃乎?富邃洽備故,故能微顯闡幽也。
其說智也周,其說根也密,其說禅也悉,其說道也具。
周則二八用各适進,密則二十疊為賓主,悉則昧淨遍遊其門,具則利鈍各别其所。
以故為高座者所咨嗟,三藏者所鼓舞也。
其身毒來諸沙門,莫不祖述此經,憲章《鞞婆》沙,詠歌有馀味者也。
然乃在八荒之外,蔥嶺之表,雖欲從之,末由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