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三品九真度,撰說出此經。
持此福佑一切衆生,令從苦得安,見谛解脫。
八犍度阿毗昙根犍度後别記第十四未詳作者
斯經序曰:“其人忘“因緣”一品,故阙文焉。
”近自罽賓沙門昙摩卑闇之,來經蜜川,僧伽禘婆譯出此品,八犍度文具也。
而卑雲八犍度是體耳,别有六足,可自百萬言。
卑誦二足,今無譯可出,慨恨良深。
泰元十五年正月十九日,于揚州瓦官佛圖記。
○鞞婆沙序第十五(十四卷者。
)△釋道安法師
阿難所出十二部經,于九十日中佛意三昧之所傳也。
其後别其迳,至小乘法為《四阿含》,阿難之功于斯而已。
迦旃延子撮其要行,引經訓釋,為《阿毗昙》四十四品,要約婉顯,外國重之。
優波離裁之所由為毗尼,與《阿毗昙》、《四阿含》并為三藏,身毒甚珍,未墜于地也。
其後昙摩多羅刹集《修行》,亦大行于世也。
又有三羅漢:一名屍陀槃尼,二名達悉,三名鞞羅尼,撰《鞞婆沙》,廣引聖證,言辄據古,釋《阿毗昙》焉。
其所引據,皆是大士真人,佛印印者也。
達悉迷而近煩,鞞羅要而近略,屍陀最折中焉。
其在身毒,登無畏座,僧中唱言,何莫由斯道也。
其經猶大海與,深廣浩汗,千寶出焉;猶昆嶽與,嵬峨幽藹,百珍之薮,資生之徒,于焉斯在。
茲經如是,何求而不有乎?
有秘書郎趙政文業者,好古索隐之士也。
常聞外國尤重此經,思存想見,然乃在昆嶽之右,艽野之西,眇爾絕域,末由也已。
會建元十九年,罽賓沙門僧伽跋澄諷誦此經,四十二處,是屍陀槃尼所撰者也。
來至長巡,趙郎饑虛在往,求令出焉。
其國沙門昙無難提筆受為梵文,弗圖羅刹譯傳,敏智筆受為此秦言,趙郎正義起荊自四月出,至八月二十九日乃訖。
胡本一萬一千七百五十二首戶,長五字也,凡三十七萬六千六十四言也。
秦語為十六萬五千九百七十五字。
經本甚多,其人忘失。
唯四十事,是釋《阿毗昙》十門之本,而分十五事為小品回着前,以二十五事為大品而着後。
此大小二品,全無所損。
其後二處是忘失之遺者,令第而次之。
趙郎謂譯人曰:“《爾雅》有《釋古》、《釋言》者,明古今不同也。
昔來出經者,多嫌胡言方質,而改适今俗,此政所不取也。
何者?傳胡為秦,以不閑方言,求知辭趣耳,何嫌文質?文質是時,幸勿易之,經之巧質,有自來矣。
唯傳事不盡,乃譯人之咎耳。
”衆鹹稱善。
斯真實言也。
遂案本而傳,不令有損言遊字,時改倒句,馀盡實錄也。
餘欣秦土忽有此經,挈海移嶽,奄在茲域,載玩載詠,欲疲不能,遂佐對校,一月四日,然後乃知大方之家富,昔見之至狹也。
恨八九之年,方闚其牖耳。
願欲求如意珠者,必牢裝強伴,勿令不周滄海之實者也。
○毗婆沙經序第十六(六十卷者。
)△釋道梴作
《毗婆沙》者,蓋是三藏之指歸,九部之司南。
司南既準,則群迷革正;指歸既定,則邪輪辍駕。
自釋迦遷晖,六百馀載,時北天竺有五百應真,以為靈燭久潛,神炬落耀,含生昏喪,重夢方始。
雖法勝、迦旃延撰《阿毗昙》以拯頹運,而後進之賢尋其宗緻,儒墨競構,是非紛然。
故乃澄神玄觀,搜簡法相,造《毗婆沙》,抑止衆說。
或即其殊辯,或标之铨評,理緻淵曠,文蹄豔博。
使西域勝達之士,莫不資之以鏡心,鑒之以朗識。
而溟瀾潛漬,将洽殊方,然理不虛運,弘之由人。
大沮渠河西王者,天懷遐廓,标誠沖寄。
雖迹纏紛務,而神栖玄境,用能丘壑廊廟,館第林野。
是使淵叟投竿,岩逸來廷,息心升堂,玄客入室。
誠詣既着,理感不期。
有沙門道泰,才敏自天,沖氣疏朗,博關奇趣,遠參異言。
往以漢土方等既備,幽宗粗暢,其所未練,唯三藏九部。
故杖策冒崄,爰至蔥西。
綜攬梵文,義承高旨。
并獲其梵本十萬馀偈。
既達涼境,王即欲令宣譯。
然懼寰中之固,将或未盡,所以側席虛襟,企矚明勝。
時有天竺沙門浮陀跋摩,周流敷化,會至涼境。
其人開悟淵博,神懷深邃,研味鑽仰,逾不可測。
遂以乙醜之歲四月中旬,于涼城内苑閑豫宮寺,請令傳譯。
理味沙門智嵩、道朗等三百馀人,考文祥義,務存本旨,除煩即實,質而不野。
王親屢回禦駕,陶其幽趣,使辯證理詣,片言有寄。
至丁卯歲七月上旬都訖,通一百卷。
會涼城覆沒,淪湮遐境,所出經本,零落殆荊今涼王信向發中,深探幽趣,故每至新異,悕仰奇聞。
其年歲首,更寫已出本六十卷,令送至宋台,宣布未聞。
庶令日新之美,敞于當時;福祚之興,垂于來葉。
梴以微緣,得參聽末。
欣遇之誠,竊不自默,粗列時事,以贻來哲。
○雜阿毗昙心序第十七△未詳作者
如來泥洹數百年後,有尊者法勝,于佛所說經藏之中,抄集事要為二百五十偈,号《阿毗昙心》。
其後複有尊者達摩多羅,覽其所制,以為文體不足,理有所遺,乃更搜采衆經,複為三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