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心要钞

首頁
    。

    十二無來無去門。

    鏡面人質來影亦來。

    而無所從來。

    鏡外本無影。

    豈自東來耶。

    人去影亦去。

    而無所至往。

    鏡外本無影。

    豈住西哉。

    未來無所從過去無所往亦爾。

    隻對境時有影。

    現在一念亦爾。

    十三不生不滅門。

    以無去來可知鏡中影不生。

    以非内外等諸義。

    既知影像空了不生義。

    可悟不生又不滅。

    有為亦爾。

    真如體本無生滅。

    緣合假生。

    緣止假滅。

    十四不動凝然門。

    影有去來。

    鏡體常恒。

    有為生滅無為不變亦爾。

    理事相對論諸門皆準上可知。

    十五依空顯實門。

    若見有影時眼正向影見至鏡性。

    若明知影影既無實。

    眼所照實即鏡體。

    如是知有為不可得。

    心既依空證真理體。

    十六光鏡冥合門。

    受外光時。

    鏡中實有影。

    若覆箱蓋冥而無影。

    而光體不滅常顯鏡性。

    理智冥合遣相證自性亦爾。

    十七不照而照門。

    無影故不照。

    有鏡故自照。

    不對外影隻照内性故。

    常無分别智不取之取可知亦爾。

    十八不照後照門。

    開蓋還見影。

    後得智取相亦爾。

    真俗合觀内照外照門。

    後得俗智雖照外相。

    根本正智亦照内性。

    真俗二智并照可知亦爾。

    十九體性堅實門。

    鏡是金。

    于衆物中性即堅實。

    不同木石等。

    故能現影。

    心法亦爾。

    性是堅實。

    妙寂不同色不相應等。

    故能取理。

    二十體用照了門。

    如鏡明朗。

    心緣慮亦爾。

    二十一垢染不明門。

    鏡上有垢照影不明。

    心法有障取境微昧也。

    二十二塵瑩轉勝門。

    鏡随瑩明。

    照形不暗。

    智随修淨。

    觀境不滞。

    二十三最極圓明門。

    五日百練化為秋水潭。

    為聖主之寶。

    三祇千修轉向朝日 二引教者。

    心地觀經雲。

    汝等凡夫不觀自心。

    是故漂流生死海中。

    諸佛菩薩能觀心故。

    度生死海到于彼岸。

    論雲。

    或諸愚夫迷執于境起煩惱業。

    生死沉淪不解觀心欣求出離。

    哀愍彼故說唯識言 三解疑者。

    鏡無質時不能現影。

    心亦可爾。

    何無本質獨托相生答。

    色法有形礙。

    鏡是色故唯有質現。

    心法無相狀。

    作用無礙無質亦起問。

    内鏡不離心故名唯識。

    内心不離相故亦名唯境答。

    許亦無過。

    故論雲。

    既無實境離能取識。

    甯有實識離所取境。

    所取能取相待立故。

    鏡中影外無别光明。

    說為影時隻有影名。

    可知緣慮外無别行相。

    以相名心行解相貌此義也。

    故唯境義亦無所背。

    清辨為違護法立唯境此義也。

    而教中故于境不說唯言。

    哀愍愚夫迷境受苦。

    佛為止彼迷故說唯識也 第六念佛門 先示相者。

    念者謂别境中念。

    于曾習境令心明記不忘為性。

    定依為業。

    謂數憶持曾所受境令不忘失能引定故。

    佛者如來。

    若相好若名号。

    若福智若本願。

    乃至法身一切功德。

    身心無亂。

    思念不忘。

    數數明淨遂發三昧。

    是念佛相 二引教者。

    大般若經雲。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

    心無疑惑。

    于七日中澡浴清淨。

    着新淨衣。

    葉香供養。

    一心正念如前所說如來功德及大威神。

    爾時如來慈悲護念現身令見。

    使願滿足。

    若有阙少華香等事。

    但一心念功德威神。

    将命終時必得見佛(前功德者。

    大慈大悲說法無畏等)觀無量壽經雲。

    或有衆生作不善業五逆十惡具諸不善。

    此人苦逼不遑念佛。

    善友告言。

    汝若不能念者應稱無量壽佛。

    如是至心令聲不絕。

    具足十念稱南無無量壽佛。

    稱佛名故。

    于念念中除八十億劫生死之罪。

    乃至如一念頃。

    即得往生極樂世界。

    不能念者觀念為本故。

    稱名亦念。

    故得三昧得見佛也。

    善導和尚現成三昧。

    專勸口稱念佛 三解疑者問。

    諸行不一。

    何唯念佛答。

    十住論說難易行。

    念佛為易行。

    如往海路問。

    上機易行。

    無散亂故。

    末代衆生不得專注。

    何得成就答。

    唐土法照禅師粥缽中。

    再見五台相。

    至大曆年中。

    往詣彼山。

    至大聖竹林寺。

    寺之周圍二十餘裡黃金為地。

    講堂中有普賢文殊二大菩薩。

    普賢在東。

    無數菩薩圍繞。

    文殊在西。

    一萬菩薩俱。

    身量百尺。

    說法之聲曆曆可聽。

    法照進禮二菩薩已白言。

    末代衆生去聖遙久。

    智識轉劣。

    福薄垢重。

    真如實相無由顯現。

    不知方修何法門疾得成佛。

    文殊答言。

    修行之門莫過念佛供養福慧并修。

    念佛是諸法之王。

    甚深之禅定。

    乃至般若波羅蜜皆從念佛生。

    我昔念佛故今得一切種智。

    汝已念佛。

    今正是時。

    重白而言。

    何方得修。

    答雲。

    自此西方有佛名無量壽。

    彼佛本願力不可思議。

    一心稱念得生彼土(禅師恐有疑謗。

    秘不語人。

    後有化人再勸雲。

    汝何不語台山事。

    因記流布)告訖摩頂。

    為與授記(雲雲)念佛三昧專為末世。

    心意散亂。

    根機轉劣。

    若非念佛不得見佛。

    末法萬年餘經悉滅。

    彌陀一教利物偏增。

    況像法季聖教悉存。

    豈不得成耶。

    大聖文殊方鑒此時問。

    今念何佛答。

    念彌勒佛。

    命終得生兜率内院。

    是正我願問。

    諸教所贊多在彌陀。

    彌陀大願誓度娑婆。

    念佛三昧專本彼佛。

    何不念耶答。

    三世諸佛功德平等。

    随機授記不可是非。

    慈尊是大師補處當來導師。

    若聞所說一句法偈。

    必遇下生可得不退。

    佛附屬末法之中持戒破戒有戒無戒。

    皆于彌勒龍華會可得解脫。

    慈尊自言。

    我得釋迦大師要契付屬。

    不念我者尚不舍。

    況有念願耶。

    又無著世親戒賢玄奘師資相承。

    皆在兜率。

    慈恩法師造瑞應疏所誡殷勤。

    門人末學何得不從彼。

    昔釋昙戒常稱彌勒名。

    弟子智生侍病問師。

    何不願生安養。

    戒曰。

    我師道安等願生兜率。

    我獨留故願。

    言訖有光照身。

    命終之後葬安公墓右。

    當知不守師迹為誤。

    我今如此。

    聖凡賢愚共同有緣。

    大聖慈氏必不舍矣。

    無著以來一千年。

    三國傳風。

    爰至當代。

    何去父母膝下。

    忽望主君之恩惠。

    況上生經雲。

    系念思惟念兜率陀天。

    若他觀者名為邪觀。

    具教知足依正二觀。

    豈非念佛三昧耶。

    若一念頃稱彌勒名。

    此人除卻千二百劫生死之罪。

    若善男子善女人犯諸禁戒。

    造衆惡業。

    聞是菩薩大悲名字。

    五體投地誠心忏悔。

    是諸惡業速得清淨。

    此人命欲終時。

    彌勒菩薩放眉間白毫大人相光。

    與諸天子雨曼陀羅華來迎此人。

    此人須臾即得往生。

    未舉頭頃便得聞法。

    于無上道得不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