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是——用的卻是“人情小說”!
這道理安在?請你深細體會參悟。
前面講“紅”時,已引及了寶玉在幻境飲的茶酒是“千紅一窟”、“萬豔同杯”,百年前劉鹗作《老殘遊記》,在自序中早已解明:雪芹之大痛深悲,乃是為“千紅”一哭,為“萬豔”同悲。
劉先生是了不起的明眼慧心之人。
既然如此,雪芹寫書的動機與目的,絕不會是單為了一男一女之間的“愛情”的“小悲劇”(魯迅語也),他是為“普天下女子”(金聖歎語式也)痛哭,為她們的不幸而流淚,為她們的命運而悲憤。
這是人類所具有的最高級的博大崇偉的深情。
懂了它,才懂了《紅樓夢》。
至此,也許有人會問:你既提出這“三綱”,那它們是各自孤立的?還是相互關聯的?如是前者,似覺無謂亦無味;如是後者,那關聯又是怎樣的呢?
我謹答曰:當然是相互關聯的。
試想,此是三種天地間突出特顯之物的精華極品,即礦石之精,植物之華,動物之靈。
三者是互喻而相聯的。
好花亦以“玉”為譬,如“瑤華”、“琪花”、“瓊林玉樹”皆是也。
南宋姜夔詠梅的詞,就把梅瓣比做“綴玉”——梅蘭芳京戲大師的“綴玉軒”,即從其取義。
所以人既為萬物之靈,遂亦最能賞惜物之精與植之華,如見其毀壞,即無限悲傷憫惜。
“玉碎珠沉”,“水流花落”,這是人(我們中華人)的最大悲感之所在!
“衆芳蕪穢”,“花落水流紅”,“流水落花春去也”,“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更愁人”,“無可奈何花落去”……
雪芹的《紅樓夢》正是把三者的相互關聯作為宗旨,而寫得最為奇妙的一部天才的絕作。
這就是《紅樓》文化代表着中華文化的道理。
中華文化見《紅樓》
——說“情”
誰都記得起,一部《紅樓》,“大旨談情”。
這是作者曹雪芹自定自訴的,我們不能離開它另做文章。
所以先要講這個“情”字。
可是問題立刻就來了:“情”可以講,但今天要聽的是《紅樓夢》與中華文化,那麼“情”難道會是中華文化的最大最主要的主題嗎?(未見有何人何書曾如此說過寫過。
)
好,這一問就引入我們的讨論之核心了。
如要舉足以代表中華文化的典籍為證,則位居“六經之首”的《易經》裡就有一句話,叫做“聖人之情見乎辭”。
這就大有意味,由這一句就夠我們講一個“學期”了。
隻這一句,便昭示了三個“亮點”和它們之間的關系:人——情——辭。
這三者,也就概括了中華文化的主要内涵。
先須将三者的定義“界說”粗略一講。
聖人也是人之一員,所以稱聖,是因為他有道德學識,足以垂範于永久。
人,古語雲:“人為萬物之靈。
”今日科學還是承認、沿用了這個“靈”字而将人歸入動物學的“靈長類”。
靈是什麼?古人又說:“人為天地之心。
”可知這“心”與那“靈”是一回事,故又曰“心靈”。
心靈所司何事,有何功用?它“掌管”思維與感受,領會與表達。
思維,是理智的考慮;感受是情意的振動;此二者皆由口之語與書之文而得以“發表”與“傳達”。
這就是:人有情感,有情感必然表現,而表現則以文辭為載體。