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寶擋在他身前,代受了一劍。
第五幅畫的是韋小寶在慈甯宮寝殿中将假太後踏在地下,從床上扶起真太後。
第六幅畫的是韋小寶和一個羅刹女子、一個蒙古王子、一個老喇嘛,一齊揪住一個老将軍的辮子,說的是韋小寶用計退去吳三桂的三路盟軍。
而康熙的“密旨”寫的是:
小桂子,他媽的,你到哪裡去了?我想念你得緊,你這臭家夥無情無意,可忘了老子嗎?
你不聽我話,不肯去殺你師父,又拐帶了建甯公主逃走,他媽的,你這不是叫我做你的便宜大舅子嗎?不過你功勞很大,對我又忠心,有甚麼罪,我都饒了你。
……
可見康熙還有溫厚的一面,也說明了身居高位者的寂寞。
将一個民間頑童與一個聖上天子之間的友情寫得這樣有聲有色,在中國小說中,這可能是唯一的一次。
以韋小寶和康熙為軸心展開的情節,不時有自然而奇崛的轉折,使得一波未平,又起一波,而且一波比一波神奇,表現出來的現象,令人歎為觀止。
韋小寶因為殺了鳌拜,引出了他與天地會的關系。
而韋小寶還以為天地會的人是鳌拜的同黨,要殺他祭拜鳌拜。
陰差陽錯地,他卻當上了天地會的香主,還成了當世第一大英雄陳近南的徒弟。
韋小寶的身份被海老公識破,被一掌打出窗外,海老公以為他必死無疑。
卻不料,韋小寶從鳌拜家中抄得一件護體寶衣穿在身上,隻是受了點傷。
這一下,韋小寶發現了太後的秘密,也知道了順治皇帝并沒有死去,而是在五台山出家,派了海老公回宮查訪董鄂妃的死因。
又是因禍得福,韋小寶助假太後殺了海老公,後者不明不白地成了刺客,而韋小寶則成了救太後的功臣。
再如敵兵圍攻清涼寺,而老皇爺(已改名行癡)不肯逃走,急得韋小寶一幹人團團轉。
最終還是韋小寶急中生智,想出一招,教和尚們扮成圍攻的喇嘛,才得以沖下山去。
類似的還有與俄國兵作戰時想出用水龍攻城,等等,都使情節生色不少。
建甯公主作為政治資本遠嫁雲南,去做吳三桂的兒媳。
韋小寶一路護送到雲南,本已完事,不想又引出安阜園中的闊割事件。
吳三桂的兒子吳應熊進入公主的房間,遭到公主的閹割,還指控他非禮,弄得吳氏父子有苦難言。
這為建甯公主最終嫁給韋小寶埋下了伏筆。
這部小說每每寫到幾乎無法解脫的絕境時,總有一些出人意料的驚喜,不斷地吸引着讀者。
韋小寶在揚州麗春院遇到暗算,撞入死對頭桑結、葛爾丹、阿琪的手中,已是死路一條。
這小子卻憑着三寸不爛之舌,又把乾坤倒轉,小說的情節是柳暗花明又一春。
韋小寶用挑撥離間、拍馬、利誘三種功夫,說得三個死對頭相信了他,桑結、葛爾丹還與他拜了兄弟。
在遼東荒野,洪教主擒住了韋小寶,意欲殺之。
不料情形突變,洪教主的幾個手下反叛,與他自相殘殺,而教主夫人蘇荃則已懷上了小寶的孩子!結果是洪教主慘死,蘇荃則跟了韋小寶。
結尾處的茅十八闖宮大罵韋小寶,被判死刑。
韋小寶用掉包計将他換出,也是驚心動魄。
不像有的作家,一部小說常常到結尾便松散無力,底氣不足。
《鹿鼎記》的情節從頭至尾,一直處于某種和諧的張力之中,不時奇峰突起,展轉曲折,精彩萬分。
與精彩的情節相呼應的,是這部小說的人物對話與叙述旁白的妙不可言,令人捧腹之餘回味無窮。
因為主人公韋小寶是一個油嘴滑舌的小子,拍馬說謊是他的看家本領,所以,作者必得熟悉這種語言的内在邏輯與豐富形态,才可能寫得如此生動傳神。
金庸在這部小說中表現出來的語言才華,不能不叫人佩服極了,拍案叫絕。
曆史、現實、虛構、事實、諷刺、憐憫、感慨、思索……多種因素,融合一體,構成了《鹿鼎記》的語言特色。
書中佳言妙語唾手可得,不勝枚舉。
随手撿出兩節段落,以窺一斑。
請看韋小寶與天地會中的頭面人物們的周旋:
衆人你一言,我一語,都十分氣惱。
玄貞道人道:“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