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金庸小说排名录

首頁
    找到一個好妻子。

    這是一個平庸女人的處世觀。

     戚芳的單純,一方面緣于她的個性軟弱,另一方面也緣于她父親戚長發善于僞裝。

    戚長發外号“鐵鎖橫江”,意思是“叫人上也上不得,下也下不得”。

    他處世精明絕頂,滿肚子壞水,表面上卻僞裝得老實厚道。

     純潔的戚芳一直到“東窗事發”,才明白自己嫁給萬圭,狄雲坐牢五年,父親戚長發失蹤,都是萬家設</PGN0238.TXT/PGN>下的圈套。

    這一連串令人不可思議的殘酷現實活生生地擺在她面前,戚芳不由不茫然若失。

    照理來說,戚芳在狄雲出手相救之時,應該從噩夢中驚醒,離開罪惡的萬府,但戚芳沒有醒悟,她把夾牆中的萬圭救了出來,結果卻死在丈夫的利刃之下。

     戚芳的悲劇,暴露了女人天性上的弱點。

    戚芳嫁給萬圭之後,就一直想做一個賢妻良母。

    丈夫中毒之後,她心神不甯,朝夕躭憂。

    為救萬圭,她費神盡力。

    後來,萬圭的師弟吳坎貪戀她的美色,以解藥敲詐她,求一時之歡。

    戚芳毫不猶豫加以拒絕。

    當她在床底下無意中偷聽了丈夫與公公的奸計,她居然撇不下夫妻之情,還出手相救丈夫。

    她一度猶豫不決,不願随狄雲離開萬府,還因為她牽挂自己心愛的女兒。

    這一切都說明,戚芳被母親與妻子的雙重責任蒙住了眼睛。

    女人的本性讓她分不清善與惡、是與非,最終害了自己性命。

     戚芳是誘發狄雲悲劇的直接因素,這責任當然不應該由她個人來承擔,但讀她的故事,總覺得她欠狄雲太多。

    故事的結局讓狄雲去撫養她的女兒“空心菜”。

    這對戚芳來說,足以使她安心長眠;但對狄雲來說,他又怎樣照料這個戀人之女又是仇人之女的孩子呢?我想,他一定會好好照料她長大的。

    男人的寬容大度與博大胸襟,确實不是女人所能比肩的。

     </PGN0239.TXT/PGN> 丁典 狄雲的師父是個戚長發,但真正教他認識人生的老師卻是丁典。

     丁典出身武術世家。

    他是一個血性漢子,武藝雖不高,卻愛打抱不平。

    後來闖蕩江湖,偶然中發現武林高手梅念笙被他的三個徒弟合力圍攻。

    梅念笙感激丁典的出手相救,臨死前把絕世武功“神照功”傳給了丁典。

    丁典年輕時勇武有餘,心計不足。

    他安葬了梅念笙,又為老人立了一塊墓碑,卻不知道這一塊墓碑給他引來了終生麻煩。

    各路武林豪客尋訪而來,要探出梅念笙留下的秘密,丁典不得不亡命江湖。

    他在漢口賞菊時偶遇荊州府知府淩退思的女兒淩霜華,兩人一見鐘情。

    這本是一件很美滿的姻緣,不料那個淩退思原是江湖大盜,一心想得到絕世神功,設計陷害丁典入了大牢,又用女兒來逼迫丁典。

    丁典是個硬漢子,甯可在牢中受摧殘,也不願交出梅念笙留下的“連城訣”。

     狄雲受誣入獄,丁典以為他是派來的奸細,對狄雲拳打腳踢。

    狄雲獲悉師妹戚芳做了萬圭的妻子,一氣之下上吊自盡。

    丁典見死不救,直到狄雲真死後才用“神照功”将他救活。

    他們結為義兄弟,丁典為狄雲</PGN0240.TXT/PGN>剖明了蒙冤的真相,讓狄雲認識他師父、師伯的奸詐,以及萬圭的手段卑鄙,并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曆,給狄雲上了人生一課。

     應該說,狄雲獲得這方面的啟蒙教育,完全是丁典的功勞。

     以丁典的個人遭遇而言,并不比受苦受難的狄雲幸運,但他蒙受的摧殘卻是因情而生,不像狄雲是不明不白陷入圈套。

    丁典知道戀人淩霜華被其父逼死,動了真情,用嘴唇去親棺材,不料人面獸心的淩退思居然在女兒的棺木上塗了毒藥,一個身懷絕技的武林高手終于不敵小人的卑鄙手段。

     丁典的可愛,在于用情很專。

    他在臨終前回憶自己與淩霜華的戀情,表白得又深情又令人感動之極,他對義弟狄雲唯一的囑托就是讓自己死後與淩霜華合葬在一處。

    這個剛武的漢子,也可說是武林中的“情種”了。

     讀丁典的故事,同樣可以讓人認識人性之惡。

    淩退思的“貪、嗔、癡”,遠遠勝過萬震山、言達平、戚長發師兄弟。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淩退思比野獸更加無情,他為了獲得梅念笙留下的秘籍,居然活埋自己的親生女兒,并利用女兒達到自己卑鄙的目的。

    這樣的構思未免太狠毒,我真懷疑世上竟有這樣狼心狗肺的父親。

     丁典與淩霜華的愛情故事,确實是武林中的“梁山伯與祝英台”,不過比傳統的愛情悲劇更令人不忍卒讀。

    </PGN0241.TXT/PGN> 花鐵幹 一個人的品行,在尋常的談笑風生中是很難辨别的。

    隻有在生死考驗之際,才能照出他的靈魂是金子還是泥沙。

     《連城訣》中花鐵幹的故事,足以說明這一點。

     花鐵幹本是江湖上的大俠,他與陸天抒、劉乘風、水岱,合稱“落花流水”。

    行俠鋤強,義薄雲天,這是綠林中人對他們的贊譽。

    他見劉乘風與血刀僧交手,想上前夾擊,又怕影響自己在武林中的聲望地位,可見他一出場就很有心機,一言一行都夾雜着私心雜念。

    他的武藝不錯,擅使一條鋼槍,江湖人稱“中原無敵”。

    他失手傷了義弟劉乘風,心中有說不出的難過。

    讀到這裡,讀者會認定他是一個正人君子。

     但當陸天抒舍身相救義弟之女慘遭不幸,水岱又中奸計斷了雙腿時,花鐵幹面對血刀僧的淫威,居然變成了另一個人。

    他不敢與血刀僧動手,反而卑躬屈膝,跪下求饒。

    他忘記了自己的大俠身分,忘記了情同手足的結義之情,平生豪氣化為烏有,内心世界中的龌龊邪念占據了上風,于是在正義與邪惡之間選擇了後者。

    </PGN0242.TXT/PGN> 邪念在花鐵幹心中一生根,他後來的所作所為就更加卑鄙無恥。

    他與狄雲、水笙争食死鳥,又為了活命,竟掘出義兄弟的屍體當食糧。

    雪谷雪化之後,花鐵幹竟誣陷忠貞的水笙,命人追殺善良的狄雲,恬不知恥地編造自己手刃血刀僧的英雄事迹,并再度以大俠的光輝面目去面對衆人的贊譽。

    花鐵幹這個反面藝術典型,某種程度上比血刀僧之類的惡人更令人深惡痛絕。

     金庸層層挖掘了花鐵幹的思想蛻變過程,旨在說明人性變态的奧秘。

    他把“人性”與“俠義”之間的關系同樣剖析得極為深刻。

    花鐵幹這一形象,可以作為我們認識社會與人生的一面鏡子,以之洞察他人的内心世界,當然也可照出自己的本來面目。

     能否拔刀相助,視死如歸,這是判别俠與非俠的一個标準。

    狄雲雖然不會武功,但他在大是大非前站穩了腳跟;而花鐵幹卻選擇了“好死不如賴活”,他為了自己的生存,可以不要名譽、氣節、友情與做人的尊嚴。

     “俠”對于他來說,是一件炫耀的衣服,他的靈魂深處沒有一點俠氣。

    他的卑劣與無恥,歸根結底隻能說明他是一條無情無義的軟骨蟲。

     </PGN0243.TXT/PGN> 碧雪劍 袁承志 《碧血劍》中有兩個主角,一個是正面人物袁承志,另一個是半正半邪的金蛇郎君夏雪宜。

    相形之下,袁承志大為遜色。

     我以為,《碧血劍》并沒有跳出《書劍恩仇錄》的框框。

    我們不妨把袁承志與陳家洛略作對比:兩人都有高貴的門第,都是亦文亦武,都是年少英俊而當上了武林盟主,最後都因起義失敗而退出政治舞台。

    袁承志帶着青青與衆英雄移居海外,陳家洛則退隐回疆,可謂殊途而同歸。

     當然,袁承志與陳家洛也有不同之處:陳家洛溫和謙恭,袁承志卻過于自負,正人君子味濃于陳家洛的書卷氣。

    袁的成名,是靠其父袁崇煥的光彩,盡管金庸花了不少筆墨,寫袁承志急公好義,與江湖中人同道,但其重要言行卻不免遊離于綠林好漢的性格之外。

    他有時極高傲,有時卻很自卑。

    李自成對他發怒,袁承志居然躬身道:“屬下不敢!”其思想境界與李岩相去甚遠。

    又如袁承志一見絕色佳人陳圓圓,便動了聲色之念,又不敢表露出來,這個人物寫得有點不倫不類。

    </PGN0247.TXT/PGN> 袁承志的愛情生活,也寫得很乏味。

    青青對他使小性兒,一會兒嬌嗔,一會兒發怒,一會兒熱情如火,一會兒冷若冰霜。

    他對女友的無理取鬧,隻好不作聲。

    另外幾個女人,除了描繪她們各自的動人美貌,也缺少對她們内心世界的刻畫。

     袁承志形象的失敗,我想原因是金庸沒有放開筆墨去寫袁承志的自身磨練。

    沒有驚濤駭浪式的經曆,終究難以體現大英雄的本色。

    他的對手金蛇郎君又太有戲。

    結果作者便犯了羅貫中的毛病,雖旨在揚劉抑曹,但讀者心中佩服的,卻是曹孟德而不是劉皇叔。

    </PGN0248.TXT/PGN> 溫青青 你要知道女人變臉之快,不妨與溫青青交個朋友。

     據倪匡兄排名,《碧血劍》在金庸小說中居第十二位。

    其中的人物寫得出色的不多,除了金蛇郎君夏雪宜,溫青青也算是個有特點的女性典型。

     金庸寫女主角出場,喜歡讓她女扮男裝:黃蓉初見郭靖,扮作小叫化;溫青青初見袁承志,則扮作富家公子。

    溫青青外表斯文俊秀,動起手來卻潑辣兇狠,殺人手段近乎殘忍。

    隻是在恢複女兒身之後,才顯出她原是個情緒極不穩定的少女,或喜或嗔,或哭或鬧,一會兒溫柔纏綿,一會兒又尖利刻薄。

     其實溫青青的偏激,緣于她的身世。

    她父親金蛇郎君死在陰謀之中,母親溫儀始終擡不起頭,青青則寄人籬下。

    一個個性極強的女人,處在這種環境之下,有些“歇斯底裡”自無足怪,但她畢竟是個内心需要愛撫的女子,一旦對男人動了真情,自會撲出命去。

    隻是具有這種性格特征的女人射出的愛情之箭,男人不敢輕易接受。

    幸虧袁承志性格溫和,又有心機,才能越出常軌給溫青青以安慰,把她寵得如嬌女</PGN0249.TXT/PGN>一般。

     這樣的女子往往會多愁善感。

    溫青青明知袁承志喜歡自己,但高興了一陣,又生出許多古怪的念頭,于是便無緣無故地耍脾氣,變着方法來考驗袁承志對她的愛是否牢固。

    表面上看溫青青占了上風,其實袁承志卻是愛情上的勝利者。

     溫青青的長輩都是極霸道的,但母親溫儀卻極為善良。

    溫青青從母親的遺傳因子中繼承了善的一面,對心愛的男人愛得十分執著;同時,又從做強盜的父親那裡繼承了蠻橫的遺傳因子,具有叛逆性格。

    先天與後天的種種條件,塑造出了一個與衆不同的女性典型。

     吳霭儀女士評點溫青青,把她比作《紅樓夢》中的林黛玉。

    我以為并不很正确,原因是林黛玉有了委屈便去葬花,便自己對自己怄氣;溫青青卻不同,她心裡有氣憋不住,易哭易鬧,這種潑辣勁文靜的林妹妹決然使不出來,自然這與青青是武俠世界中的女性有關。

    </PGN0250.TXT/PGN> 夏雪宜 通過對話倒叙的方式來塑造一個人物的性格并交代他的經曆,這是金庸最獨特也最擅長的藝術表現手法。

    在《雪山飛狐》中刻畫胡一刀是如此,在《碧血劍》中寫活金蛇郎君夏雪宜也是如此。

     有關夏雪宜的故事,金庸主要通過兩個愛他的女人來分别倒叙。

     何紅藥講了夏雪宜前半生的經曆,溫儀講了夏雪宜後半生的經曆。

     兩個女人講的故事,正好組成了金蛇郎君的一生傳奇。

    溫儀叙述在前,何紅藥叙述在後,這樣有意颠倒次序,讀來更加跌宕起伏,讓讀者通過颠倒了的次序來認識這個半正半邪人物的真面目。

     《碧血劍》的第一主角是袁承志,但袁承志的戲大部分并不精彩。

     他比較好看的戲是與溫青青的感情糾葛,但牽動這場戲的主角卻是已經死去多年的夏雪宜。

    袁承志無意中得到“金蛇秘籍”,引起武林震驚,可見金蛇郎君在江湖上是個大名鼎鼎的人物。

    後來袁承志一使“金蛇劍法”,就遭到溫家人的圍攻,通過溫南揚與溫儀之口,講出了一個動人心魄的故</PGN0251.TXT/PGN>事。

    從溫南揚口中得知,夏雪宜是個長得很俊的年輕漢子,他性格傲慢而怪異。

    因為他一家五口被溫家殺死,夏雪宜便想出了一個極殘忍的報複方法,比如把溫方祿碎屍八段,又用見血封喉的毒箭藏在包袱中緻人死地。

    夏雪宜還寫了一封信向溫家挑戰,說是因為溫方祿當年污辱其姐,又殺了夏家五人,如今血債要十倍回報,殺溫家五十人,污溫家女子十人,不足此數,誓不為人。

    這段回叙既寫出夏雪宜的不幸,又寫出他報複手段的殘忍。

    後來又讓溫儀繼續倒述,進一步刻畫出金蛇郎君多姿多采的性格。

    夏雪宜因為發了毒誓,就把溫儀搶走,溫儀自知必定被污,想一頭撞死,居然沒有死成。

    這似乎與楊逍愛紀曉芙一節相同,其實不然。

    楊逍是先強奸了紀曉芙才讓紀曉芙愛上自己,夏雪宜則更有風度,他怕溫儀自盡,日夜守着她,又煮了好東西給她吃,唱山歌給她聽,還捉了許多小雞、小貓、小烏龜逗她笑,這使溫儀感受到從未有過的快樂。

    他先在心理上占有了溫儀,并把動了情的溫儀送回家去。

    溫儀回到家中,反而成了罪人,她得不到家人的諒解,又日夜思念夏雪宜,這才偷偷出來獻身給這個與溫家有仇的男人。

    最後夏雪宜為了溫儀,又死在溫家的陰謀詭計之中,并至死不悔。

    于是金蛇郎君形象便立了起來。

     何紅藥回憶夏雪宜,則勾勒了金蛇郎君複雜性格的另一面。

    夏雪宜為了替家人報仇,去五毒教偷取毒液,不慎中了蛇毒,幸得何紅藥相救。

     當時的何紅藥絕頂漂亮,又極多情,救了這個小白臉,便被夏雪</PGN0252.TXT/PGN>宜利用,盜走三寶。

    夏雪宜玩弄了何紅藥,卻輕易把她抛棄,這原因當然可以歸根于他複仇心切,也一筆寫出夏雪宜年輕時的放蕩不羁。

    何紅藥因為盜寶受罰,變成一個醜女子,但她心中并不恨夏雪宜,還對他存有一片癡情,待到發現情郎已死,又大為悲傷。

    隻是見了夏雪宜死時咬着溫儀的金钗,這才大發醋勁。

    哪知夏雪宜早已料到,在屍骨中埋了炸藥,何紅藥竟被炸死。

    何紅藥的死當然比起溫儀之死要委屈得多,也不幸得多。

     真正動情的故事恐怕都有點哀怨的味道。

    何、溫二女與夏雪宜的經曆不是足以讓人感歎不盡嗎?</PGN0253.TXT/PGN> 溫儀 男女相戀,确有許多無法言喻之處。

    欲明此理,不妨看《碧血劍》中的溫儀。

     溫儀生于石梁溫家。

    石梁溫家是江南出名的強盜窩,他們偷盜奸淫,無惡不作。

    他們與金蛇郎君夏雪宜結了仇。

    夏雪宜因為父母兄姐五人死于溫氏之手,便決心報仇雪恨,一連殺了溫家好幾口,又把溫儀擄到他藏身的洞穴之中。

    一個天真善良的女子落入虎口,自知難免受辱,便想撞死來保住清白。

    不料夏雪宜竟不讓她死。

    溫儀撞昏後醒來,得到夏雪宜種種照顧。

    他捉了小雞、小貓、小烏龜來給溫儀解悶,後來又看在她份上,決心停止報複行動,并把她送回家去。

     溫儀回到家中,她的家人不但不愛憐她,反而懷疑她失貞,對她十分冷淡。

    溫儀在此時反而想念起夏雪宜對自己的種種好處,終于與冒險來看她的夏雪宜發生了關系,并有了他們愛情的結晶——夏青青。

     這以後,溫儀的日子更加難過,家裡人對她的岐視變本加厲,但她卻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毫不後悔。

    她的母親騙她送一碗有毒的蓮子羹給夏雪宜吃,夏雪</PGN0254.TXT/PGN>宜毫無戒心,結果中計慘死。

    溫儀為了女兒,忍辱偷生,心中卻時時思念與溫家有血海深仇的丈夫。

     溫儀的故事很動人,她主動愛上強迫她的男人,并至死不悔,可見愛情的産生是很神秘的,不能以常理去忖度。

    夏雪宜是個半正半邪的武林高手,但他在溫儀眼裡卻是個多情多義的男人。

    當她得知夏雪宜臨終前口中還着咬她的金钗,她便認為作為一個女人,她的愛是值得的。

     金庸寫溫儀與夏雪宜的愛情悲劇,隻能說明一點:愛情本來就沒有模式。

    </PGN0255.TXT/PGN> 何紅藥 要知女人如何為情所毀,且讀何紅藥的故事。

     《碧血劍》中的何紅藥出場時,是一個臉容奇醜的老乞婆。

    她滿臉傷疤,鈎鼻深目,相貌兇惡。

    她站在侄女五毒教教主何鐵手身邊,一言不發。

    待到溫青青脫口說出金蛇郎君是她的父親,那老乞婆突然動火,她仰天長笑,聲音凄厲。

    那副神态,令讀者猜想她身世之中必有一個凄慘動人的故事。

     何紅藥的故事是由自己回叙的。

    她見自己侄女何鐵手愛上女扮男裝的溫青青,便一味阻止,原因是怕侄女再次上當。

     原來她早先也很俊美,是萬妙山莊莊主,經管蛇窟,巧遇夏雪宜來盜寶。

    夏雪宜被毒蛇咬傷,危在旦夕。

    她見那個少年英俊,便動了春心,舍身相救,把五毒教的鎮山之寶金蛇劍盜出來給了夏雪宜。

    夏雪宜取了寶劍,一去不還。

    何紅藥隻能依着教中規矩,自入蛇窟,身受毒蛇咬齧之災,以後又被罰讨飯三十年。

    這段故事雖然過去了二十多年,何紅藥因為講給侄女聽,未免對當年深愛夏雪宜的經過說得輕描淡寫。

    但何紅藥明知盜劍後果之嚴重,仍然舍身成全情</PGN0256.TXT/PGN>郎,單就這一點,就可知道這老乞婆當年是個情種。

     女人的愛情比男人持久。

    這點也可從何紅藥身上得到驗證。

     何紅藥被毀容貌,心中不怪夏雪宜。

    她明知他對不起自己,但對他的負心薄幸卻給予原諒。

    她一路乞讨,尋到江南,後來得知夏雪宜為溫家所擒,已成廢人。

    何紅藥依舊一往情深,發誓為他報仇。

    她找到夏雪宜,偷偷與他相見,臨别時想親親他的臉,忽然聞到他胸口有女人香氣,她搜到一隻香荷包,頓時動了怒,非要夏雪宜說出香荷包的主人是誰,不然不救他,夏雪宜居然閉口不言。

    何紅藥把溫家人吓走之後,又用刺荊鞭打負心情郎,逼他說出情人的姓名,夏雪宜這才說了心裡話。

    他說他一生中玩過不知多少女人,但真正放在心中的隻有一個溫儀;又說他不喜歡何紅藥,原因并不是她的臉給蛇咬傷了,而是他從未真心喜歡過她。

    夏雪宜最後說道:“我愛那女子勝過愛自己的性命。

    ”何紅藥聽了氣極,便把夏雪宜雙足打折了。

     夏雪宜雖然說出了真相,但何紅藥仍然執迷不悟,她一方面恨他負心,另一方面又難以克制自己對他的癡情。

    二十年後,她對溫家人大動幹戈,不是愛夏雪宜的另一種表現嗎?她對青青說得明白:“你父親雖是個壞蛋,可是我不許别人折辱他。

    ”可見,情孽一旦生根,癡情人就一輩子無法擺脫。

     何紅藥最後死得不明不白。

    但讓她活着,豈不讓她更痛苦?金庸讓她死在情郎的屍骨旁邊,也許是</PGN0257.TXT/PGN>想給她一點可憐的安慰。

    </PGN0258.TXT/PGN> 何鐵手 苗家女子何鐵手被吳霭儀女士列入妖女之列。

     我想,她的“妖”,一是指她外貌妖媚,軟語迷人。

    她身穿一身粉紅色紗衣,鳳眼含春,長眉入鬓,嘴角時露輕颦淺笑,瞧起人來長袖掩口,天生一副媚态。

    二是指她行事邪氣十足,出手狠毒無比。

    她與袁承志交手時出語溫柔,還故作撒嬌之态,其實手段厲害,用起毒器來毫不留情。

    齊雲璈背了九刀來求饒,何鐵手卻不肯一次拔盡,目的是讓對方多吃一點苦頭。

    其心腸毒如蛇蠍,不愧為是邪派五毒教的教主。

     何鐵手未出場時就顯出她教主身分的威嚴。

    獨眼神龍單鐵生也算江湖上的行家,但一聽到五毒教主之名,就慌得趕緊避開。

    何鐵手亮相之後,就讓屬下請出“五聖”,這“五聖”原來是青蛇、蜈蚣、蠍子、蜘蛛、蟾蜍。

    這些毒物互相争鬥,其狀慘毒之極,旁人皆大驚失色,但何鐵手卻欣賞得津津有味。

    這場戲,勾畫了何鐵手怪異狠毒的性格。

     後來何鐵手拜在袁承志門下。

    袁承志原不肯收她,她居然用袁承志與阿九同睡一床的事來脅迫,也可見其人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之極。

     她雖然</PGN0259.TXT/PGN>在《碧血劍》尾聲中自稱已改邪歸正,但她與華山派弟子交手時,還是用了五毒教對付人的手段。

    袁承志為她取名“惕守”,是怕她徒有其名而本性難改。

     何鐵手的有趣之處,是她錯把溫青青當作男子,陷入相思之苦,并為此叛教。

    後來她明白青青原來是個女子,又羞得無地自容,想一死了事,幸虧袁承志及時察覺救了她。

    由此可見,何鐵手畢竟是個無用黑心人。

    她入了情魔,就如一個普通女子一般,無法自拔而覺得萬事皆空。

    金庸後來寫她認溫青青為師娘,這轉變之快,大有戲劇性,但仔細咀嚼,又覺得有點不可信。

     至于在《鹿鼎記》中出現的何惕守,實在無戲可做。

    因為她本來很有特點的個性,一旦離開了五毒教教主的位子,實在顯不出什麼作為來。

     至于感情上的糾纏,本來也可以順其個性而發展出新套路,但《鹿鼎記》中美人多矣,還輪不上人到中年的何鐵手來當主角。

    我以為安排何惕守在《鹿鼎記》中出現,實屬多此一舉。

     相比之下,何鐵手還不及她姑姑何紅藥有戲,比起金庸筆下的其他“妖女”如黃蓉、殷素素來,也大為遜色,就是與演同一台戲的溫青青相比,其個性的刻畫也相去甚遠。

    這恐怕與何鐵手的身世不及溫青青哀怨曲折有關。

    </PGN0260.TXT/PGN> 阿九 阿九出場時,我便認定她是一個有神秘色彩的女子。

     袁承志帶了十箱金銀珠寶赴京,途經山東,遇到兩夥劫镖人:一夥首領是陰陽扇沙天廣,另一夥頭子是青竹幫幫主程青竹。

    這兩夥人為了十箱珠寶一對一比武,比到第七陣,青竹幫中走出來一個十五六歲的少女,手裡沒有兵刃,隻握着兩根細細的竹竿。

    看她弱不禁風,出手卻又快又準,把黃石坡褰主秦棟打得不知所措。

    後來她在分财物時,又把屬于自己的一箱寶物送給袁承志。

    這種氣度與那些貪得無厭的盜賊顯然有雲泥之别。

     後來,袁承志獲悉她是青竹幫幫主程青竹的徒弟阿九,不禁心中納悶。

    因為在她身上自有一種頤指氣使的派頭,舉止之間,氣度高貴,像是豪門的嬌女。

    至于她的美麗,在一部《碧血劍》中竟壓倒衆多女子。

    溫青青、何鐵手也算是明媚嬌豔,但在阿九面前卻矮了一截。

    她容貌清麗,如同明珠,那種高雅的風采确非尋常美女可比。

    溫青青一直自負美貌,但相比之下,隻有自慚的份兒。

    </PGN0261.TXT/PGN> 阿九自然大有來曆,她原來是崇祯皇帝的女兒長平公主。

    因為請人算命,說她如在宮中嬌生慣養,必定夭折,崇祯帝便讓女兒去闖蕩江湖。

     阿九在江湖上遇見袁承志,并愛上了他,回到宮中便畫了袁承志的肖像日夜思念;又因為曹化淳捉尋刺客,阿九在情急中把袁承志藏在自己錦被内,與相愛的人有了片刻纏綿。

    雖然她後來出家當了尼姑,但總算有過春心萌發、春風一度之時。

     阿九的可愛,一是她比父皇能看清世道。

    她闖蕩江湖,洞察民情,勸父皇多行仁政,讓天下百姓衣暖食足,可惜崇祯帝對此充耳不聞。

    二是她雖然被父親斬去一臂,還念父女之情,不讓袁承志傷害崇祯帝。

    三是她無論處在何種環境,始終保持一種高貴脫俗的氣質。

    金庸給她設計了一襲白狐裘裝,越發顯出她清麗萬方。

     改名九難的阿九又在《鹿鼎記》中亮相。

    金庸通過陶紅英的心态來襯寫長平公主依舊氣度不凡。

    但此時的九難卻少了阿九的天真可愛。

    當然這是經曆再塑了她的性格。

     查《明史》,長平公主确有其人,年十六,原配周顯,因李闖王發難,故未及時嫁出。

    崇祯帝自缢前用劍斬其左臂。

    後來嫁給周顯,雖榮華富貴,但長平公主心情憂郁,逾年病卒。

    至于長平公主闖蕩江湖、後為尼姑之事,則是小說家的想象與創造了。

    </PGN0262.TXT/PGN> 鴛鴦刀 周威信 金庸筆下的镖頭有好幾位,如《飛狐外傳》中的馬镖頭馬行空,《笑傲江湖》中的林镖頭林震南,《書劍恩仇錄》中的童镖頭童兆和,《倚天屠龍記》中的都镖頭都大錦,這些镖頭都是書中配角。

    讓镖頭唱主角的,便是《鴛鴦刀》中的那個“鐵鞭鎮八方”的周威信周總镖頭了。

    周威信在《鴛鴦刀》中算不上一流高手,但金庸着墨,是極寫此人的心理活動,展示镖局中人的特定身分與個性特色。

     周威信是老江湖,他保過四十萬兩銀子,因此保十萬兩銀子對他來說是小事一樁。

    但周威信這次保镖分外謹慎,原因是他背上藏有一對鴛鴦刀,此刀名聲極大,據說藏着武林的大秘密,得之者可無敵于天下。

    周威信受川陝總督大人囑托,從西安護送此刀至北京。

    他深知一旦成功即可升官發财,但因鴛鴦刀名揚江湖,各路武林高手莫不為之眼紅,弄不好就要丢腦袋。

    當他看見“太嶽四俠”攔路搶劫,也不知對方武藝如何,就一個人捧刀悄悄溜走。

    後來又想“外松内緊”,哪知半夜裡說夢話,把秘密洩露無遺。

    這一段描寫,把周威信心神不甯、患得患失的性格刻畫得入木</PGN0265.TXT/PGN>三分。

     金庸寫周威信,還寫出了一個老江湖的處世之道。

    他自信“善者不來,來者不善”,又抱定“忍得一時之氣,可消百日之災”(他肚皮裡的江湖俗語實在太多),但這些“江湖妙訣”卻一點不靈。

    他後來遇上任飛燕夫婦,對方見他背上包袱沉重,問他藏有什麼東西,周威信竟然沖口而出:“鴛鴦刀。

    ”這一節描寫說明一個人一旦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他往日的經驗與老練的處世之道往往會全部化為烏有,結果是弄巧成拙。

     憑周威信這點本事,當然擔當不起護送鴛鴦刀的重任,因此金庸又讓大内高手卓天雄及時出場,這就增加了“護刀”一幕戲的分量。

    周威信在戲中自然不是反面角色,但他私心極重,一心想護刀進京,變周镖頭為周大老爺,這也就從一定程度上寫出镖局這一階層向上爬與向官府靠攏的傾向性。

     周威信憑着江湖妙訣行事,屢次失風,最後又敗在師伯卓大雄的鞭下。

    他不怪自己本事太差,反而拿出江湖妙訣“萬事不由人計較,一生都是命安排”來自我安慰。

    周威信大出洋相,為金庸筆下的那幅“江湖諧趣圖”增色不少。

     鴦刀》稱不上金庸作品中的力作,但其喜劇性的場面和喜劇性的人物都自有特色。

    讀武俠小說,令人讀得如此輕松快活,《鴛鴦刀》在這方面可謂獨步古今。

    </PGN0266.TXT/PGN> 太嶽四俠 “太嶽四俠”是金庸筆下的四個有趣的渾人。

     武林中有句俗語,叫做“真人不露相”。

    自稱“太嶽四俠”的四個渾人卻是“露相不真人”。

    蓋一鳴等四人一出場就口出狂言。

    當周大镖頭問他們是哪一路好漢時,蓋一鳴道:“說給你聽也不妨,隻是小心别吓壞了。

    咱大哥是煙霞神龍逍遙子,二哥是雙掌開碑常長風,三哥是流星趕月花劍影,區區在下是八步趕蟾、賽專諸、踏雪無痕、獨腳水上飛、雙刺蓋七省蓋一鳴!”這些綽号與蓋一鳴的說話氣派,把周大镖頭果真吓了一大跳。

    但若動真刀真槍,這“太嶽四俠”實在是武藝低劣,不過是江湖上不入流的龍套角色。

     蓋一鳴等人的盎然趣味,在于他們身手平庸卻能自命不凡,結果鬧劇疊出。

    他們為了給晉陽大俠蕭半和祝壽送禮,便想打劫,又偏偏找的對象是蕭半和的女兒蕭中慧。

    更有趣的是蓋一鳴想安絆馬索,結果尚未安好就被蕭中慧發現了。

    蕭女俠問他們幹什麼,蓋一鳴幹脆直說:“絆你的馬兒啊!”蕭女俠說:“你們要留下我馬兒,還不是要欺侮我嗎?”逍遙子居然振振有詞地詭辯:“我們不欺侮你,隻欺侮你的坐騎,一</PGN0267.TXT/PGN>頭畜生,算得什麼?”他們與蕭中慧一交手,常長風手中的石碑先砸了自己的腳趾。

    逍遙子更不行,用煙管打穴位,卻打錯了地方,被蕭女俠随手提起。

    逍遙子大喊:“你抓住了我的風池穴。

    ”蕭中慧将刀刃有意抵錯他穴位,逍遙子大叫:“姑娘錯了,還要上去一寸二分!” 臨危還在研究穴道,可見這個渾人可笑之極。

     “太嶽四俠”雖武功不濟,但若論為人之道,确有俠士風範。

    蕭中慧抓了逍遙子,蓋一鳴等三俠不願獨活,情願一起被殺,還大聲表白:“有誰皺一皺眉頭,不算好漢!”袁冠南與他們開玩笑,要他們相助十兩紋銀,常長風一拍胸脯,說:“大丈夫為朋友兩肋插刀尚且不辭,何況區區十兩紋銀!”他們把身邊僅有的銀子全掏出來給了袁冠南。

    小說的尾聲,任飛燕與他們開玩笑,讓“太嶽四俠”到污泥河中捉“碧血金蟾”。

    這四個渾人信以為真,結果歪打正着,把卓天雄抓了回來,又使鴛鴦刀物歸原主。

     金庸在小說中塑造主角極顯功力,但他寫配角也駕輕就熟。

    這四個插科打诨的角色一會兒大言不慚,攔路打劫,一會兒義薄雲天,濟困扶危,讀得人忍俊不禁。

     “太嶽四俠”雖是四個人物,但其個性與“桃谷六仙”一般,四個人渾然一體,我便合起來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