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三

首頁
    安世高傳第一支谶傳第二(竺朔佛支曜)安玄傳第三康僧會傳第四(嚴佛調康孟詳維祇難竺将炎白延) 朱士行傳第五支謙傳第六竺法護傳第七(聶承遠法炬法立)竺叔蘭傳第八 屍梨蜜傳第九僧伽跋澄傳第十(佛圖羅刹)昙摩難提傳第十一(竺佛念) 僧伽提婆傳第十二 ○安世高傳第一 安清,字世高,安息國王正後之太子也。

    幼懷淳孝,敬養竭誠,恻隐之仁,爰及蠢類,其動言立行,若踐規矩焉。

    加以志業聰敏,刻意好學,外國典籍,莫不該貫。

    七曜五行之象,風角雲物之占,推步盈縮,悉窮其變。

    兼洞曉醫術,妙善針脈,睹色知病,投藥必濟。

    乃至鳥獸鳴聞聲知心。

    于是俊異之名,被于西域,遠近鄰國,鹹敬而偉之。

    世高雖在居家,而奉戒精峻,講集法施,與時相續。

    後王薨,将嗣國位,乃深惟苦空,厭離名器。

    行服既畢,遂讓國與叔,出家修道。

    博綜經藏,尤精《阿毗昙》學,諷持禅經,略盡其妙。

    既而遊方弘化,遍曆諸國,以漢桓帝之初,始到中夏。

    世高才悟機敏,一聞能達,至止未久,即通習華語。

    于是宣譯衆經,改胡為漢,出《安般守意》、《陰持入經》、《大小十二門》及《百六十品》等。

    初外國三藏衆護撰述經要為二十七章,世高乃剖析護所集七章,譯為漢文,即《道地經》也。

    其先後所出經凡三十五部,義理明析,文字允正,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凡在讀者,皆亹而不惓焉。

     世高窮理盡性,自識宿緣,多有神迹,世莫能量。

    初,世高自稱:“先身已經為安息王子,與其國中長者子俱共出家。

    分衛之時,施主不稱,同學辄怒,世高屢加诃責,同學悔謝,而猶不悛改。

    如此二十上,乃與同學辭訣雲:‘我當往廣州畢宿世之對。

    卿明經精進,不在吾後,而性多恚怒,命過當受惡形。

    我若得道,必當相度。

    ’既而遂适廣州,值寇賊大亂,行路逢一少年,唾手拔刀曰:‘真得汝矣/世高笑曰:‘我宿命負卿,故遠來相償,卿之忿怒,故是前世時意也。

    ’遂伸頸受刃,容無懼色。

    賊遂殺之。

    觀者填路,莫不駭其奇異。

    既而神識還為安息王太子,即今時世高身也。

    ” 世高遊化中國,宣經事畢,值靈帝之末,關洛擾亂,乃杖錫江南。

    雲:“我當過廬山度昔同學。

    ”行達亭湖廟。

    明目張膽廟舊有靈驗,商旅祈禱,乃分風上下,各無留滞。

    耆有乞神竹者,未許辄取,舫即覆沒,竹還本處。

    自是舟人敬禅,莫不懾影。

    世高同旅三十馀船,奉牲請福。

    神乃隆祝曰:“舫有沙門,可便呼上。

    ”客鹹共驚愕,請民高入廟。

    神告世高曰:“吾昔在外國,與子俱出家學道,好行布施。

    而性多瞋怒,今為共阝亭湖神,周回千裡,并吾所統。

    以布施故,珍玩無數;以瞋恚故,堕此神中。

    今見同學,悲欣可言!壽盡旦夕,而醜形長大,若于此舍命,穢污江湖,當度山西空澤中也。

    此身滅恐堕地獄,吾有絹千疋,并雜寶物,可為我立塔營法,使生善處也。

    ”世高曰:“故來相度,何不現形?”神曰:“形甚醜異,衆人必懼。

    ”世高曰:“但出,衆不怪也。

    ”神從床後出頭,乃是大蟒蛇,至世高膝邊,淚落如雨,不知尾之長短。

    世高向之胡語,傍人莫解,蟒便還隐。

    世高即取絹物,辭别而去。

    舟侶飏帆,神複出蟒身,登山頂而望。

    衆人舉手,然後乃滅。

    儵忽之頃,便達豫章,即以廟物造立東寺。

    世高去後,神即命過。

    暮有一少年上船,長跪世高前,受其咒願,忽然不見。

    世高謂船人曰:“向之少年,即共阝亭廟神,得離惡形矣。

    ”于是廟神歇沒,無複靈驗。

    後人于西山澤中見一死蟒,頭尾相去數裡,今尋陽郡蛇村是其處也。

     世高後複到廣州,尋其前世害巳少年。

    時少年尚在,年已六十馀。

    世高徑投其家,共說昔日償對時事,并叙宿緣,歡喜相向。

    雲:“吾猶有馀報,今當往會稽畢對。

    ”廣州客深悟世高非凡,豁然意解,追悔前愆,厚相資供。

    乃随世高東行,遂達會稽。

    至便入市,正值市有鬥者,亂相毆擊,誤中世高,應時命終。

    廣州客頻驗二報,遂精勤佛法,具說事緣。

    遠近聞知,莫不悲歎,明三世之有徵也。

     世高本既王種,名高外國,所以西方賓旅猶呼安侯,至今為号焉。

    天竺國自稱書為天書,語為天語,音訓詭蹇,與漢殊異,先後傳譯,多緻謬濫。

    唯世高出經,為群譯之首。

    安公以為“若及面禀,不異見聖”。

    列代明德,鹹贊而思焉。

     ○支谶傳第二(竺朔佛支曜) 支谶本月支國人也。

    操行淳深,性度開敏,禀持法戒,以精勤着稱。

    諷誦群經,志存宣法,漢醒帝末,遊于洛陽。

    以靈帝光和、中平之間,傳譯胡文,出《般若道行品》、《首楞嚴》、《般舟三昧》等三經。

    又有《阿阇世王》、《寶積》等十部經,以歲久無錄,安公校練古今,精尋文體,雲“似谶所出”。

    凡此諸經,皆審得本旨,了不加飾,可謂善宣法要,弘道這士也。

    後不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