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卷十四

首頁
    ”豹即呼左右益飯,飯果荊豹大慚。

    既而問慧觀曰:“此沙門何如人?”觀答曰:“德量高邈,非凡人所測。

    ”豹深歎異,以啟太尉。

    太尉請與相見,甚崇敬之,資供備至。

    俄而太尉還都,請與俱歸,安止道場寺。

    佛賢儀軌率素,不同華俗,而志韻清遠,雅有淵緻。

    京都法師僧弼與名德沙門寶林書曰:“鬥場禅師其有大心,便是天竺王、何,風流人也。

    ”其見稱如此。

     先是支法領于于阗國所得《華嚴經》胡本三萬六千偈,未有宣譯。

    到義熙十四年,吳郡内史孟顗、右衛将軍褚叔度,即請佛賢為譯匠。

    乃手執梵文,共沙門慧嚴、慧義等百有馀人,于道場寺譯,铨定文旨,會通華戎,妙得經體,故道場寺猶有華嚴堂焉。

    其先後所出六卷《泥浞、《新無量壽》、《大方等如來藏》、《菩薩十追、《本業》、《出生無量門持》、《淨六波羅蜜》、《新微密持》、《禅經》、《觀佛三味經》凡十一部,并究其幽旨,妙盡文意。

    以元嘉六年卒,春秋七十有一。

     ○求那跋摩傳第五 求那跋摩,齊言功德铠,罽賓王之支胤也。

    跋摩年十五,舍家為沙彌。

    師僧見其俊悟,鹹敬異之。

    其性仁茲謙恭,率由而至。

    既受具戒,誦經百馀萬言,深明律品。

    既總學三藏,故因以為号焉。

    年至三十,罽賓王薨,絕無紹嗣,人以其王種,議欲立之。

    跋摩慮被逼勸,乃遠到師子國,觀風弘教。

    識真之衆,鹹稱其已得初果。

    後至南海阇婆國,啟悟邪惑,化流海表。

    阇婆王為立精舍,師禮事之。

    山多猛獸,屢害居民,跋摩乃請移居山中,虎豹馴服,暴害遂絕。

     宋文帝遠聞其風,敕交州刺史稱旨迎緻,京邑名僧慧嚴、慧觀等附信修虔,并與王書,屈請弘法。

    阇婆崇為國師,久之不遣。

    跋摩志遊江東,終不肯留,以元嘉八年正月至都,即住祇洹寺,文帝引見勞差别,屢設供施。

    頃之,于祇洹譯出衆經《菩薩地》、《昙無德羯磨》、《優婆塞五戒略論》、《三歸》及《優婆塞二十二戒》。

    初,元嘉三年,徐州刺史王仲德于彭城請外國沙門伊葉波羅譯出《雜心》,至《擇品》未竟,而緣礙遂辏至是乃更請跋摩于寺重更校定,正其文旨。

    弘道宣法,遠近歸之,貴賤禮觐,車馬相繼。

    其年九月二十八日中食畢,未唱《随意》,先起還閤。

    其弟子後至,奄然已終。

    春秋六十有五。

     初,未終之前,預造遺文頌偈三十六行,自說因緣,雲已證二果。

    密封席下,蜞有知者,終後方見焉。

    即扶坐繩床,顔貌不異,似若入定。

    道俗赴者千有馀人,并聞香氣芬烈殊常。

    鹹見一物狀若龍蛇,長可一疋,起于屍側,直上沖天,莫能名者。

    即于南林戒壇前,依外國阇毗葬法。

    會葬萬馀人,妓樂幡華,四面雲集,香薪為?。

    白黑至者皆灌以香油,既而燔之,五色焰出。

    是時天景澄朗,道俗哀歎,仍于其處起白塔焉。

     ○僧伽跋摩傳第六 僧伽跋摩,齊言僧铠,天竺人也。

    少而棄俗,清峻有戒德,明解律藏,尤精《雜心》。

    以宋元嘉十年步自流沙,至于京都。

    風宇宏肅,道俗敬異,鹹宗而事之,号曰三藏法師。

    初,景平元年,平陸令許桑舍宅建刹,因名平陸寺。

    後道場慧觀以跋摩道行純備,請住此寺,崇其供養,以表厥德。

    跋摩共觀加塔三層,行道諷誦,日夜不辏僧衆歸集,道化流布。

     初,三藏法師深明戒品,将為影福寺尼慧果等重受具戒。

    是時二衆未備,而三藏遷化。

    俄而師子國比丘尼鐵薩羅等至都,衆乃共請跋摩為師,繼軌三藏。

    祇洹慧義執意不同,诤論翻覆。

    跋摩标宗顯法,理證明允。

    慧義遂回其剛褊,靡然推服,乃率其弟子服膺禀戒,僧尼受者數百許人。

    宋彭城王義康崇其戒範,廣設齋供,四衆殷盛,傾于京邑。

     頃之,名德大德慧觀等以跋摩妙解《雜心》,諷誦通達,即以其年九月,乃于長幹寺招集學士,更請出焉。

    寶雲譯語,觀公筆受,研校精悉,周年方訖。

    續出《摩得勒伽》、《分别業報略》、《勸發諸王要偈》及《請聖僧浴文》凡四部。

    跋摩遊化為志,不滞一方,既傳經事畢,将還本國,衆鹹祈止,莫之能留。

    以元嘉中随西域賈人舶還外國,莫詳其終。

     ○昙摩蜜多傳第七 昙摩蜜多,齊言法秀,罽賓人也。

    年六七歲,神明澄正,每見法事,辄自然欣躍,其親愛而異之,遂令出家。

    罽賓多出聖達,屢值明師,博貫群經,特深禅法,所得之要,極甚微奧。

    為人沉邃有慧解,儀軌詳整,生而連眉,故世稱連眉禅師焉。

     少好遊方,誓志宣化,周曆諸國,遂适龜茲。

    未至一日,王夢神告曰:“有大福德人,明當入國,汝應供養。

    ”明旦,即敕外司,若有異人入境,必馳奏聞。

    俄而禅師果至,王自出郊迎,延請入宮,遂從禀戒,盡四事之供。

    禅師安而能遷,不滞利養,居數年,密有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