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法要解》,向五十萬言,并此《釋論》一百五十萬言。
論《初品》三十四卷,解釋一品,是全論具本。
二品已下,法師徊之,取其要足以開釋文意而已,不複備其廣釋,得此百卷。
若盡出之,将十倍于此。
○大智論抄序第二十一△釋慧遠作
夫宗極無為以設位,而聖人成其能;昏明代謝以開運,而盛衰合其變。
是故知崄易相推,理有行藏;屈伸相感,數有往複。
由之以觀,雖冥樞潛應,圓景無窮,不能均四象之推移,一其會通。
況時命紛謬,世道交淪,而不深根固蒂,甯極以待哉!若達開塞之有運,時來非由遇,則正覺之道,不虛凝于物表;弘教之情,亦漸可識矣。
有大乘高士,厥号龍樹,生于天竺,出自梵種。
積誠曩代,契心在茲,接九百之運,撫頹薄之會,悲蒙俗之茫昧,蹈險迹而弗悋。
于是卷陰衡門,雲翔赤澤,慨文明之未發,思或躍而勿用。
乃喟然歎曰:“重夜方昏,非螢燭之能照,雖白日寝光,猶可繼以朗月。
”遂自誓落簪,表容玄服,隐居林澤,守閑行禅,靖慮研微,思通過半。
因而悟曰:“聞之于前論,大方無垠,或有出乎其外者。
”俄而回步雪山,啟神明以訴志,将曆古仙之所遊,忽遇沙門于岩下,請質所疑,始知有方等之學。
及至龍宮,要藏秘典,靡不管綜。
滞根既拔,則名冠道位,德備三忍。
然後開九津于重淵,朋鱗族而俱遊,學徒如林,英彥必集。
由是外道高其風,名士服其緻,大乘之業,于茲複隆矣。
其人以《般若經》為靈府妙門宗一之道,三乘十二部由之而出,故尤重焉。
然斯經幽奧,厥趣難明,自非達學,尠得其歸。
故叙夫體統,辨其深緻,若意在文外,而理蘊于辭,辄寄之賓主,假自疑以起對,名曰《問論》。
其為要也,發轸中衢,啟惑智門,以無當為實,無照為宗。
無當則神凝于所趣,無照則智寂于所行。
寂以行智,則群邪革慮,是非息焉;神以凝趣,則二谛同軌,玄轍一焉。
非夫正覺之靈,撫法輪而再轉,孰能振大業于将頹,紐遺綱之落緒,令微言絕而複嗣,玄音辍而複詠哉!
雖弗獲與若人并世,叩津問道,至于研味之際,未嘗不一章三複,欣于有遇。
其中可以開蒙朗照,水鏡萬法,固非常智之所辨。
請略而言:生塗兆于無始之境,變化構于倚伏之常鹹生于未有而有,滅于既有而無。
推而盡之,則知有無回謝于一法,相待而非原;生滅兩行于一化,映空而無生。
于是乃即之以成觀,反鑒以求宗。
鑒明則塵累不止,而儀像可睹;觀深則悟徹入微,而名實俱玄。
将尋其要,必先于此。
然後非有非無之談,方可得而言。
嘗試論之:有而在有者,有于有者也;無而在無者,無于無者也。
有有則非有,無無則非無。
何以知其然?無性之性,謂之法性,法性無性,因緣以之生。
生緣無自相,雖有而常無。
常無非絕有,猶火傳而不息。
夫然,則法無異趣,始末淪虛,畢竟同争,有無交歸矣。
故遊其樊者,心不待慮,智無所緣,不滅相而寂,不修定而閑,非神遇以期通,焉識空空之為玄。
斯其至也,斯其極也,過此以往,莫之或知。
又論之為體,位始無方而不可诘,觸類多變而不可窮。
或開遠理以發興,或導近習以入深,或阖殊塗于一法而弗雜,或辟百慮于同相而不分。
此以絕夫壘瓦之談,而無敵于天下者也。
爾乃博引衆經以贍其辭,暢發義音以弘其美,美盡則智無不周,辭博則廣大悉備。
是故登其涯而無津,挹其流而弗竭,汪汪焉莫測其量,洋洋焉莫比其盛。
雖百川灌可,未足語其辯矣;雖涉海求源,未足窮其邃矣。
若然者,非夫淵識曠度,孰能與之潛躍?非夫越名反數,孰能與之澹漠?非夫洞幽入冥,孰能與之沖泊哉?
有高座沙門,字曰童壽,宏才博見,智周群籍,玩服斯論,佩之彌久。
雖神悟發中,必待感而應。
于時秦主姚王,敬樂大法,招集名學,以隆三寶,德洽殊俗,化流西域。
是使其人聞風而至,既達關右,即勸令宣譯。
童壽以此論深廣,難卒精究,因方言易省,故約本以為百卷。
計所遺落,殆過參倍。
而文藻之士猶以為繁,鹹累于博,罕既其實。
譬大羹不和,雖味非珍;神珠内映,雖寶非用。
信言不美,固有自來矣。
若遂令正典隐于榮華,玄樸虧于小成。
則百家競辯,九流争川,方将幽淪長夜,背日月而昏逝,不亦悲乎!于是靜尋所由,以求其本,則知聖人依方設訓,文質殊體。
若以文應質,則疑者衆;以質應文,則悅者寡。
是以化行天竺,辭樸而義微,言近而旨遠。
義微則隐昧無象,旨遠則幽緒莫尋,故令玩常訓者牽于近習,束名教者惑于未聞。
若開易進之路,則階藉有由;曉漸悟之方,則始涉有津。
遠于是簡繁理穢,以詳其中,令質文有體,義無所越。
辄依經立本,系以《問論》,正其位分,使類各有屬。
謹與同止諸僧,共别撰以為集要,凡二十卷。
雖不足增晖聖典,庶無大謬。
如其未允,請俟來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